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魯迅作文 >

我眼中的魯迅作文「精選」

我眼中的魯迅作文「精選」

魯迅,一個愛國者、一個熱心的文學家、也是一個好父親,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小編收集了我眼中的魯迅作文,歡迎閲讀。

 

我眼中的魯迅作文「精選」

第一篇:我眼中的魯迅

提及魯迅,眼前就會閃過黑色的眉毛,黑色的鬍子,黑色的長袍和他黑色的幽默。他彷彿是面鏡子,反射出人間所有的骯髒污穢。魯迅這樣一個生來就如天神般明淨高大又隔着永恆的歷史而無法觸摸到的人,難免會讓我產生不知是他變成了民族魂,還是民族魂變成了他的暈眩。到底誰是誰?

人常説思想家生命的標誌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思想家生活中那些激動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當最末次開爐的那一日,是怎樣駭人的景象呵!嘩啦啦地騰上一道白氣的時候,地面也覺得動搖。那白氣到天半便變成白雲,罩住了這處所,漸漸現出緋紅顏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爐子裏,躺着通紅的兩把劍。你父親用井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劍嘶嘶地吼着,慢慢轉成青色了。這樣地七天七夜,就看不見了劍,仔細看時,卻還在爐底裏,純青的,透明的,正像兩條冰。"

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魯迅最精煉最概括的自傳和剖析。一塊鐵,經過幾千度高温高壓的煅燒,具備了灼人的熱力和爆發的力量,再要讓"通紅"的本體經過冷水的澆淋,才能轉變成"純青,透明"的冰一般的利劍。也就是説魯迅是在火與冰這兩個不斷交替的極端的錘鍊下,成長起來的。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要產生一個火一樣的人並不難,但要產生一個能夠容納兩種最不能相容的感情並且控制得恰到好處的人,則是算稀有的了。火山總是覆蓋在厚厚的積雪下,看似表面平靜,內部卻正在激烈地翻滾、奔突。"熔巖一旦噴發,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等到壓力一旦減小至平衡的狀態,就又會恢復常日的平靜。熔巖的力量如此巨大,但魯迅每一次的"噴發"卻都是抑鬱已久--短則數星期,長則幾年,總是到了無以剋制、不得不發的關口--等到超負荷的臨界線時,就要麼"出離憤怒",要麼"時時襲擊"、"沒有停止",難道摧毀腐朽不讓他覺得鼓舞嗎?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他快意於我的痛苦"。有時彷彿覺得已經是"痛定之後"了,卻又因為"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決心顯示"最大哀痛",又不想讓其"快意",直至無處可逃,才噴出火山的巖漿和全身的冷氣,冷與熱交錯對流,必然掀起心靈巨大的海嘯,使整個中國都為之顫動。

叔本華説,一個人要有他本身的思想,才有真理和生命。魯迅獨到尖鋭的思想就是迷茫中的中國的真理和生命,如果沒有了他,20世紀的中國思想必然會黯淡無光,民族的魂魄也許仍然在飄蕩。

第二篇:我眼中的魯迅

在漫長的暗夜裏,先生是一位孤獨而執着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獨裏產生了最偉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魯迅,一個從1918年一直輝煌至今的名字,可是,又有誰真正懂得先生的內心,誰真正瞭解先生那曾在風雨中飄搖的靈魂故園?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於祖上的榮耀,整個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魯迅因此從小的時候就被送入學堂讀書,三味書屋就是他幼時讀書的見證。幼時的魯迅曾如此向教書的先生提問,難道讀書就是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樣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黑暗啊?!教書先生無以為答,只一聲歎息……後來,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獄,父親因過度操勞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時的魯迅就看多了別人的冷眼,聽多了別人的冷語。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貧愛富,所謂今時不同往日,言語表情行動也多有厭棄。幼時的魯迅就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拯救民族於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頭腦中萌芽……

及至先生長大,先生幾經周折,先是東渡日本,希望學醫以拯救國人。後來,先生猛然意識到國人思想的麻木與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於是棄醫從文。也就是從那時起,一代文學巨匠逐步成長與輝煌起來了。

時至今日,先生在文壇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的而且無可替代的。在我的印象中,先生彷彿一冊線裝的古書,古樸而不失淡雅,極具內涵又有厚重的質感。細細想來,先生的一生真可謂鋼鐵的一生。試想,整個社會熙攘喧鬧且為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縱,假如很多人都熱衷於奸佞小人式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那麼,我們所敬愛的先生又怎麼能不陷入“慣於長夜過春時”的孤獨與迷惘?與社會格格不入,先生沒有選擇自己與哪個畸形的社會相介入,而是選擇了一條與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筆,幾葉紙,一枝紙煙成了先生戰鬥的武器,先生為之奮鬥一生也未曾怨悔。因為先生面對周圍污濁的'空氣的確出離地憤怒了!眉頭緊鎖,先生低吟“怒向刀叢覓小詩”;頭髮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薦軒轅”。無情地揭露醜惡的夢魘,先生盡力去喚醒那些精神缺鈣的懵懂民眾;身無媚骨,先生有着一顆堅毅的靈魂。

難以想象,一個民族的思想的轉變該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選定了一個目標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無微不至地關心青年一代,擔心有的青年會退化成“蟲豸”,説明先生剛硬軀殼裏有着一顆柔情的心靈;面對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語,先生又從來睥睨視之,不屑置辯。正所謂“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從人羣中掠過,人羣中總會驚起恐懼的尖叫和憤怒。

故園遭侵,先生幾度吶喊;國家危亡,先生幾度彷徨。先生思維依然縝密,先生的文筆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惡醜變得脆弱無比,就像黑暗見不得光明一樣不堪一擊!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寫着“民族魂”的五星紅旗,先生走得很是從容……

先生所處的陰霾歲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蹟與思想依然在三味書屋被人講述,在百草園與人聆聽,在咸亨酒店引人無盡回味與陶醉……

第三篇:我眼中的魯迅

提到魯迅,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亦或是想到他那些經典的作品:《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吶喊》、《彷徨》,彷彿魯迅那些光輝偉大的形象已經在我們心裏根深蒂固,留給我們的是種遙不可及的感覺,可隨着不斷地接觸魯迅的作品和生平,漸漸地另一個不同於以往印象中、接近於真實中的魯迅形象浮現在我眼中。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熱情的愛國者。魯迅少年時看到中國國民的體質虛弱,於是毅然到日本留學求醫,想要使國民的體質強健起來,可等到畢業歸國,本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想到發現國民缺乏的並不是體質而是精神;於是他放棄自己所學的事業,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用以改變國民的精神,想改變國民的那些麻木、無情。後來他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要使國民的精神徹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勢力鎖住了頭腦。在我眼中,為了使國民、國家變得強大,不惜多次改變自己努力的事業,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的國家付出,對國家的弊端,努力地去改變和消除,為國家付出一切,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曾有人問魯迅:“你説中國有這麼多缺點,你下輩子還會生在中國嗎?”而他的回答依然是那樣的肯定。

在我眼裏,魯迅是一個關心低層大眾的文學家。在魯迅的作品中,記錄低層社會中小人物的,佔了大多數,孔乙已、祥林嫂……,這些小人物的事蹟,在我們心裏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在這些小人物的最終悲慘命運中,魯迅先生表達出了對低層大眾的同情,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讓我們在感歎小人物命運悲慘的同時,又都體會出一些價值和道理,魯迅先生寫這些小人物,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談,或許這事根本沒發生過,但相似的事實一定在中國的某一片土地上發生過,這些小人物就是中國低層大眾的縮影和集合,眾多人的事蹟構造成了一個鮮活人物的悲慘命運,也表達出對黑暗社會的無限憎恨。

在我眼中,魯迅還是個好父親。在其子周海嬰的回憶中,有時他賴着不去學校,魯迅先是假意拿報紙要打,後瞭解情況,於是再向老師請假。在魯迅先生病重時,海嬰每晚向他説:“明朝會!”,魯迅先生仍掙扎着大聲迴應,足見其對兒子的愛。

魯迅,一個愛國者、一個熱心的文學家、也是一個好父親,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他的理想、事業。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創造的價值是永恆的,永遠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魂”。

第四篇:我眼中的魯迅

沒有冰心的清新淡雅、晶瑩明麗,沒有汪曾祺的樸素平淡、韻味無窮,沒有列夫托爾斯泰的心理分析、理性説教,沒有歐亨利的構想巧妙、幽默諷刺……而魯迅有着他自己有着他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字猶如一把利劍,穿透表面,為讀者挖出血粼粼的真實,他的深刻賦予了文章力量。

《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魯迅先生的瞭解就從這裏開始。對他小小的觸碰,就會給我帶來無限的驚喜。那蝴蝶風箏、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但又深刻。這就是小時候的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對魯迅先生的瞭解也更深。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他的堅持,他的勇敢無畏,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而生活中的魯迅又是怎麼樣的呢?本以為魯迅先生應該是向來嚴肅的,但是當發現他在生活中十分有愛的時候便欣喜。魯迅先生是個非常愛兒子的父親,他把兒子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了下來,哪怕只是一次吵鬧,一次成績優異,一個小習慣……他依然用他自己的方式——寫作,抒發着對兒子的關心和愛。雖然魯迅先生在兒子只有七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但是魯迅先生對他兒子的影響卻是他的一輩子。

魯迅先生非常懂得教育,是個好父親,當然他也是兒子的好朋友。他不會給兒子很多的打擊,也不會一直拂逆着兒子的喜愛。他在發現兒子不好的現象時,沒有責怪,而是向兒子瞭解原因,並且幫助兒子解決,這樣使得兒子對父親更加信任。在兒子因為玩耍而受傷時,魯迅先生沒有責罵,而是鎮定地替兒子包紮,然後默默地走開,他知道兒子會自己反省,不用他再多説什麼。這樣的愛護、關心、理解,使得兒子更好的感受到父親的愛,使他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快長大,變得成熟。(作文媽媽我想對你説)

現在很多家長跟孩子有代溝,其實根本原因並不是年齡,而是家長不懂得體會關心孩子,不知道孩子怎麼想,是怎樣的感受,做這件事的原因。只是看到了表面,便一味去指責,覺得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不去聽解釋。只要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孩子便會反感家長,不理解的堆積使得有了代溝。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一直責罵孩子,但是卻不想想是誰使得孩子犯錯,是家長的教育不當,沒有好的引導人,孩子怎麼能夠明白事理,能夠長大成熟。而魯迅先生則是家長們很好的一個榜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魯迅先生給我們的不光光是那些好文章,更多的是啟迪,是教育。他值得我們敬佩,他給我們的人生之路添上了美麗的一筆。

標籤: 精選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luxunzuowen/ov33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