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家鄉作文 >

家鄉風俗作文精選15篇

家鄉風俗作文精選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風俗作文精選15篇

家鄉風俗作文1

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勞碌奔波的大孩子,白髮蒼蒼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誰不是嘴裏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軟糯的滋味呢?

相傳,有一位孝順的孩子名叫目連。擔心為牢中母親送的吃食全被看陰牢獄卒吃掉,於是用數種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灑上黑芝麻讓獄卒誤以為是烏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因為目連濃厚的孝心感動了福州百姓,而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從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風俗。

以前,總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雜米一個盆,半天時間篩選,半天時間淘米。在煤爐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睜眼,用勺子輕攪兩下,晶瑩剔透的糯米散發着軟玉似的亮光,烏黑錚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銅的色澤,紅棗已有三四倍大,桂圓、馬蹄、花生也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濃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讓雜米的輕糯,紅糖的甜膩,馬蹄的清爽順喉而下,一口氣喝上幾碗才算過癮。

就這麼喝着拗九粥長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滿頭青絲不知不覺已成了蒼蒼白髮。今年拗九節就讓我來為你熬粥吧!

説幹就幹,我買回了食材,回憶着外婆舊日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淘洗起來,熬煮正式開始了!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咕嚕咕嚕”“吱滋吱滋”這不是熬粥,這是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數分鐘後,一股燒焦的糊味撲鼻而來。我方才慌忙地打開鍋蓋,往鍋裏探了探頭,不禁嚇了一跳。這鍋中水是水,豆是豆,“傷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麼這麼難啊?我努力了這麼久還做成這樣……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當我準備收拾“戰場”,猛一回頭,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我身後。“外婆喝得不是區區一碗拗九粥,還是你一片赤誠的孝心啊!”媽媽語重心長道,“彆氣餒,我們重頭來過。”揣着對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成功了!

外婆默默無言地品着粥,兩粒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東西滑過她歷經滄桑的臉,“嘀嗒”落進了粥裏,但她笑了……

濃濃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僅是拗九粥,中國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

家鄉風俗作文2

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鄉,過新年時餐桌上擺上一盤香噴噴的年糕點心,是必不可少的。

從過新年的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爺爺在叫喊吆喝“賣年糕嘍!”天空泛起魚肚白時,奶奶就已早起,穿過一條條街,到街頭去買。街上本空無一人,誰知這會兒卻排起了長長的隊,奶奶早去晚歸,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樓時,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廚房裏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給我的寶貝孫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裏。接着她低頭側身從櫥櫃裏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隻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裏,細心地擺盤。擺好後的年糕頗像一朵盛開的花。我插話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鏽鋼碗嗎?為什麼要選一個這麼容易碎的?”奶奶一邊開着煤氣灶,一邊伸手摸摸我的腦袋,笑着説:“因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鍋裏倒少許適量的水,然後輕輕地讓粘住碗的年糕傾身滑下去。‘譁’的一身,鍋裏像竄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搖曳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奶奶不停地翻動着鍋鏟,讓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顯看到,在奶奶的指揮下,年糕像個體操運動員,來回反着身,重複着高難度動作。製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過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時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輕輕順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瑩的糖水散發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計奶奶是先在糖水裏摻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説是水中月,鏡中花,願每一個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撈年糕之際,我輕手輕腳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陣,條條街都散發着家裏那個味兒。現已臨近傍晚,絲絲橘光衝破天際,似繪畫大家的手筆,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又似乎衝斥着整條小街。我尋味聞去,原來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時,那盤年糕的擺盤設計變的面目一新,香味依舊讓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塊往嘴裏放,頓時兩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詩一句:“年糕精緻點春心,夜景繽紛舊歲除!”。

這就是每逢過年讓我翹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鄉風俗作文3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去過很多地方過春節,只有媽媽老家的春節是我見過最特別的。

我媽媽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個四合院,分東、西、南、北四個屋,她那裏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擺貢品,這裏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貢品,一張正方形的桌上中間先擺上一個豬頭,豬嘴裏叼着一個豬尾巴,外婆説:“這代表有頭有尾,豬頭左邊擺上一隻雞,代表吉祥如意,右邊擺上一條魚,代表年年有魚。”接着還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蓮藕切片,兩片中間連着不切斷,把調好的肉餡放進去,然後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鍋裏炸,炸成金黃色撈出來,放到魚的右邊,然後再開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後放在雞的左邊。這樣桌上的貢品還沒有擺完呢,還要在豬頭、雞、魚、丸子、藕盒後面都擺上一個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狀的饅頭,漸變的粉紅色做的特別好看!然後再在饅頭後面擺上五盤各式各樣的糖果。所有東西的後面貼着一張天帝老爺的畫像,畫像兩邊各掛着金黃色的錫紙元寶,然後在豬頭的前面放上香爐,香爐上插上一根龍形狀的香,外婆説:“這叫盤龍香,一根剛好燒一天,每天燒一支!在每次吃飯之前還要還要磕頭燒紙,一直燒到年初二,這樣所有的貢品就算擺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這樣擺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人們忙着貼對聯,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餃子,這也是北方特有的習俗,外婆説:“過春節吃餃子,取自《更歲交子》,也是繼承祖先的習俗,餃子包好以後要在祭祀祖先之後才可以吃。所以餃子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再有餃子的形狀向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皮薄餡足,味道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在這裏七八歲的小孩就都會包餃子了,所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到現在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聽完外婆這樣一説,我更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大意義,深深感收到我們祖先的智慧。

家鄉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一個隱祕而美麗的地方---東陽,明朝宋濂寫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東陽!

在那裏綠樹四季常在,野花滿地綻放,鳥兒與溪水共同歌唱,是我夢中的天堂。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特殊而有趣。從我記事起,便一直喜歡這些獨特的風俗。

除夕下午,家裏年年都會高高的掛起紅紅的大燈籠,貼上大幅的長長的春聯。外公外婆會準備許多紅蠟燭和用各式各樣的錫紙疊起來的金燦燦的紙元寶、綠瑩瑩的荷花、紅豔豔的牡丹花……

不得不説,我從沒想到過老人家們能把紙折出定一番花樣來,每個都栩栩如生,獨一無二。我也真沒從哪見過這般手巧的老人家,所以很自豪!外公外婆會把那些元寶、花束、蠟燭與神像供品有前有後排放在一起,準備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參拜。

初一一大早,我外婆會左手託着一個花瓶,右手上拿着一束柳枝一樣,沾着瓶裏的水,嘴裏輕輕的念着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話語,温柔的把我們叫醒,並用那清清的水灑在房間和我們身上,好像在淨化世間的一切煩惱與不開心的事兒。本來有起牀氣的我也不明不白的被這儀式給淨化了,只覺得十分有趣!

大概是凌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一家就準備完畢,燒完香供好祖先,踏上去拜佛祈福的路。

我們每年春節都會去一座高山上拜佛。山上人山人海,並不會因為早而少些人去。家人們都會提着幾袋子的紅蠟燭和香去爬山,天還是黑暗的被籠罩着,山上燈籠的紅也被暈染得一片模糊,但這情境這景色也是絕美的!月色配合着金黃而橙紅的燈變得如同孔明燈飛入天空般的美麗。從下往上看去,就像通往天庭的天路紅彤彤的,很有宮廷的風味。從上往下看,則是幽靜的、黑黑的深淵,夜鳴的鳥兒的聲音也被拉的很長很長,靜靜的,微涼的輕風吹來,自覺身處靜溢的森林之中。

爬山雖然很累,但是身邊的風景隨時隨刻能讓你靜心。點燃蠟燭時,那紅通通暖洋洋的火焰也能讓你沉醉在禮儀的崇敬和莊嚴之中。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慢慢的這些禮儀也變成了我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家鄉獨特的風俗,是我心中不可磨滅的烈火,有了這些風俗,才讓我美麗的家鄉變得更有血有肉更有故事的味道!

家鄉風俗作文5

我們國家的節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的就要屬正月十五元宵節了。

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準備好材料:糯米粉、餡料(藍莓醬,草莓醬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麪糰,然後稍微醒一醒,醒完後,就要製作元宵了,把大面團分成好幾個小麪糰,把小麪糰壓扁,再在裏面加入餡料,我包了好幾個湯圓,但是都失敗了,不是餡太少,就是餡太多,要不然就是沒有包好,都露出來餡了。後來,我向媽媽請教了一下,媽媽邊做邊向我説,聽了媽媽説的話後,我成功包出了湯圓,後來,我包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熟練了。包完後就要下鍋煮了,先把水燒開,然後把湯圓下里面。煮到你覺得軟軟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時間裏,我對鍋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測:湯圓必定大了兩三倍了吧,湯也有了湯圓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鍋開了,上面飄着湯圓的香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口。把湯圓盛在碗裏,我看着這些湯圓,情不自禁地用湯匙盛了一個湯圓,剛想往嘴裏送,媽媽説道:"一會兒再吃,剛做好的太熱了。"雖然聽了媽媽的話,但是湯圓好像在讓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張開了嘴,把湯圓放進了嘴裏,"啊,好燙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聲,我趕忙把湯圓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兒,湯圓有些涼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裏,軟軟糯糯的太好吃了,裏面的餡也好吃,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兩碗,聽媽媽説,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晚上,我們在賞花燈,上面的圖案各式各樣,還有猜燈謎,我抽選了一張字謎,上面寫着"一頭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媽媽説我答對了,我特別高興,於是又猜了下一個"順着念,採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於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對了,一輪下來,屬我答對的多。

元宵節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還有多種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了。

家鄉風俗作文6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融城,那兒至今還流傳着許多獨特的元宵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媽媽總會煮起一鍋湯圓。白白胖胖的小湯圓,懶洋洋地躺在碗裏,撈上一個,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滿口香甜。

吃完湯圓,我心心念唸的便是看花燈、猜燈謎了。爸爸帶着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的花燈相互照映。忽然,廣場上的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吸引了我的注意。寶葫蘆花燈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旁邊還靠着一個財神爺。“葫蘆”與“福祿”音同,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還有財神爺相助。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紛紛上前與它們合影。

看了花燈,免不了要猜燈謎。我看準一個小燈籠,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燈謎,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寫着“狀如蘑菇一珍寶,當年白蛇將它盜,其實是味好藥草,滋補健身價值高(打一植物)”。剛看到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株植物浮現在我的腦海,“靈芝!”我脱口而出,隨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靈芝嗎!”狀如出蘑”“白蛇將它盜”,一聯想,不是靈芝還能是什麼!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卻又喜滋滋地拿着謎條去領獎了。

好不容易猜出燈謎,一陣喧鬧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頭望去,許多人圍在那邊,時不時傳來歡呼聲,排在外圍的人們踮起腳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麼這麼引人注目?好奇心驅使着我,想一探究竟。會不會是……想到這,我也顧不得什麼了,抱着獎品就朝人羣跑去。

一陣推擠過後,我憑藉着孩子的優勢擠到了人羣中間,透過大人間的縫隙,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龍!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遊動的龍燈,被人們架着,遊走在廣場中間。在人們的演繹之下,板凳龍栩栩如生,它在這一刻彷彿化身為條條真龍,直入人們的心田。伴隨着音樂聲,它時而直入雲霄,時而俯衝直下,時而蜿蜒盤旋......它,板凳龍,在這個元宵佳節,已然成為全場的主角。歡呼聲、驚叫聲、音樂聲,響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望着天上的明月,意猶未盡的我久久不願離去。滿天星光,滿場燈光,人生何如,總有無盡的美好。

家鄉風俗作文7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金昌市,甘肅很大,歷史中絲綢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狹長的甘肅版圖中。金昌被譽為“祖國的鎳都”,外婆就是當年從上海來到這裏的建設者,讓我很是驕傲。

這裏和上海的距離真的很遠,所以我來這裏的機會一般只能是春節,而正是這個特定時期,讓我見識到了更多的家鄉風俗,舞社火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了。

那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幾輛車,一大早就向着“九棵樹”進發,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屬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處。一路上真是奇景無數啊,茫茫戈壁灘上有着比“美國50號”公路更為孤獨的公路,能見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難怪國家在這裏建了火星模擬基地呢。隨着沙丘的出現,隨着跨過一段蜿蜒的高地後,視線一下子被打開了幾十公里的感覺,碧藍的天空下,左側是一望無際的金燦燦的沙漠,前方的`天際處是一片白色的鹽湖,大家都不由得歎出聲來“哇,太美了!”坐在旁邊的表妹更是激動地喊着“舞社火、舞社火……”視線收近,果然伴着鑼鼓喧天的聲響路上一隊“花紅柳綠”的社火隊伍正向我們走來。

急忙叫停車子後,我和妹妹瘋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裏,只見一條金龍被舞動得騰雲駕霧一般引領着隊伍,真是佩服這些舞龍的叔叔啊,感覺這龍有着呼風喚雨的威猛。緊隨其後的是一對獅子,撲閃着銅鈴大的眼睛,上躥下跳地追逐着一顆舞動的“珠子”,很是調皮……我大聲喊着問爺爺“爺爺,怎麼會在這裏遇到舞社火呢?”爺爺説:“孩子,正月裏鬧社火是我們這裏的風俗啊!周邊的農户通過舞社火慶賀着節日的快樂、慶賀着一年的收成,祈願着來年的美好!”“原來這樣啊,太棒了!”浩蕩的隊伍裏我看到了好多書裏的人物哦,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美髯怒目,威風凌凌;仙氣飄飄的嫦娥姐姐;《西遊記》裏去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會捉鬼的鐘馗;《紅樓夢》裏的寶玉、黛玉……真是應有盡有啊!我對爺爺繼續喊叫“這是祖輩傳承下來的cosplay嗎?哈哈哈……”爺爺笑笑説:“也可以這麼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內涵比你們的扮演要高級的多!”

回來的路上,繼續望着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着絢爛壯觀的場面,家鄉的這個風俗活動真是徹底地印在了腦海裏。想起爺爺的那句話——也許,舞社火的內涵是人們對過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祈願吧!生活不就應該如此嗎?

家鄉風俗作文8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説:“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説:“做豆腐可不能多説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説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温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風俗作文9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肅,初一迎喜神可是件頭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據老人們説,是商朝的紂王。生前他雖然昏庸無度,卻最是知道人們想要什麼,在他死後,被姜子牙封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牀,往外一看,天上紛紛揚揚地下着大雪。在等媽媽喊我出去時,我忍不住在屋裏轉來轉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熱鬧場景。感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才喊我出去。一出門,雪不知何時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頂,掩住了地面。兩盞大紅燈籠掛在門前,下有一副春聯,黑墨紅紙白雪,牆上還掛着幾串辣椒和玉米,相稱出一幅温馨而熱鬧的畫面。正當我在為這幅景象着迷時,一隻穿紅帶紫的驢子闖了進來,卻並不顯突兀。它兩耳邊各扎一朵大紅的布花,襯着繡了金線的綠布葉子。身上還披着一張開着大朵鮮花的毯子。為這幅寧靜的畫面自顧自的添了濃墨重彩而又充滿生機的一筆。

在路上,媽媽解釋説:“迎喜神,就是沾喜氣,期盼當年能夠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所以,毛驢也要去迎喜神過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們都端着盤子,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從盤子裏拿出貢品,堆三個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個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頭,大家就各自散開了。

村民們雖被寒風吹的臉頰通紅,卻熱鬧非凡:小孩子們奔跑着,追逐着,歡笑着;青年人們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婦女邊跺腳搓手取暖,邊互相談論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鄰里的消息;老人們點上一袋煙,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還提了鴿籠來溜。

幾個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點燃鞭炮的引線之後拔腿跑開,又迅速湊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頭興奮的注視着鞭炮炸開。我在媽媽的慫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邊在心中反覆回想點燃鞭炮的過程,一邊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點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後突然傳來了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回頭一看,幾個青年人又伸出手去點一個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來,捂着耳朵躍躍欲試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幾隻飛禽從樹叢中飛了起來,孩子們拍着手歡呼起來。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僅是求個閤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也是為了乘此機會,好好的説幾句話吧。迎的,應該是人心的距離吧。

鞭炮又炸了開來,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鄉親的心中。

家鄉風俗作文10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麼多的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為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後大家一起吃着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並談論着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為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的風俗之中秋

俗話説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着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户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後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着嘴裏念着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裏,最後我們才開始吃飯。

飯後,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後,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着月餅賞着月,聊着各色各樣的話題。

家鄉風俗作文11

有一幅畫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畫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這是什麼畫呢?

沒錯,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冬至“數九”圖。“數九”,相傳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捱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攤,我們在一家售賣着九九消寒圖的店鋪前停下了腳步。這九九消寒圖有兩種:一種是雙鈎描紅書法,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還有一種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個花瓣的梅花。最終,我們選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們把那幅九九消寒圖掛在了牆上,並且拿出一杆毛筆,蘸着曙紅的顏料輕輕畫在了一個花瓣上。畫完後,我問爸爸:“數九這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嗎,為什麼要這樣呢?”

爸爸笑着回答説:“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節日,而且特別有紀念意義在。只是小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畫的九九消寒圖,有意思多了,不像現在,都是買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歎氣。

突然,我想到家裏有毛筆,有墨汁,有顏料,不正好可以自己製作嗎?我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因為之前學過國畫,所以畫起梅花來十分順手,先蘸上濃墨,調和適量的淡水,在試筆紙上劃了兩下,見到色彩適宜,才放心地畫起來。線條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濃墨重彩,當最後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後,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筆一劃地寫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他把宣紙覆在打印好的樣子上,用墨筆勾出他們的輪廓,讓我感覺就像印刷的一樣。

我們總共畫了三幅九九消寒圖,家裏三個人一人一幅,在這樣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筆,或欣賞,或調侃,既其樂融融,又書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鄉風俗作文12

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帶着人們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鄉飛去······

春節,是我們農材最盛大的節日,按照習俗,每個人都要在節日的前一天回家,為春節的歡慶做準備,不過我們春裏的春民大多數都在外地謀業,所以回來時需要時間,因此,剛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現實的,故節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裏人迴歸的高峯期。沒等起得早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爬起,村裏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燈。不論大人,老人還是小孩,都沒有絲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裏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動了起來,掛鞭炮,粘紅聯,煮早餐···忙得不亦説乎。有的人家還提着幾捆鞭炮,待到遠處親人歸來,便高高的掛起燃放,親人們在一片歡騰中相見。

按照我們村裏的習俗,春節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們便將一碗滿滿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膩,回味無窮。饒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後,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掛上紅聯。村裏有這樣的説法,誰家的紅聯要是掛得最早,那就是好運來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爭先恐後地將一張張鮮紅的對聯完好地粘在對應的門框上,大門上。

掛好對聯後,人們便會放響第一個“慶年炮”,便是將一捆長長的炮掛在屋頂上燃放,有興致的人家還會將鞭炮擺弄成“運”字形或“龍”字形等形狀,以企盼新年能交好運,得大喜。就這樣,當鞭炮掛好燃放時,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陣陣耀眼的火光和喜慶的炮聲中,淡淡的陽光從雲縫間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而我們村最大的鞭炮在村裏的廣場上,四跟高達十米的柱子上,纏繞交織着一條長長的巨龍,巨龍張開那龐大的嘴在天空嚨叫,在柱子上游走。隨着太陽的升起,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聚集到廣場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龍,向着它祈禱心中最美好的願望。不知誰點燃了巨龍的尾巴,巨龍在半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將它的身體包圍起來,正當它全身被火焰覆蓋的瞬間,它變成了漫天飛舞的鮮花花瓣,在天空中緩緩落下。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時刻——點燃村裏最大的鞭炮。觀完這一出盛事後,村裏人便帶着自己的親人,子女去到處遊玩,渡過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這就是我鄉村的春節,它充滿了喜慶歡樂與笑聲。

家鄉風俗作文13

我的家鄉在魯匯鎮,那是我從小生活的田園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們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餅帶給我們無盡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餅是不變的風俗習慣了。聽外婆跟孩子們講,南瓜不挑落腳地,當地的農民都愛種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黃,寓意着紅火、美滿和幸福。

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揀了最新鮮的南瓜和翠嫩的蘆葦葉,蘆葦葉是用來蒸南瓜餅的。在清涼的井水浸泡,蘆葦葉顯得那樣地純淨明亮。外婆將蒸熟的南瓜細攪成漿,和入麪粉,麪粉漸漸變得變得金黃柔軟。外婆反覆揉搓,飄出陣陣南瓜的清香,我不禁興奮雀躍。

外婆給我一個面劑,自己手中也揉一個。只見外婆先將麪糰搓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一處按出一個深深的小洞,沿着邊緣兩根手指快速旋轉着捏平小洞的周邊,像一隻金燦燦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攤成張餅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説這是攤大餅呢!逗得我們大家都笑了。接下來就是放入餡料了,其實,南瓜餅有許多的餡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棗的等等,唯獨就是沒有鹹的餡,那是因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鹹味相和,就會失了原來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餅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會清甜四溢。最後,輕壓成形,南瓜餅就做好了。

入鍋了,用蘆葦葉作托盤的南瓜餅更顯嬌貴、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鐘,就有一串串水蒸氣爭先恐後地冒上來,伴着縷縷青煙,股股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尖,陣陣餓意湧上心頭,令人垂涎三尺。還沒等到出鍋,就已經引來了鄰居家的孩子,圍着鍋台轉啊轉,都不願離開。剛一出鍋,一大鍋亮晶晶的南瓜餅不一會兒便一掃而空。孩子們、大人們的嘴裏粘滿了甜蜜的豆沙餡,眼裏都是甜蜜的笑。左鄰右舍都吃到了軟糯香甜的南瓜餅,農家的樸實和歡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光明無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鍋南瓜餅,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現在,南瓜餅不僅在每個魯匯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就連外鄉人也對這種習俗熱愛不已。那一個個圓圓的南瓜餅不僅是人們生活美滿的寓意,更是家鄉每一個人生命中最深邃的靈魂,它將會伴隨着我的一生,讓我想起外婆的笑顏,鄰里的和睦,家鄉美好的童年歲月……

家鄉風俗作文14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我雖對屈原沒有深厚的感情,但也會跟着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經把準備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葉,香菇,瘦肉,紅棗,應有盡有。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外婆從盆裏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的粽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裏面,鋪上幾顆紅彤彤的小棗,又蓋上一層糯米。接着用粽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粗線圍着它紮上兩圈,拉緊,打結。哇,一個三角形粽子就這樣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覺外婆簡直就是給我變了個魔術。

我也來一個!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先卷粽葉,放在左手,用湯勺舀糯米,放進葉裏……一切都井井有條。沒想到到了拿餡料的環節,一個手忙腳亂,我竟將包好的糯米倒了出來!

哎,重新來過。

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餡料,擺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餡料一層一層地蓋上。一切順利,整個粽子看起來非常的飽滿。我暗自高興,連忙拿起粗線捆住粽子。誰知道,顧此失彼,糯米竟從另一頭的粽葉中嘩啦啦地滑落下來——手沒拿穩,前功盡棄!

我覺得我可能只適合當外婆的小助手吧!畢竟,包好一個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觀望下,不出一個小時,外婆就把一個個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們紮在一起就像一串豐收的果實。

外婆告訴我粽子包好後,要馬上用水煮熟,這樣才方便儲存。我看着外婆把粽子一個一個放進水裏,心裏就像有隻貓在抓癢癢一樣,非常着急。雖然粽子放進水裏沒煮多久,但我已經一遍一遍地揭開蓋子,查看裏面的情況。沒辦法啊!誰讓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呢?

當鍋中開始飄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來。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塊,開吃!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看着煮熟了的糯米變成了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滿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膩膩的,美味極了。

端午節就這樣過去了。我雖然沒有學會怎麼包一個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節,不虛此節!

家鄉風俗作文15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鑽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牀,忙前忙後;大人們則在屋裏屋外一向忙活着。猜猜看,他們在幹嘛?他們正忙着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裏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着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着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並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瀰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並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裏那片空地啦!看!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着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隻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着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夥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午時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隻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划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説:“今日的比賽必須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裏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彷彿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後,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着火堆盡情地跳着,唱着,饒有興趣地聊着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繁忙中帶着幾分悠閒。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標籤: 家鄉 精選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axiangzuowen/y0po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