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件作文 >課堂作文 >

課堂作文錦集6篇

課堂作文錦集6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堂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堂作文錦集6篇

課堂作文 篇1

“叮叮叮……”上課了,同學們紛紛回到座位上,語文老師慢慢走進教室,大聲説:“上課”。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下來了,“怎麼啦!班長哪裏去了?”。忽然教室的門被打開了,只見班長氣喘吁吁地跑進來,手裏拿着兩個麪包,背上揹着一個沒有拉好的書包,連衣服都穿反了。老師皺着眉頭瞪了他一眼,他慚愧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師繼續講課。

同學們正聽得津津有味時,安靜的教室裏忽然傳來一陣嚓嚓聲,原來是我的同桌劉傲在吃餅乾,老師嚴肅的目光投向了劉傲,劉傲羞愧地把餅乾放回桌子裏,他的臉一下子紅得像一個蘋果。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端端正正地坐着聽講。不好!我的筆芯寫完了,怎麼辦呢?我用力地把前面的劉一凡拍了一下,本意是想他回過頭來借支筆我寫,可他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只顧自己用心聽講。我用我的水槍一射,把他的衣服都射濕了,可他還是一動不動,聚精會神地聽講。看他那認真勁,我都不好意思打擾他了。老師提問了他第一個舉手發言,而且聲音洪亮,回答得非常正確,老師向他投去讚許的目光,同學們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真不愧是我們班的學習委員,我可要向他好好學習。

當然,課堂上也有些同學表現得不是很好,有的在寫小字條、有的在玩遊戲機、還有的在講小話……

一節課上完了,通過觀察,我有了很多感受。其實,以前我們每天都在上課,可我卻沒有留心觀察,我想以後上課時要在遵守課堂紀律,掌握所學的前提下,選擇一定的範圍,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對象上,努力捕捉課堂上隨時表現的細節和特徵,一定能寫出好作文。

課堂作文 篇2

湘湖我去過好多次了,但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我卻從來沒去過,聽説那裏陳列的獨木舟是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距今已經有8000年了。今年春節我終於一飽眼福了,而且到了那裏才知道博物館還是第二課堂基地呢!

遠遠望去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就像一艘大輪船一直停泊在湘湖邊,感覺非常特別,博物館的院子裏掛滿了紅色的燈籠,顯得非常喜慶。來到館內發現整個展覽區域是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館和遺址保護廳組成。我們首先去的是遺址保護廳,它的入口位於一樓,而遺址廳則在湘湖的水下,在去遺址廳的路上,兩面牆壁上是一些有關湘湖的文史資料。而被譽為“世界第一舟”的跨湖橋獨木舟,像挖空的樹幹一樣安卧在湘湖水底的遺址廳內,據説經過碳十四測定,距今有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遺址廳內還有三個考察隊員的雕像,做得惟妙惟肖,猛一看還以為是真人,後來才發現是假的,很是好玩。

接着我們又到了二樓的陳列廳,陳列廳裏分成四個部分進行介紹:第一部分——跨湖橋文化的誕生,第二部分——跨湖橋人的活動,第三部分——農業起源的探索,第四部分——聚焦跨湖橋遺址。從這裏我知道了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約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人類就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跨湖橋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發展的早期一支,他們從事着農業、採集、漁獵,製作骨器、木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緻陶器作為生活器皿,木作技術也已經十分發達。跨湖橋文化中,野豬馴化成家豬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展廳中有一個茅草房下睡着一頭豬,代表了“家”字,説明那時已經開始馴化野豬了。展廳裏還展出了一些豬、牛、羊的頭骨和鹿角,還有小孩子的頭骨,陶罐、陶片、彩陶也非常多,另外還有一枚大大的縫衣針。

展廳中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同樣吸引着我:在電子感應書前,只要在屏幕上方用手做翻書的動作,書就會自動翻頁;還可以在“電子留言台”前留下自己的感受,非常神奇!

這次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之行,讓我感受到了蕭山8000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奇蹟,作為一個蕭山人我覺得無比自豪。

課堂作文 篇3

吟誦是一種介於誦讀與歌唱之間的漢語古典文學作品的口頭表現藝術方式,具有質樸而簡單的旋律。從“行吟澤畔”的屈原,到“吟詩作賦北窗裏”的李白、“歌吟終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聽清吟,至絕眠餐”的蒲松齡、“吟罷低眉無寫處”的魯迅,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着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

但是,對於我們和眼前的學生來説,吟誦卻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如何讓這些流行音樂不絕於耳的“時髦”小學生理解並喜歡上吟誦,這應該是吟誦課的首要任務。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向有着詩詞底藴的老師學習,慶幸的是身邊有研究古詩詞的朱榮梅老師的指導,自己先深入進去,瞭解詩詞格律,再簡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傳達給他們。

一、接近吟誦,感受吟誦

我先讓學生觀看吟誦表演的視頻,感受吟誦跟我們學習的.兒童歌曲一樣,有舞台,能表演,能傳情達意,只是他們的曲調不一樣。讓學生通過欣賞拉近與吟誦的距離,從而不會感到那是古老的東西,接觸時不拒絕不排斥。從華麗的舞台上走下來,吟誦仍然有曲調,再讓學生聽一聽吟誦專家獨自吟誦的古詩詞,從中總結出吟誦的三種方法:誦讀、吟詠、吟唱。

二、瞭解平仄,學習誦讀

學吟誦先要掌握詩詞的平仄格律,單五言詩就有四種類型: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五律、七言、七律又各有四種類型,如果給初期接觸誦讀的學生講這些,顯然很艱澀。那就教給學生根據字的聲調來判斷,陰平、陽平的字是平聲字,上聲和去聲的字是仄聲字,古詩詞裏還有一類入聲字,現在入聲字已劃分到其他四個聲調裏去了,學習詩詞前老師查閲相關工具書,把入聲字直接指給學生。再告訴學生平聲根據音的長短又分為三類:短平、中平、長平。短平是古詩詞每句中一三五位的平聲字;中平是二四六位的平聲字;長平是詩詞中的韻字。接着,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仄聲字要讀的短一些,入聲字要讀得比仄聲字更短促、急促一些。最後總結出“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誦讀規則。這樣,循序漸進指導,誦讀就變得淺顯、容易了,學生很快就能接受並誦讀得有模有樣。

三、情感投入,反覆吟詠

在誦讀的基礎上,根據字音賦予每個字曲調,是“依字行腔”的吟詠方法;不同的吟詠者再根據字音的含義,詩詞的文化涵義調整詩詞的旋律曲調就是“依義行調”的吟詠方法。學生接觸吟詠的時間比較短,不能吟出自己的曲調,就先學習當代吟誦專家的吟詠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感受到吟詠這種方式與朗誦的不同之處,吟詠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詩詞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自然而然,學生也喜歡上了吟詠。

四、方法遷移,傳承吟誦

學生的接受能力超乎我們想象,學習的遷移能力非常強。在誦讀了幾首詩後,再看到一首新詩能直接誦讀出來,而學會了某個吟詠調後,也可以遷移到另一首相同格律的詩詞上。只要教會了學生方法,放手讓他們嘗試,就能加快古詩吟誦的學習步伐。

漢詩吟誦是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現代人不提他,不用他,甚至不認識他,而在日本和韓國當代漢詩吟誦卻開展的如火如荼,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我們怎能置若罔聞?“吟誦進課堂”,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吟誦經典,為傳播中華文化做些貢獻吧!

課堂作文 篇4

“起立!”班長大聲説道,全班“譁”的一聲全部站了起來,站了兩三秒後,像一列軍隊一樣整齊的做了一個90度鞠躬。

老師左手拿着書,右手拿着一支筆,大步流星的走上了講台,“嘩嘩譁……”老師把書放在講台上翻動了起來,老師抬起頭,扶了扶眼鏡,清了清嗓子,皺着眉頭,嚴肅的説:“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火燒圓明園》。”

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當全班同學都低下頭輕輕地翻動着書思考時,“呼——呼——”一聲聲驚天動地的呼嚕聲從賈聰明的嘴裏發出,賈聰明側着胖胖的臉,趴在桌子上,口水源源不斷的從嘴裏流了出來,還時不時地舔一下掉在手上的口水,彷彿他在夢裏吃着什麼美味的東西似的。

看到這樣的景象,全班小聲地笑了起來。“賈聰明,起立!敢在我的課上睡覺,你還是第一個。”老師一隻手扶眼鏡,一隻手指着賈聰明,眉毛倒豎,像柳葉豎起來似的。

“發生什麼事了,我沒……沒睡覺……覺,就趴了一會兒。”賈聰明整個人彈起來,手擦着嘴邊的口水,眼睛瞪圓,一臉茫然的看着老師。“沒睡,就趴會兒,你怎麼不説你在聽課呢?”老師臉鐵青着生氣的説。

“你沒睡,一定聽課了吧!説,圓明園是誰燒的?”老師直起身子,雙手抱在胸前,嘴角都歪到西班牙去了。

“老師,不……不是我……我燒的。”賈聰明的身體後傾,兩手左右搖擺着,眉毛聳拉着兩眼看着老師,一臉受冤枉的樣子。

全班在寂靜兩秒鐘後,瞬間炸開了鍋:

“他怎麼説圓明園不是他燒的?”

“圓明園是其他人燒的呀。”

“他是不是睡傻了?”

“圓明園是八國聯軍燒的吧。”

“哈哈哈,他居然説圓明園是他燒的。”

……

“你……你請家……家長。”老師眉毛倒豎起來,喘着粗氣,生氣的説。

通過賈聰明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上課時不要睡覺或做小動作,不然很有可能會發生賈聰明類似的事。

課堂作文 篇5

今天上課,老師高興地對我們説:“今天,我們要做一次遊戲。”“耶!”我們異口同聲地喊道。“那找兩個同學上台來表演!”一聽這話,我們一邊舉手一邊爭先恐後地喊:“老師,老師,叫我!”最後,老師選了兩個同學,一個是劉張旭雯,一個是肖一丁。

他們倆一上台,劉老師就説:“玩什麼呢?嗯,玩‘説反話吧!’”這時,劉張旭雯顯得十分緊張;而肖一丁卻大大方方地等待着老師説誰發指令。

過了一會兒,老師和同學們商量好了,準備讓劉張旭雯做動作,肖一丁發指令。

遊戲一開始,只見肖一丁沉思一會兒,便説:“站起來!”劉張旭雯一聽,兩手一揮,像小鳥飛舞的翅膀,倏地蹲了下去,差點跌跤,弄得台下的同學哈哈大笑。

劉張旭雯又聽肖一丁説:“哭!”她一想,面朝肖一丁嘿嘿地一笑,逗得我們肚子都笑疼了……

這時,打下課鈴了,劉老師説:“好了,同學們,遊戲結束。下課!”“老師休息!”同學們大聲説。

這真是一節有趣的語文課。

課堂作文 篇6

老師們站在講台前,朗朗説着課文,我們在下面認真聽講,這是我熟悉的課堂。不過,我更喜歡有童趣,有實踐,還有感悟的課堂。

在一節品社課上,我們在説關於遊戲的話題。吳老師拿出一些吸管和橡皮筋,告訴我們要玩一個“啄木鳥在行動”的遊戲,大家聽了興奮不已。她把大家分成4隊,面對面的站好組成2組。她先做了示範,每人嘴裏含着一根吸管,排頭一個同學的吸管還套了一根橡皮筋,要快速移動到對面,並把橡皮筋送到對方同學的習吸管上,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人,哪組最先完成,就獲勝。

遊戲開始,大家手忙腳亂:有的同學用手把橡皮筋掛到了對面同學的吸管上,有的同學半路上,把橡皮筋落到了地上,又撿起來飛奔到對面……大家互相指責對方耍賴,誰也不不服氣。

吳老師讓我們回座位坐好,並冷靜一下。吳老師問我們,玩了遊戲有什麼感受?大家都説越玩越生氣,因為都不遵守規則。接着吳老師抓住了關鍵詞“規則”,問我們為什麼要制定規則?同學們説要平等公正。然後吳老師又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下這個遊戲的規則,大家各抒己見,你説一我説二,不一會兒遊戲規則就制定好了。最後,通過集體交流,我們把遊戲規則更完善了。

第二次遊戲,我們大家都根據規則,完成了遊戲。贏的人興奮不已,輸的人心服口服。

我喜歡這樣的課堂,做遊戲有童趣,通過體驗,我們知道了規則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去制定規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jianzuowen/ketangzuowen/38nd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