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調查報告 >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分析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分析

如果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最後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寫進調查報告。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調查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分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分析

正文: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吃餃子、給壓歲錢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春節習俗的緣由呢?

調查經過:

通過隨機對全村50名村民的調查,舉出了“為什麼要拜年”“為什麼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為什麼要”等問題,只有5%的人能夠知道原因,而75%的人基本上不知道,另外20%的人僅僅知道一點點。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上網搜索

調查目的:

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希望大家能夠通過對春節習俗的瞭解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知,繼承和發揚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為什麼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説,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二、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有的人説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其實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之後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三、為什麼要貼春聯?

據有關調查,只有18%的人對春聯的認識較多,其實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説,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户都要貼春聯。

如今每年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增加喜慶,期盼好運。

四、分析及總結:

由於時代的變遷,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於年文化越來越陌生,對春節習俗的瞭解也就越來越少,使得年味越來越淡。希望通過此次的社會調查能夠給大家對春節習俗多一點了解,使得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濃,開開心心,喜氣洋洋地過好每一個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diaochabaogao/88p9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