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橋的作文 >

關於《橋》的同步作文寫作指導

關於《橋》的同步作文寫作指導

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關於《橋》的同步作文寫作指導

(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

(2)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由於一課時時間有限,我把此特點不作為課堂指導學習的目標)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那麼我們在這節作文知道課上就簡單談談什麼是設置懸念,前後照應;怎樣應用到作文中。

簡單地説,懸念就是讓故事更具魅力的一種方法,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不管是愛情故事還是破案故事,只是通過情節的巧妙設置,使故事有了懸念,讓受眾欲罷不能。在一部小説中,懸念的作用是勾起讀者的興趣一直讀下去。

設懸念主要有這麼三種方法:

一、倒敍法

所謂倒敍法,就是先寫事件的結果,讓讀者感到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激發讀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如原人教版初語二冊有一篇課文叫《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

在我的家裏,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襯衫,凝聚着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羣眾的階級深情。每當我看到它,周總理那高大光輝的形象就浮現在我的眼前;每當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往事。

讀了這段文字,讀者不禁要問:在我的家裏,為什麼會有一件與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有着密切關聯的襯衫呢?它是如何來到我家的呢?是不是周總理也穿過它呢?從而激起閲讀興趣。這就是懸念。

又如《羚羊木雕》(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開頭寫媽媽問我羚羊木雕到哪兒去了?我説收起來了;接着媽媽又問我放在哪兒了,並要我拿出來讓她看看,當她看出我在撒謊後,又懷疑我是不是拿出去賣了。在媽媽的一再追問下,我只得老實交代:送給好朋友萬芳了。那麼,我為什麼要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的這麼名貴的`工藝品送給好朋友萬芳呢?萬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這就是懸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人們往往都是先知道結果,然後才會根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可能與自己產生的關係,去追根溯源。

二、誤會法

所謂誤會,就是不正確的判斷。利用誤會設置懸念,能使文章情節曲折離奇,吊起讀者胃口,讀來妙趣橫生。

如《山中訪友》(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標題就讓人產生誤會。沒有讀過此文的人,一定以為這個友指的是人。然而讀罷全文,讀者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和懸崖等,作者是運用了擬人手法把它們當作自己的朋友了。在初中課文裏,像這樣的標題誤會法,還有契訶夫的小説《變色龍》,因為這裏的變色龍指的沙皇統治下的一個警察,而不是指善於根據周圍環境變幻膚色的蜥蜴類小動物。

三、欲揚先抑法

所謂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懸念,容易使讀者在閲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讀到這裏,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麼還要禮遇他呢?(懸念)卻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

前後照應:

在一篇文章裏,有的內容前面説到了,後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內容雖然主要在後面説,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這就是前後照應。一般作用是結構嚴謹全文層次分明總結全文文章緊扣主題。

標籤: 同步 寫作 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qiaozuowen/z8xg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