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生命的創造是何等神聖和神祕。而從進化到現在,慶幸有蒙台梭利科學的教育法指引我們往更理智的方向發展,而非愚蠢。能察覺到人類已經逐漸意識到兒童深不可測的精神世界,並且已經開始甦醒,當人們開始真正地關心兒童的健康時,終於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兒童的生命,這,也許是偉大的甦醒,而人類也逐漸走向成熟。

即兒童時代已經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社會來講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應受到控告,在與兒童交流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的誤解越積越多,就我們家兩老人家而言,在他們帶孫子孫女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常常使用軟暴力、威脅,還有許諾但不去實行。不理解並批評、壓抑幼兒的探索慾望……等等,種種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問題。

而當我嘗試介入和幫助解決問題時,他們會非常抗拒並覺得我的方法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無力。但儘管大人對孩子做了那麼多無可理喻甚至可以稱為神經病懂得事情,孩子永遠都是原諒大人的,他們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而是平靜的面對這一切,但我相信他們的內心是很難受很痛苦的,只是會自動調整,他們的內心也會通過不停重複地包容大人的種種並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所以我們常常也會説:“嬰兒是成人之父。”

事實上,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祕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而需要進行這種精神生活的輔助則是愛和自由的環境。

説到敏感期,我就察覺到我們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歲,敏感期的特徵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識。

當和姐姐在一起的時候姐姐幹什麼,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為明顯,因為只要是清醒的時間他就會翻零食櫃翻冰箱,永遠也吃不夠似的。但我們家兩老人家一直覺得吃零食是陋習(包括對我和哥哥也一樣)他們覺得吃飽飯才是硬道理,結果把零食櫃給鎖了,冰箱下層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憐的侄子只能到處翻翻,大人們則理解為“嘴饞”而我也只能表示無力。

而侄女,4歲,敏感期是——交往、情感,處於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歡到隔壁鄰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歡找比她小得孩子進行遊戲,因為這樣她就可以決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家被壓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覺時間她是不在家裏面的,對於她這個行為大人們也比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現則是粘人、情緒波動大,而且據觀察她想從母親(我嫂子)身上獲得情感,但是當她一靠近過去她母親就覺得她滾在身上難受,直接回絕“走開”。堅持不懈的侄女希望還堅持一會兒,結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對。我的天吶!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們分開,幾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對羣毆建立了安全感並在我身上獲取情感。確實,兒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學會自我調整和掌握某種東西。但如果兒童在發展敏感期時發展遭到了障礙而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混亂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時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章的反感,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危險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所以,大人會明顯地發現兒童發脾氣這種反覆無常的舉動,但是由於這種心理衝突背後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無法把所有發脾氣的原因都解釋清楚。但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與幼兒溝通大概獲得理由並協助幼兒平靜地過渡。而成人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應該努力去認識在兒童行為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沒有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兒童的愛,從本質上説是單純的。他愛,也許是因為他想獲得感官印象並藉助這些印象不斷成長。愛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想一顆行星,得到太陽的光芒。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這本書研究了六歲以下兒童的心理髮展及特點,列舉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衝突,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和父母的職責。對於剛剛接觸幼教行業的我來説,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開始瞭解兒童教育,讓我去理解兒童、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對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在導論中,蒙台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説,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為採用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與而兒童衝突的這一部分。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為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着猛撲過去並把它壓垮”。在成人的嚴重,孩子熱衷於一些十分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成人們會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並且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是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確實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專門做了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這些蒙氏活動材料,讓孩子在“工作”中探索發現和創造。教師作為孩子活動的間接指導者,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更多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和個性。

蒙台梭利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敏感期”。這是兒童學習的最適宜時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獲得都有一個最佳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孩子可以輕鬆的獲得各種能力。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揮的最好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所以,在敏感期裏要給孩子創造適宜發展各種能力的環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成人往往會低估甚至忽視兒童敏感期的作用。很多孩子從進幼兒園開始,一切時間都被家長掌握,學外語、學音樂、學舞蹈,等等,家長們可謂費盡心機,但是很多時候收到的效果甚微。這足以反映家長們其實並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兒童智力發展的敏感期以及對其的忽視。成人如果不瞭解孩子,不顧孩子的需要與發展特點,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計劃來教育孩子,那麼,不管成人花多少錢、費多大勁,結果都有可能是徒勞無用的。

當然也有些家長過於信奉敏感期,以至於採取一些拔苗助長的舉動。例如在語言發展敏感期內,孩子的語言學習顯得輕鬆、快捷,但這決不意味着灌輸得越多越好,或者説是無限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灌輸幾門外語等,這樣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後果。

總體看來,這本書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壓抑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提倡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同時對兒童心靈的祕密進行了探索,促使人們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而且,本書也列舉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對像我一樣的門外漢來説,大量舉例也使得這本書更加易讀、易懂。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台梭利的書,讓我收穫很多,讓以前從未接觸過幼兒教育的我突然對這門學問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認真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使得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從而成長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學生,那麼瞭解學生的心理規律自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教育學生。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生理髮展外,兒童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

《童年的祕密》從“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兒童與社會”三大部分講述了兒童的心理祕密。看完整本書,我感受更多的就是震驚——原來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一直都太自以為然地把兒童成人化了。其實我覺得《童年的祕密》裏面講的也不是一些什麼神祕的定律,只不過是一些我們忽視了的事實。就像裏面説的一句“設想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母親,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方法錯了”。

一:有時候我們只是在表達着我們對兒童的愛,殊不知那樣對他們來説卻是一種傷害;很多時候我們根據生活的經驗做一些我們都以為正確的事,但不知道大家都這樣做的事也有可能是不對的。以下是從書上了解到的生活誤區:

作為父母,每天為工作而忙碌,為的只是積攢更多的財富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蒙台梭利認為對兒童而言,最好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聽不到街道嘈雜聲的、平靜和安寧的、光亮和温度都夠調節的房間,就如在一些劇院裏所獲得的條件一樣。不要小看這樣一個空間,因為它可以令孩子的心情處於平靜。往往家長注意的是住宅附近是否有名校、是否靠近市區等,又何曾想過這個。

你應該還記得成人常常對兒童説:“你不能做那件事,你沒有必要去做。”有的粗暴的成人甚至會説:“你在做什麼?你難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嗎?”在成人眼中,兒童是一事無成的,事情在他們手上只會搞砸。所以成人總會阻礙兒童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而且,成人為了使兒童服從他,會利用兒童的無知,用人為的恐懼恐嚇他,例如:如果你再哭就會有鬼來捉你。蒙台梭利説這是成人用來對付兒童的最壞的一種防禦手段。我們以為自己勝利了,以為小孩都那麼好欺騙。就這樣,我們傷害了他幼小美好的心靈。

還有,成人不自覺地幫兒童完成一些事,例如:幫兒童洗手,幫兒童穿衣服。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兒童再得到了最初的勝利之後,就期待第二個勝利。於是,成人作出的讓步越多,兒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東西。自然也失去了一些。

二:我們一直以成人的思維去照顧兒童,看見他哭了,就斷定要不就是餓了,要不就是尿褲子了。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原因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往往誤解了他的本意。以下是從書上發現的“原來如此”:

嬰兒就喜歡生活在雜亂無序的環境之中。雜亂無序干擾了他,並使他心煩意亂。這時他會通過絕望的叫喊來表達自己的痛苦,甚至會採取生病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焦慮。

兒童腦海裏,秩序是很敏感的,指東西應該放在規定的地方。他已認識到那些東西在他的環境中所安排的位置,並清楚記得東西的位置。

我們不難發現兒童總愛粘着他身邊的人,成人去哪他也要跟着去哪。這時因為他們需要有人在他的身邊陪伴他,而且很高興能引起他人對他的注意。但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我們會覺得兒童很煩人,想法設法將他扔下,結果就是弄得他大哭一場。

還有一點就是當我們與兒童玩做迷藏,我們故意裝看不見兒童,故意跑來跑去,故意要拖延很長的時間才找到他們。我們以為這樣做,兒童會更高興。作者認為兒童通常會很不高興大聲喊道“我在這裏”、“難道你們沒看到我在這裏嗎?”。如此一看,我們真的是多此一舉,自作聰明。

書本里面有這樣一個例子:當一頭小象被它的母親帶入成年象羣時,這些龐大的動物就把自己的步伐減慢到幼仔的步伐;當小象疲勞停下來時,他們也會停下來。

然而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卻不懂得與兒童相處。在兒童的生活中,成人會不斷打擾兒童或突然闖進他的活動中去。我們從來不跟兒童本人商量就安排兒童的生活。看完這書,我反省到成人要多換位思考、少自作主張。當然,並不是説我們什麼都不管,完全放開手,畢竟他們是年少的、經驗少的。成人是愛兒童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作為成人,就應該要多學習關於兒童心理、兒童特徵等方面的知識,運用科學的方式更好地照顧他們、引導他們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想起了兩個字——悲憫。這兩個字,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感受到過,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過,在霍懋徵老師身上看到過,在《窗邊的小豆豆》裏的“小林宗作校長”身上看到過。

我在《童年的祕密》裏,看到了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她用愛的眼光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祕密。正如作者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

我一邊閲讀此書,一邊在想着自己班級裏的那個很有“個性”但是其實卻處於弱勢需要關注的孩子,把自己和那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不禁思緒萬千。

一個男孩子,他不足七個月就被生下來,在醫院裏花了好幾萬元護理費才出院回家。出生後由爺爺奶奶帶着,父母離開偏遠的農村老愛來廈門打工,於是他成了留守兒童。由於早產兒的身份,他在家裏被視為意外撿到的寶貝,以致寵愛過度。他的學前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不識字,不講文明。用蒙台梭利的話來説,就是錯過了教育的敏感期。當他到了入學年齡,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新辦的區實驗小學,把希望寄託在老師們身上。

但是,孩子的智力發育不足(智商只有七十幾),決定了他的學習生活是要讓父母失望的。剛入學時,他的半普通話半家鄉話,常讓同學老師們聽不懂。老師們有一半的話,他也是聽不懂的。由於他經常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與別人溝通,如打人,吐口水,他的每個同桌都從同情變成不滿,從滿腔熱忱地要幫他,變成心灰意冷地遠離他。上課時他基本沒有在聽,也聽不懂,他坐不住,別人在忙着與老師互動,他忙着做小動作。做作業和考試的時候,他硬要看別人答案,引起很多爭端。上課的節奏經常被他打斷,因為他會大叫一聲,或者突然説要上廁所。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只能讓他維持三分鐘熱度。最近這一單元考試,他的成績是16分。以前他常用上廁所的藉口,最近他常用“肚子痛”的藉口,想逃避學習,離開教室。

我對於這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是很同情的。我知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跟科任老師們一樣,都有很大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去“投訴”,因為我知道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他的家長,從對他的寵愛,到失望,到暴力,讓我甚至於感到悲哀。

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他的出生時間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但是,他的家長,卻一定要選擇一所新辦的實驗校讓孩子入學,卻不知這所新學校承載着多少政府的期望,承載着多少壓力,這種壓力也會轉接到孩子和家長身上。正常的孩子和家長會得到成長,而智力發育不正常的孩子,他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別的孩子,卻被要求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價,於是上學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最近我經常會想起《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這本書。在芬蘭,教育投入很高,小班化,一個班從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教室很大。教材簡單。教育力量均衡,沒有什麼名校和普通校之分。對於老百姓來説,最實惠的是,學習困難的孩子,學校有專業人員輔導。所以他們的孩子是不會掉隊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成果是顯著的。

所以像我班上的這個孩子,他的未來,是讓人不敢想像的。因為一個無法融入學習生活環境的孩子,他的心理髮展是不會正常的。而我這個班主任,由於工作忙碌,對他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當其他學生或者科任老師找我“投訴”的時候,當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影響到年級成績的時候,當我想到他的父母的痛苦和他的未來的時候,我的焦慮就產生了。

如果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多一些,如果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專門的老師來輔導這樣的孩子,如果有適合他們的發展的教材,我想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不是會快樂一些呢?他們的家庭是不是會幸福一些呢?社會是不是會更和諧一些呢?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台索利撰寫的,本書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説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閲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一、人的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閲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閲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台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説什麼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為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而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老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二、對於成人的斥責

也許是對幼兒的教育及現在幼兒所處的現狀百感交集,所以蒙台梭利好不留情面的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幼兒的關愛看作是成人自私自利,我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勢必會走彎路,或出現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卻覺得父母都是無私的。

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我將質疑一個嬰兒會憑自己的能力而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成人對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並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蔘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總體來説,依照現在社會的發展來説,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説還是好的,但對於某些方面,某些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但與此同時,作為教育者,我們更加的感到了肩上人物的重要性。

三、關鍵期與教育

我覺得蒙台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蒙台梭利説“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閲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間,懷着虔誠的學習之心閲讀了這本專著,本書研究了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分析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成人的衝突,並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例子教會教師和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正確角色和行為。可以説通過閲讀我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髮展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提到的有些觀點甚至顛覆了以前的認知,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從兒童出生起,我們的心理就被這種思想所支配:“當心這小孩別讓他弄髒任何東西。看住他!提防他”,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潛意識就是管控與支配,往往還把這種無盡的管控與支配冠為是對兒童的“愛”與“付出”,須知這種無知的愛往往就是限制兒童個性發展的根源,對於此書中形象的舉例:在早期階段,所有動物的母親都會小心地保護它們的後代,並攻擊任何接近其後代的人。但是,家畜的這些母性本能常常會遭到破壞或失去。眾所周知,母豬甚至會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窩小豬,相反地,野母豬卻是最温柔和最富於感情的母親之一。動物園裏關在籠中的雌虎和雌獅也會吃掉它的幼崽。這就表明,天賦的保護本能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地發展。這形象的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必須要賦予一定自由的環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發展,這也深深的啟示我們教育工作者,兒童的任何學習與能力發展過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間,不能一味的講授、管控和支配,當然也不是説任其自由發展,我們應該在這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應該是在一定規則的前提下的自由發展,規則不能太細。那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怎樣進行操作呢?我認為這兩個例子可以説明。

例1:作為班主任的我,經常會收到學生之間的告狀,比如説某某把我的筆盒弄掉了,誰和誰鬧矛盾吵架了,這時老師往往會馬上把學生叫來,瞭解情況,批評教育,錯的一方寫檢討,甚至告知家長等等,那麼這樣做解決問題了嗎?表面上看是解決了,可並沒有,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有成長嗎?真正發展瞭解決與人產生矛盾的能力嗎?並沒有,原因就在與這一切過程都是在老師的支配下進行的,沒有給兒童自己解決矛盾的空間,我想教師正確的做法應該止步於瞭解情況,讓兒童自己嘗試來解決雙方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為一個觀察者與引導者,不能作為裁判者。兒童在自主的環境下解決雙方矛盾,其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例2: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提出問題沒幾秒鐘就希望學生能馬上舉手,然後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乾脆自己迫不及待的進行講解,一部分學生還沒反應過來,問題就解決了,那麼這種教學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兒童的認知發展心理,兒童對事物的認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間,教師把問題提出後(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一定要給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認知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能急於打斷學生的思考,強行的進行支配講授。同樣對於學生的錯誤我們也要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改正,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環境下的能力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在書中蒙台梭利説道:“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祕密時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往往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一個熱愛兒童但又潛意識傷害他們的成人,將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這種悲哀其實正是成人自己錯誤的反映。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正因為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我想我們家長與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標籤: 童年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dkdg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