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日記 >節日日記 >

清明的節日日記

清明的節日日記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小編整理的清明日記,供參考!

清明的節日日記

清明日記1

清明節中國的“時年八節”之一,由周代始,如今已經將近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清明那幾天,人們會祭祖、掃墓,為先人祈禱,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好。

當然,家家都有先人,我們家也不例外。清明節那天,我一早起牀,幾絲陽光透過小窗射入家內,顯得格外美麗,格外耀眼。我從牀上爬起來,跑到窗户旁邊,看到天邊淡着幾絲紅霞,如不好意思的小女孩,紅着臉偷偷笑呢!我沉浸在這美景中,眼前不時的出現幾個偏偏起舞的少女在為我表演,心裏美滋滋的。突然,一聲“兒子”把我從幻想的世界裏拉了回來,使我不時感到有些驚恐、驚訝。“老媽!幹啥呀?嚇我一跳!”她回答道:“今天是清明節,我和姥姥姥爺要去新鄭掃墓,你去不去啊?我高興地回答,説:”我去我去,今天天氣多好啊!“在經過了我的同意後,媽媽又打電話徵求了舅媽的同意。我們磨嘰了一個多小時後,在九點整出發了。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在高速路上,我們遇到了堵車,只能乖乖等候了。終於,在經過了一個半小時的奔波後,我們終於來到了新鄭,進行掃墓。在姥爺的指導下,媽媽開着車顫顫巍巍的來到我姥姥的媽媽的墓邊。這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入我的耳中。姥姥説:”小孩子掃墓不好,讓大人去吧!“頓時,我火冒三丈,心想:”開車開了那麼長時間,終於到了,而你們卻不讓我去,什麼意思啊!“可是我在口齒利索,也説不過三四個大人啊!唉!只好帶着妹妹在菜地裏玩了。於是——我一手拿着相機,一手牽着妹妹,走向了田野。

田野裏都是麥子,如今還沒有熟呢,但是他們都長得很高大約有30釐米長,像猴子的尾巴,彎彎翹起。在這一望無際的田野中,有妹妹,有我,更有那斑斑點點。各形各色的昆蟲呢!又偏偏起舞的蝴蝶、臭燻燻的屎殼郎、斑斑點點的七星瓢蟲以及美麗的無名鳥(其實是我不認識)等等,他們與我和表妹一起,享受着春日的陽光和鬆軟的土地。這時,遠處出現了一片金黃色的地方,走近看,原來是一片油菜花地啊!我迫不及待的想過去,可是中間一道溝阻擋了我們,於是,我和妹妹”跋山涉水“,那些昆蟲跟着我們,一同來到了那。我和妹妹躺在那裏,感受陽光,感受花香,感受昆蟲的氣味,還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不知不覺中,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們該走了,我戀戀不捨,想和大自然拍張照,那些昆蟲成全了我們,我和他們一起拍了張大自然與人的全家福。

一上午過去了,我從剛開始的不情願到了不捨離去,雖然沒有掃墓,但我卻祭奠了城市沒有的美麗大自然,這一趟,我沒有白來。

清明日記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的下起了雨。雨後的空氣變得清新,變得有些淒涼,更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特有的韻味。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在清明節,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習俗。

前幾天,爸爸去給爺爺奶奶掃墓。看到墓地的景象,真是令人感到驚歎!隨處可見一堆堆燒過的紙的廢墟,空中飄着燒過的灰,味道還很嗆鼻子。我覺得這種燒紙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污染了環境。我們應該停止這種行為,大家可以給死去的人送上一束鮮花,表示我們真誠的哀思。這才是最文明、最正確的行為。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望着人民英雄紀念碑,腦海中浮現一幕幕烈士們為保衞祖國而犧牲的場景。黃繼光爬着衝向火力點,身上的血都流盡了,他是靠什麼力量堅定的站起來,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狼牙山五壯士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跳下了懸崖。還有我們身邊最近的劉英俊,他勇攔驚馬的故事令同學們為之動容。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事蹟,令人留念;令人悲歎;令人振奮。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不忘自己已故的家人,不忘那些為了今天而奮鬥的英雄們。也讓我們延續他們勇敢、愛國的精神。讓中國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永不停歇,永垂不朽。

清明日記3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覺間,我們錯過了季節,又錯過了回憶,只剩下一幅對聯,在日長飛絮輕的時光裏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驚蟄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俗稱“春社”。“春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禮記。明堂位》有官社的記載:“是故夏勺、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蠟,天子之祭也。”唐詩人張籍、王駕則描繪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生於山野鄉村,對土地和時令有特殊的感情,在享受豐盛味美的食物時,我們總是念念不忘“土地公公”的恩德。在綿陽,最隆重的“春社”祈福儀式,莫過於安縣睢水關的“春社踩橋”。這座橋叫“太平橋”,始建於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有200餘年歷史,橋身為20餘米巨型單孔弧架,猶如一道彩虹橫卧水上,素有“漁洞山前懸半月,虎頭巖下見長虹”的美譽。不知從何時開始,當地百姓篤信,在“春社”日這天到這裏來踩橋,可消災免難,祈禱平安。後來,這種習俗被的人瞭解,逐漸成了川西北最負盛名的民間春社活動。每到“春社”日,菜花叢中,鞭炮陣陣,潮水般的人流紛紛雲集於此,綿延數十公里,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與“燕子來時春社”的喧囂相反,“梨花落後清明”就顯得冷清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xx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原本歡樂之節,大禹故里北川,歷來有“清明”賀治水成功之説,鄉人奔走相告,共慶天下太平。從唐代起,“清明”漸成春遊踏青的代名詞,且歷代承襲成為習慣,人們在這個時節,紛紛走出户外,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其樂融融。孩子們最鍾情的,則要數放風箏,有的風箏上還裝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在現代人眼裏,“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繫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綿陽曆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xx年,“清明”在千呼萬喚中,已成了法定假日。但關於“清明”的解讀,卻仍眾説紛紜。這兩天,著名學者、中國古代韻文專家熊篤又在呼籲,要原清明的“本來面目”。在熊篤看來,按照《禮記》的説法,“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清明節應是提倡男女談情説愛的好時節。”

熊篤説,清明時節,青年男女最適合去水邊休憩、划船遊玩,甚至到野外談情説愛。但是,熊篤沒有説,如我等中老年人該去做什麼?

我想,還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比如踏青、掃墓、祭祖、省親。

考試吧精心整理了《有關清明節的作文400字》,望給大家帶來幫助!已是清明。草長鶯飛、鳥語花香,是鄉間少不了的景觀,紛紛細雨,讓清明時節的鄉間,多了一分哀思。但於我,快樂的音符佔據了我的整個清明假期。...

福建省漳州 漳州雙語實驗學校 二年(1)班高宇凡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偑帶着鮮豔的紅領巾,懷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

清明節,公曆四月四日。無疑,這是一年中最傷感的節日。去祭祖的人們默默的走在路上,閒靜少言,一股傷感之情油然而生。小雨滴滴答答的滴在行人的衣服、雨傘上,正好印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上上個星期五,老師帶領我們五年級全體學生,到洛陽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 在車上,我手中緊緊的攥着那朵“白花”,心中波瀾起伏、百感交集。大概行駛了1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了烈士陵園。我們排着隊,整齊有序的進入陵園。

劉斌薈 XX.4.3(星期五) 每到清明節,我就會想起一個人,他就是我對清明節的懷念,這個人就是我親愛的外公。 外公是患糖尿病去世的。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難忘的掃墓一路上,我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裏什麼都好,唯獨空氣受着工業的影響而變得到處是一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了灰色。

清明到來的時候,我對您們的深深懷念。逝去的英雄們,我在春天裏,再一次把您祭奠。一次次,想象着您們的笑容,想象着您們的善良。在過去的歲月裏,您們的善良,拯救的我們人類;您們的愛,照亮了我們的道路。

標籤: 節日 清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iji/jieririji/7gpk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