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家鄉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文(精選13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文(精選13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範文(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文(精選13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包粽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粽子做法並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着黑就會起牀,忙前忙後,先用水把粽葉洗淨,晾乾,再準備好糯米,洗淨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着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衝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着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粽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着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着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着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願。

吃在嘴裏,甜在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於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説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幹啥幹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曆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徵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並且會對長輩説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裏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裏,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麪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家鄉的風俗。

還有,家鄉過節的風俗很多:端午節,包粽子,系彩繩;重陽節,團聚,插茱萸;七夕節,看星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

家鄉的風俗,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着,都要記在心裏,做在手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

雖沒有高大雄偉的建築,也沒有遠近聞名的景色,但在寶清人的心裏,這座與世無爭的小城,正是我們心中的全部,人們樸素的性格,極具風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們留戀它的原因。

東北,冷的代名詞,哪怕是立春,也仍舊是一片白茫茫,寶清人愛殺豬菜,就像北京人迷戀北京烤鴨,在冬天,嚴寒也抵不住我們火熱的心,叫上幾桌親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嘮一嘮家常閒話,小孩兒成羣結隊,到外面拉爬犁,轉冰上陀螺,到了飯點,再端出用酸菜,血腸,五花肉做成的殺豬菜,邊吃邊嘮,其樂融融。

不僅殺豬菜,湯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寶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為天冷的緣故,這些食品更容易儲存,逐漸的成為寶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嘗試過在冬天釣魚嗎?對於寶清的釣魚愛好者,這些都再平常不過,與兩三個好友,來到冰厚一米的水邊,用專屬的'工具在水面鑿出兩個洞,搭上帳篷,擺上爐子,坐等魚兒上鈎,雖然外面寒風刺骨,但爐子温暖的火光,與朋友之間釣魚的快樂,將這份看似難熬的時間,賦予了別具一格的樂趣。

説到這裏,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鑼鼓,人們穿着鮮豔的服裝,舞着,舞着,期間既有20多歲的小夥子,也有60來歲的大爺阿婆,還有一羣玩玩鬧鬧的孩子,好不熱鬧!

每個人對於家鄉,都有着同樣的感覺,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地冷,心不冷!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們家鄉寶清的風俗習慣有很多,例如:過年時吃的殺豬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説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誰不是饞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其實做粘豆包的方法並不難,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麪、水、紅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餡後和麪。先把紅豆放進鍋裏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搗碎,搗成豆泥狀,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據個人喜好而定。然後開始和麪,首先把粘米麪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個大面團。因為是粘米,所以做的時候要撒些麪粉,這樣它就不會粘到面板上了。再把這個麪糰揪成一些拳頭大小的小麪糰,整齊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來該把豆餡放進去了。那怎麼放呢?其實很簡單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麪糰上按一個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餡放進去,最後把它團成一個團,放到鍋裏蒸半個小時,剛出鍋時,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樣子,像一個個雪娃娃,讓人不忍心下口。當你拿起來時,香氣撲鼻而來,當你咬上一口時,又甜又糯,彷彿置身於白茫茫的雪地裏,欣賞着冬季的美景,讓人無法忘懷。

以前,在農村殺豬是一件大事,誰家殺了豬,都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裏吃殺豬菜。就是用自己家醃製的酸菜和新鮮的血腸再加上豬肉一起放到鍋裏燉,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極了!讓人回味無窮……

我愛我美麗富饒的家鄉寶清,更愛這裏地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常德,那是個美麗的地方。風兒一吹過,花兒便綻開了笑容。鳥兒在枝頭一唱,萬物復甦了。今天我就來説一説我們常德的春節風俗吧。

我最盼望的節日便是春節,在春節裏,要裝上燈籠,貼上對聯。那一個個的大燈籠,彷彿在為新年的到來歡迎,還有那對紅紅的對聯,還有貼上倒過來的“福”。全家都是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當然,過年哪少的了壓歲錢,對着長輩們大聲説祝福:“新年快樂!”你便會得到許多紅包。孩子們也會在外面玩得快樂,穿上過年的新衣,舉着燈籠。不過,小孩們也會玩各種各樣的鞭炮。

我們常德有在臘月除塵之俗,一旦是臘月初八,十八,二八,家家户户可要忙着打掃衞生。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以舊換新。這可是傳統的衞生節。

除夕時,家家都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當然,我會買一些小小的鞭炮來放。在十二點的時候,煙花響了起來,我們站在那裏觀看着,美麗極了。嗨喲啊等着財神爺的到來,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門打開。對於我來説,除夕最熱鬧。

後面的幾天,小孩都要去買小鞭炮和零食,以免過年餓肚子。

大年三十,是吃團圓飯,全家圍在一起,便有了年的味道,菜也是豐富多彩,大魚大肉,有雞、鴨、魚、青菜、海帶、肉丸、香腸等。味道好極了,特別是在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更美味了。全家其樂融融。

這就是常德春節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一個山鄉小鎮,那裏雖無都市的繁華,卻有着自我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家鄉的大秧歌,更是村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曉。家鄉的男女老少,哪一個不能扭上一段呢!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大街上響起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的嗩吶聲,這聲音像一種號令,聽到的人們陸陸續續的來到街上。他們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絹,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動。頓時大街上變得熱鬧非凡。

看,大秧歌扭起了。雖然隊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們腳步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為協調。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絹,舞弄得出神入化,盡情的揮灑着內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裏也些發癢,不時地加入隊伍。一條條彩色的“長龍”也在不斷加長。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眾,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着家常,自在悠閒。吹嗩吶的不時地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着變化,讓人久看不疲,這樣喧囂的場景一向會持續到夜深才結束。

家鄉的大秧歌,不僅僅是人們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節日慶典不可缺少的項目。每當這個時候,秧歌手們便身着彩裝,那種孩子們喜歡的“大頭娃娃、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粉墨登場,為節目增添無限的喜慶。我們這些小孩子在人羣中躥動着,追逐着,嬉戲着,心裏別提多開心喲!

啊,家鄉的大秧歌,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鄉人的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7

誰沒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家鄉雖然不一樣,但對家鄉的熱愛卻是相同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一些風俗吧!

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葉。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紅棗,鹹的要加香菇、肉絲和鹽巴等。首先用兩片竹葉捲成錐形,然後放入米和餡,用筷子插幾下,使米和包餡更結實,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後,用草繩把它梱緊。蒸好的粽子香氣撲鼻,可好吃了!端午節時,每家每户都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艾草,可以驅趕蚊蟲,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還可以驅邪。划龍舟是端午節才有的比賽。幾條龍舟一字排開,哨聲一響,幾條龍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衝去,先劃到終點,並奪到旗子的隊伍就獲勝了。那是多麼精彩的比賽呀!

除了端午節以外,我家鄉的春節也很讓人喜愛。每到春節前,人們會絡繹不絕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都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鵝、魚、豬肉等,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在家裏,大家忙個不停,手拿掃把,腳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裏裏外外、上上下下打掃得乾乾淨淨。新年新景象,大家都為新的一年有個好開始而忙碌着、快樂着。不用説我們小朋友是多麼喜歡春節的到來了。

我愛家鄉的風俗,更愛家鄉的親人!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

家鄉的8月15是中秋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在這天月亮會特別圓,特別大。

有一次中秋節,那時我們一家都在老家過中秋節。那一天,媽媽和爸爸做了好多好吃的,我們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裏吃團圓飯,此時的月亮特別大,特別圓。看到這皎潔的月光,突然我想起了遊戲:“我們邊吃團圓飯,邊説關於節日的古詩吧!”隨後爸爸又問:“輸了有什麼懲罰?”“輸了自罰一杯酒或果汁,行嗎?我提的建議大家雙手贊同。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我立馬就想出來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然而妹妹也不示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妹妹背完這首詩,我瞪大了雙眼,我居然還不知道,妹妹居然會這首詩,於是我就帶頭鼓起了掌來。“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咦,是誰背了一句詩呢?原來是我的表哥。一開始我們都愣了愣,之後一陣歡呼聲爆發出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一輪遊戲結束了。就是我和妹妹喝的果汁最多,我們的小肚已經裝不下了。奶奶一看吃完了飯,就把早已買好的月餅拿出來當甜點,接着我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成語接龍,玩到十點多才去睡覺。

雖説中秋節不像其他節日一樣熱鬧,但它留給我的回憶總是最好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9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又是一年元宵佳節。在這一天裏,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共慶佳節。

在龍遊,元宵節與春節一樣重要。“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每一年的元宵都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情回憶的,我們應當好好珍惜,深刻銘記。

過元宵時,全國各地的風俗都不盡相同,其中,吃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這天中最為重要的幾項民間習俗。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喜歡吃湯圓,不僅是因為湯圓的味道鮮美,奪人眼球,更是因為湯圓代表着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一家人團團圍坐在餐桌上吃湯圓,如此畫面,是多麼和諧,愉悦啊!或許,那時的湯圓是充滿愛的,是最為鮮美的吧。那一個個圓溜溜的白滾滾的大湯圓愜意地躺在帶湯的玻璃碗中,它們緊密的挨在一起,別提有多可愛了。此時此刻,想起湯圓的鮮美,不經意間,早已垂涎三尺。在元宵節這天,湯圓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美食。

我還曾在一次元宵節之夜有幸賞過一次花燈。那時,不管是地上,樹上,湖中,都可以見到花燈的身影,五彩繽紛的花燈無處不在,你彷彿就置身於一個花燈的世界,全世界都是五彩的幻影,看似飄渺虛幻,卻又是人間真實……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絕倫,夢幻無限。

傳聞,在水中放置花燈可以祈福許願,人們都深深地相信,天上的神明會實現平凡的人們的所有奇特,獨一無二的願望。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崇明島,那裏遠離喧囂的大都市,自然有着不同的風土人情。其中一個就是與眾不同的過年習俗——蒸崇明糕。

傳説,蒸糕的由來是在戰國時期伍子胥預料到吳國將有大難,讓家人在大年三十蒸了糕埋在地下,待饑荒時可以取出來食用,人們紛紛效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崇明糕。

崇明糕不同於其它年糕,它的重量、配料、做法與其它的有很大不同。做糕時,先將三十斤左右的糯米淘好,滴乾水,再磨成粉,便形成了它的原料——糯米粉,再將白糖、紅棗、葡萄乾、核桃等十幾種配料剝殼、去核,再按比例配好,接着將它們倒入一個大盆中混合。由於糕太大了,無法用煤氣灶來蒸,必須用土灶,在下面燒火,上面是一口大鐵鍋。蒸糕前,先在上面燒開小半鍋水,再放上鋪了一層布的糕籠,在裏面均勻的倒上一層原料,接着將剩下的原料不斷填平籠中的凹陷,於是糕便節節“生長”起來了,然而,在撒麪粉時也必須時刻注意着火候,以免受熱不均,這可是技術活呢,等麪粉用盡,且最上層的糕已經蒸熟時,便蒸好了。然而,下一個步驟卻是最難的,在不損壞糕的情況下,抱着三十斤重的糕到桌上,再將它拍落,將糕籠取走才算真正完成了。

崇明糕還有不少寓意呢,圓形的糕,象徵着團團圓圓,做糕時慢慢漲高和糕的諧音都象徵着人們步步高昇……

隨着時間的推移,家鄉的這些風俗慢慢被我們所遺忘,因此,我們更應該傳承這些風俗,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們金華人有一種很特別的習俗,那就是金華鬥牛。

金華鬥牛,曾與金華火腿齊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華鬥牛是牛與牛鬥,不同於西班牙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鬥牛當日,參鬥之牛裝以勇士之飾,由其主人護送進入鬥牛場,此時鞭炮齊鳴,觀者歡呼雀躍。

我就看過幾場:牛主把牛牽到賽場上。此時,兩牛怒目而視,各自刨腿,四肢併力,奮力鬥爭,觀眾則吶喊助威,呼聲響徹雲霄。敗者血肉模糊、倉皇而逃;勝者則奮蹄而追,緊隨其後,鬥牛即將結束。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裏有相當大的體現。敗退之牛將被主人貶成耕牛甚至宰殺;而勝者則身價加倍,威風一時。

金華鬥牛不僅僅是現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閲了資料:相傳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魯肅微服出巡東陽郡(今金華市)。孫權為培養當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東陽郡大興鬥牛之風。自此,婺城區雅畈鎮銅山白鶴廟開創鬥牛節,銅山也成了金華鬥牛的創始地。可是現在並沒有了以前的威風:金華鬥牛瀕臨絕跡。新中國成立後,金華鬥牛習俗一直被廢止。1992年,金華開始重建鬥牛場,恢復鬥牛節,欲使這一古老民間娛樂活動重振聲威。可好景不長,金華鬥牛剛剛重新有了起色,鬥牛户卻因為鬥牛經驗少、飼養費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紛紛宰牛賣牛。

我們要好好珍惜文化遺產,不讓他們受破壞。讓金華鬥牛重新站在現實的舞台上,不再被人們遺棄。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春節”是一年中最歡快的節日,也是人們最愜意地時候,然而在這個節日中,它有許許多多的風俗。

給“壓歲錢”就是其中之一。傳説,人間有一個野獸,叫做“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將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怕的野獸“歲”跑出來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裏,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口水直流,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們知道了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為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除了給“壓歲錢”,在春節中還有人人重視的團圓飯。團圓飯不同於平常的飯菜,除了菜品很豐富之外,還有象徵意義。例如:魚象徵着“年年有餘”,年糕象徵着“步步高昇”,芋頭和腐竹象徵着“富裕”,這些共同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祝願。吃團圓飯時,每一個親人都要到場,缺一不可。長輩們還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我喜歡春節,因為它不僅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風俗,更讓遠在四方的親戚朋友都聚集了,讓彼此間的血脈親情更加濃厚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到了寒假,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了春節。

春節前幾天,家裏的老人就會把辛辛苦苦養了的豬、雞、鴨給殺了,雞和鴨會拿去祭祖。大人們還會去買一些糯米,把糯米洗乾淨後,把豬血拿去鍋裏熱。家的鍋跟我們現在用的鍋不一樣。它的直徑大約有1。3米,要燒柴才能用。把豬血燒到杏色,撈出。然後把糯米煮熟後,加入豬血,燒到凝固。撈出放在蒸籠裏等它涼了,我們稱它為“米血”。

大年三十,大家把米血拿出來蒸熟,把殺好的豬肉拿出來,再殺幾隻雞、鴨。晚上大家把它們煮熟,至於好不好吃就看大人們的手藝了,大人們還煮了年糕、麪條、雞湯等等。有些還會去市裏買一些小菜,一家人圍着大圓桌吃着年夜飯,談着喜事,碰杯説祝福語。

大家吃完年夜飯,就在一起看春晚,不一會兒又到門口去放煙花。

初一,早上到處都是鞭炮味,還在睡夢中的我,被一陣陣鞭炮聲被迫叫醒了,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飛一般地跑下樓,吃完早餐,和爸爸一起去拜年,而媽媽要留在家裏接待客人。

初七、八要“進香”。開着車,來到別的村的寺廟裏燒香,那香長1米,直徑5釐米,不一會兒有人來表演舞獅,大家看得可高興了。當快要結束的時候,大家就敲着鑼鼓繞着寺廟轉幾圈,便回家去了。

家鄉的習俗可真多呀!我們應該好好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axiangzuowen/24jn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