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家鄉作文 >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特別是應用極廣的記敍文,記敍文是通過描述人物、時間及狀物、寫景等,來表達一定的中心的一種文體形式。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1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着過節。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裏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的孩子。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説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説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着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着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嚐着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月餅的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裏面放些芝麻、清紅絲,果仁、葡萄乾什麼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裏嫩,年輕人情有獨鍾。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琅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麼的清晰,那麼均勻,那麼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琅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

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麼的清晰,那麼均勻,那麼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人們都懷着喜悦的心情來迎接這個豐收的節日。我們小孩子們更是樂開了花,因為我們終於可以放鬆的玩幾天了!在這漫長的`假期裏,許多家長都選擇帶着孩子回到家鄉,和爺爺奶奶過個團圓的中秋節。我也一樣,跟着爸爸媽媽回到了我的家鄉。

一大早,我們從超市買了各種瓜果和蔬菜,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回到了老家。我的家鄉在平魯區七墩村,路不太好走。雖然它很偏僻,但它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連綿不斷的山巒和許許多多的野花,非常漂亮!當我們回到奶奶家時,已經快到中午了,爺爺早就在大門外等着我們了,奶奶也為我們準備好了豐盛的午餐。吃過香噴噴的午飯,媽媽讓我洗了我們買的各種水果,遞到爺爺奶奶手裏。看着爺爺奶奶快樂的笑容,我心裏也很高興。

轉眼間到了下午,爺爺、奶奶、爸爸、哥哥決定到地裏刨土豆,因為土豆成熟了,這次回來正好能幫助爺爺收莊稼。我也跟着他們來到了田野裏。他們一會兒刨土豆,一會撿土豆,最後還得裝到袋子裏,放到車上。弄得滿身是土,非常辛苦。我看到爺爺額頭上有許多汗珠,趕快給爺爺遞了一瓶水。爺爺告訴我,這兩天大家都在收割莊稼,村民們也一樣很辛苦,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當我們滿載而歸的時候,夜幕也快降臨了,一輪圓圓的明月已經悄悄升起來了。哇,今天的月亮好大呀!回到家裏,媽媽已經包好了香噴噴的餃子在等着我們,我們一家人邊吃飯邊説話,其樂融融,非常温馨。吃過晚飯,爺爺拿了許多水果和月餅放到院子裏,我問爺爺在幹什麼,爺爺告訴我説這是家鄉的風俗習慣,是把各種水果來供奉月亮爺爺,為了讓月亮爺爺保佑下一年莊稼豐收。看着圓圓的月亮我想到了捍衞邊疆的解放軍叔叔,他們常年不能回家和家人團圓。為了祖國的統一和穩定,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使祖國更加強大,早日實現統一,讓家鄉的月亮更圓!

第二天一早,奶奶的大公雞站在草垛上引吭高唱,好像在叫:“起牀了!”我立刻起來,到奶奶的房頂一看,一座座山巒在初升的太陽照耀下連綿起伏,好像一條巨大的蟒蛇盤旋着,遠處一片片樹林紅黃相映,非常壯觀!啊,好美啊!

我愛我的家鄉,在家鄉過的這個中秋節也是多麼的有意義!

家鄉的中秋節記敍文3

我度過了許許多多的節,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在家鄉過中秋節。

中秋節在8月15日,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

“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説:“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説:“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藴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説:“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我最愛中秋節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axiangzuowen/37lnk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