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童年的祕密》分享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分享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祕密》分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的祕密》分享讀後感

前言

今天我們一起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對書友們的觸動都很大。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夠按着孩子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愛護。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在無意間烙下的。我們打着為孩子好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發育和成長。所以,父母、教師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須努力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成長的規律,並把他們從自己設置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背景

這本書的作者是瑪利婭·蒙台梭利女士,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蒙台梭利女士畢生都奉獻給了兒童教育事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核心內容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了解兒童的發展。我們想要一個心智健康的孩子,我們就不得不重視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敏感期”的發展。

敏感期:在嬰兒學會表達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導致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產生,雖然還沒有明顯的表現。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也能找到,他們是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明確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旦獲得後,相關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們以蝴蝶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鑽出外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裏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着樹枝方向向前爬,那裏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這也清楚告訴我們,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外部秩序:兒童總是通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並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井然,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他會通過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這裏有一個來自現實生活中嬰兒的案例:

有位小女嬰習慣於躺在一張有點傾斜的大牀,牀對面是一張鋪有黃色枱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來家做客,這位客人隨手把陽傘放在桌子上。於是這個嬰兒開始焦慮不安起來,她盯着這把傘開始哭泣。大人以為這個小女孩是想要這把傘,但當客人把陽傘拿給她時,她卻把它推開了。陽傘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繼續哭泣,不停地掙扎。最後,她的母親把陽傘放在門外,她就平靜下來了。她之所以焦慮不安的就因為那把陽傘放錯了地方,這嚴重違反了這個小女孩需要記住的那些東西擺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對小孩兒來説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自然已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讓他可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聯繫,看到一個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兒童自己去適應環境。

內部定向: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可稱之為“內部定向”,也就是説,兒童天生有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後,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生病。請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離開她工作的家庭時,給她之前照顧的小孩兒找了一個能幹的新保姆來代替她。這個新保姆以為這個工作很簡單,但是她在給小孩兒洗澡時卻遇到了麻煩。無論何時,只要這個新保姆一給小孩洗澡,這個小孩就變得不安和絕望。他不僅哭起來,還試圖推開這個新保姆。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討厭她。但當以前的保姆回來後,這個小孩就變得安靜了,很明顯也喜歡洗澡了。於是,之前的這位保姆極具耐心解讀兒童不完整的語言。這個小孩已經把新保姆當成壞人,可是為什麼呢?因為新保姆用相反的動作給他洗澡的。於是,兩位保姆比較了他們給小孩洗澡的方式,並發現了這個差異: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而第二位保姆則相反。

智力發展:之前有人認為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隻空瓶,有待填塞。誠然,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重要,而兒童的內在感知同樣也很重要。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幫助他從環境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驚人的能力。兒童開始時一無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發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像一個有生命的八爪魚在慢慢舒張。

一個出生四個星期的嬰兒,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親和他叔叔同時出現在他面前。這兩個人身高、長相都差不多,這個嬰兒因此大吃一驚,害怕看到這兩個人。他父親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嬰兒的恐懼呢?於是,在嬰兒的視線範圍內,他倆就一直分開,一個左邊,一個右邊。這個嬰兒轉過頭來看着一個,對他凝視一會兒就突然笑了起來。但後來,他突然又變得憂慮起來。他迅速地轉過頭看另一個人,只看了一會兒,他也對另一個人笑了。他重複把頭左右轉動了很多次,臉上交替出現憂慮和寬慰的表情,直到他終於意識到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正處於構建自己內部模式,並通過識別圖像把他們固定在記憶中,並由此高興和平靜地進行着內部構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斷他。

標籤: 童年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2xyo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