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範文9篇

《童年》讀後感範文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童年》讀後感範文9篇

《童年》讀後感範文1

最近這幾天讀了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童年》。它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幼年喪父,追隨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一個染坊。

外祖父對他很刻薄,讓幼小的阿廖沙受盡了人世間所有苦難和折磨。阿廖沙最喜歡的伊萬也被大十字架塌下來壓斷脊背而死。

聯繫一下小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的悲慘經歷,再想想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不得不深深的感歎:我們和阿廖沙比起來真是太幸福了。我們要感謝父母和國家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

在這樣兩個極端的對比下,我們必須好好學習,充實自己。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父母,更加對不起國家。

《童年》讀後感範文2

暑假裏我讀了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故事裏的阿廖沙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利用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這個名字來講述自己那悲慘的童年。

阿廖沙從小就很善良,可是他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和他剛出世不久的小弟弟就去世了,他與母親和外祖母一起去了外祖父家。可外祖父是個脾氣暴躁,愛財如命的人,兩個舅舅也都像個魔鬼,只有和藹可親的外祖母讓他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絲絲安慰。阿廖沙有很多朋友:有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高裏戈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

小説中主人公阿廖沙的悲觀童年是人淚流不止的,他的外祖父更是心狠手辣。

我喜歡外祖母,因為她淳樸、善良,每天都會給阿廖沙講神奇的童話故事,教他不要像兩個舅舅一樣粗野、貪婪。而且她還對子女很好,儘管有一次,一個舅舅把她打傷了,她還在外祖父面前幫着舅舅逃脱。

比起阿廖沙,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地美好啊!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每天的菜式多種多樣,每天父母都來接送我們,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讀了《童年》這本書後,我們應該珍惜如今的美滿、幸福,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童年》讀後感範文3

記得小學時就曾讀過《童年》,當時只是粗淺一看,只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如今再讀,真是常讀常新。

阿廖沙父親早早去世,母親把他送到了專橫殘暴的外祖父家裏。在這個家庭裏,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劍拔弩張,好似瀰漫着一場仇恨之霧。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粧而不斷地爭吵。還有一次竟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在學校阿廖沙也受到歧視和刁難。這令人窒息的狹小空間並沒有讓他墮落。善良的外祖母,樂觀的小茨岡,正直的葛利高裏還是讓他看到了人間的真善美。阿廖沙反而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的人。他沒有逃避,樂觀向上,與悲慘的命運進行不屈不撓地鬥爭。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知梅花撲鼻香”我想,高爾基傳達給我們的,就是要執着追求,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如今,科技在不斷進步,,可是人們卻變得越發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走捷徑。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仰望歷史,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多少英雄都是在艱苦血淚中成長起來的。八年抗戰中,無數的英雄為了祖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敵人的槍口前,他們毫不畏懼,他們勇敢拼搏,他們視死如歸。無數的先烈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我們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再如這本書的作者高爾基,童年時期的他同樣經歷了太多悲痛,可如果不是他勇敢的面對,努力的向上,哪來以後的成功呢?被凡塵俗世所困的心是可悲,反之勇敢的心靈就像鶴挺立於雞羣,與眾不同,閃閃發光。回想自己,現在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他們相比又算的了什麼呢?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困難都當成墊腳石,將之一一踩在腳下,大步向前,向理想之路攀登,不畏艱辛,風雨兼程。

“漫漫日月,憂傷是他的節日,火災是他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這也許就是對阿廖沙最好的解讀。

《童年》讀後感範文4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向我們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鬥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同時,這本書真實的照射了作者高爾基自身的坎坷經歷。

阿廖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唯一最親近的人。之後,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磨難。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過早的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16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童年》讀後感範文5

在放假前,我就“久聞《童年》大名”,在放假後終於“如願以償”了。

《童年》的作者是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之一——高爾基。

本小説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3歲到11歲的童年生活。

在幾天的時間裏,我讀完了前五章,深受啟發。

其中,令我感受頗深的句子有:“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瞪得圓圓的……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生靈。”這一段通過對外祖母外貌的描寫,勾畫出了一個令人喜愛的形象;“外祖母向我撲過來,兩手抱起我喊道:‘我不給你阿列克謝!不給,你這個魔鬼!’”這幾句是在外祖父得知桌布的事情後,想打阿廖沙,可外祖母卻不同意,通過對外祖母語言的描寫,可以看出外祖母對阿廖沙的袒護,突出外祖母的善良……

在前五章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外祖父》。本章主要講述了由於之前舅舅設計的一場火災把外祖父家的染房燒的所剩無幾,家裏因此變得“和平”了,舅舅們想分家。分家後,外祖父、外祖母帶着我搬了新家,外公對“我”不再那麼嚴厲了,還教“我”認識了很多字。外祖父與“我”交談時,向“我”講述了他悲慘的童年,使“我”對他充滿了同情。

從對前五章的閲讀中,我深受啟發: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簡直是太幸福了;與高爾基相比我不用每次犯錯誤後,被家長揍打。我實在太幸福了,我一定要珍惜我幸福的`童年時光!

《童年》讀後感範文6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這個寒假裏,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鞭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像還沒開的花蕾用花瓣護着花蕊一樣。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親戚,可能讓阿廖沙壞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而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時候,每次都用胳膊擋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儘管每次都會被抽得又紅又腫,像紅薯一樣,但他還是重複地做着這個舉動。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地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既貪婪,又殘忍,還很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甚至動手……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在無形中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很多的孩子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們看來,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地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糖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們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實在是天真了。

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有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童年》讀後感範文7

當我讀完《童年》書中的最後一個字,我慢慢地合上了書,嚥了一口唾沫,好像把《童年》書中所有的事情都嚥下了肚,讓它們永遠留在我心中,突然之間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童年》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阿廖沙的苦命童年。阿廖沙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隨後他就跟着外祖母和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中。但是外祖父是個暴躁、自私的人,經常兇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就連兩個舅舅都十分的粗野、自私,甚至第三代也受到了很壞的影響。兩個舅舅天天鬧分家,彼此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竟把自己的老婆活活打死,把徒工當牲口使喚,最後也把他們害死了……

但是阿廖沙就是在這種殘暴的生活環境中,他依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遇到困難他堅強面對,遭受暴打的他極力忍着,生活在被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他總是以快樂的心態去堅強面對,逐漸他成為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可是為什麼他熬過了那悲慘童年,他生活在如此痛苦的環境中還如此愉快呢?

那是因為他擁有着戰勝悲劇命運的無窮力量和一顆敢於樂觀面對的心。可是這些東西我有嗎?每次遇到困難就退縮,我有一次知難而進嗎?退縮後我又得到了什麼呢?每次遇到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別人發泄,我有一次處理好事情嗎?我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自己到底獲得了什麼呢?是快樂嗎?不,應該是悲傷與痛苦吧。

望着窗外飛過去的小鳥,我明白了:面臨悲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否擁有戰勝悲劇的力量。

《童年》讀後感範文8

一陣滄桑,一陣悲涼。那就是讀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爾基先生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即高爾基先生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端貧苦,生活艱難……

這本書字裏行間湧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讓我迫切地想讀下去。讓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兩個人物:“好事情”和外祖母。

“好事情”是一個人的綽號,他是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時招的兩個房客之一,他是一個科學家。通過他的語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個隨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親切地稱呼阿廖沙為“小弟弟”,並且在生活上關心阿廖沙,教會他許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唯一一個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諸如外祖父等人都看他不順眼,認為他是巫師、藥劑師,逼迫他早早離開。“好事情”搬走時,阿廖沙應該是傷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看到這裏,我的心裏抹上了一層悲涼。純真的友誼被拆散,無疑是可憐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為數不多的關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從字裏行間,我讀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見“好事情”的時候都是快樂的。

外祖母是阿廖沙最親近的人。她慈祥、處處護着阿廖沙。外祖母看着阿廖沙長大,處處給予阿廖沙愛的滋潤。阿廖沙在外祖母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格:善待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見證了人間的艱辛:父親逝去、犯了小錯被外祖父無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後又失去母親。這便是俄羅斯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不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優越的環境裏!我的童年,是陽光快樂的童年。

放下書,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強不息的精神中。一個同齡人,在經歷瞭如此苦難之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到,何況我們呢?

《童年》讀後感範文9

在以前,每當我遇到一些小挫折時,我一定會大喊叫苦,但現在,我就感覺我的挫折只是小小的考驗,這種感覺是在我讀了《童年》後才有的。

《童年》反映高爾基先生在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度過的歲月。他在那裏看到舅父們為了家產爭吵鬥毆,那些令人作嘔的醜事。

這不僅讓我想起《三毛流浪記》中的主人翁三毛,他的遭遇比高爾基先生的童年更加悲慘。三毛從小就在上海流浪,飽受飢餓,慘遭富人的欺凌,同時體現當時上海嫌貧愛富、見錢眼開的社會,也體現出三毛善良、誠實、有同情心的高尚品質,讓我們每個都為三毛的遭遇而感到同情。

他們不幸的遭遇讓我聯想到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從小就過着無有無慮的生活,可以説是要什麼有什麼,不愁吃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高爾基先生雖然可以説也不用為吃飯而煩惱,但舅父們的鬥爭讓他們吃飯都吃不香,還為隨時捱打而擔憂。

我們住在寬敞明亮的房間,夏天可以開空調,冬天可以蓋着厚厚的棉被。我們可以睡在柔軟舒適的牀上,而高爾基先生只能睡在閣樓,睡在硬硬的牀上。

我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安心學習,進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而高爾基先生只能在空餘的時間學習,如果不符合外祖父的要求,還要捱打捱罵。

我們與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相比,真是幸福得多。因此,我應該珍惜我們眼前的幸福。

標籤: 範文 讀後感 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w03d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