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希望作文 >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

《希望教室》極生動地揭示了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教育即喚醒”的真義,啟示讀者正確的教育始自教育者本身,人人都應該擁有智慧、敏感和完整的心靈。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一)

最近讀了台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蘇老師是一個幽默、智慧、風趣的老師。他用了36個例子,向我們介紹了36中能力,既生動又直觀地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個平常的教育故事,這36種能力中,大部分是直接教給孩子的。如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他讓孩子們整天在胸前背一個重重的書包以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為了學習貼近父母的心,他設計了為父母洗腳活動用來觸發孩子對於孝順本身的極大共鳴;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同理心,他設計了以“假如我沒有雙手”為主題的體驗活動;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自我解壓,他設計了搞怪的作業“大笑三分鐘”……他的這些活動與作業天馬行空,給孩子們生動的教誨、動人的回憶。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蘇老師十分善於在細微處浸潤孩子的心靈,一個個的教育機會被他演繹的淋漓盡致。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阿芯同學在嘔吐之後,同學們主動幫助了她,阿芯在聯絡簿上寫下了感謝話。蘇老師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請阿芯上台念出她的短文,並當場給那些幫助過阿芯的同學頒發小卡片……用蘇老師自己話來説:“當她念出來時,台下曾經幫助她的人,會感到既開心又有點不好意思,而其他人也會借文字的力量,感受到‘為善最樂’的真實意義。”此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在既有的時間、空間和客觀條件下,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的關鍵延伸。而蘇老師就很巧妙地實現了這一延伸,這表現出來的教育智慧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作為蘇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我也應該向蘇老師學習。應該馬上行動起來,仔細觀察、細細體會學生的身心感受,悄悄地走進他們的心裏,慢慢地感染學生的情感,漸漸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積極地創造屬於自己班級的希望教室。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二)

在學校的這次讀書活動中,我選的是台灣蘇進明老師的《希望教室》,一看到書名是“教室”並在前面加上“希望”就讓人有愉悦的感覺。回想我和大多數教師一樣,成長的經歷是從一個教室走進另一個教室,改變我們的只是由坐着聽課的學生到站着講課的小學教師。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是那麼崇拜我的.老師,上課時用心老師聽講課,看老師寫字,聽老師讀課文,課下還觀察生活中的老師是怎樣。很多很多的細節都不記得,但那一切都潤物無聲的印在我的生活中了。如今我是老師我想我的學生也會像我當年那樣嗎?因此;在上課時我總是面帶微笑耐心的上課,下課的時間我並不急着回辦公室,而是和他們説一説他們這個年齡段看的書,比如一二年級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童話故事,美羊羊。三四年級學生喜歡的《淘氣包馬小跳》《笑貓日記》,我和他們一起談論馬小跳,顧曼曼,杜貞子。到五六年級學生我會叫他們看《讀者》,《意林》讀《紅樓夢》並和他們一起討論周杰倫的《菊花台》《雙截棍》,還有奶茶劉若英的歌和她的書以及她的電影。目的是和學生們在一起體會歡樂的時光外,還有顧計到上課不愛發言的學生給他們與同學老師交流的機會。那是因為我希望鹽在湯中不知不覺的浸潤味道。更很後悔沒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三)

沒用多久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其實好多的教育理念自己和身邊的夥伴都在運用着,只不過我們都做了"不長心的人",沒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從整體寫作思路上來看,蘇老師步步為營,在為學生設計着學習生活和校園生活,相信在他的班級裏學生永遠都能享受到自主、平等、自由的快樂。

每一個小故事前都有一個小小的序,簡單、明瞭,能夠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闡述的內容,接下來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時很直白的進行敍述,讓人感覺到就是身邊發生的事情,看了這麼多的能力,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看,我把這些能力歸結為低年級可行組和高年級必修組。

自己身處低年級這些教學方法或者説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我覺得其中的幾種對自己來説還是頗有益處的。比如説體驗懷胎十月,這正合適宜的完成了我校的感恩月的主題,讓學生從小就能體會到父母的恩情,對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學校從小就培養學生讀書的好習慣,看來許多的好習慣都是需要訓練的,連讀書的習慣都要有計劃有措施的進行訓練,同樣禮貌也需要強化訓練,見人主動打招呼,怎樣文明行禮、就餐、説話、走路都要慢慢、嚴格的進行訓練,對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説也很重要同樣也很必要。

給父母洗腳、學做幾道菜、跟身邊的人説好話對小學階段的低年級兒童來説也非常必要,讀過此書後還是覺得有許多的想法跟自己不謀而合,自己在平時教學中也很重視這些良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比不上蘇老師的就是能夠點點滴滴都能用照片來詮釋,蘇老師還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

《希望教室》讀後感作文範文(四)

今天有幸拜讀了台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書中教會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希望教室》讓我們認識了台灣一個普通且優秀的小學教師——蘇明進,他也是兩屆全台灣創意教學優等獎及特等獎的獲得者,給我們帶來了體制內教育的一種全新體驗。他為了讓學生們養成終生的閲讀習慣,儘可能多地帶他們到圖書館上閲讀課——給他們一段連續而不被打擾的時間;為了讓他們養成禮貌的習慣,他讓孩子們站在走廊上一個接一個練習如何敬禮;藉着寫“反省單”,他讓孩子們學會自我釐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錯誤點和解決、補救的辦法。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生動鮮明,就好像發生在我的身邊,我的課堂,我的班級一樣,對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教室,一説起希望,我就會感到心情很好,一進入充滿希望的教室裏,自然我們就會更加的愉快和熱愛這份工作。我們這些教師,就像農民在田裏種地、工人在工廠做工一樣,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裏,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這本書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極富創意的內容。作者將36個所謂的能力揉進事件當中,有一種鹽在湯中不知不覺的浸潤感。説實話,這36個能力的內容,我們當老師的包括我在內,誰沒有做過?可是我們缺少像《希望教室》這樣的呈現方式。“懂得感恩、學會解壓、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馴養椿象、打水球、收養流浪狗、自助旅行、體驗媽媽懷胎的艱辛和聽古典音樂等等這些事件中流淌出來。書中的這些事件是作者親歷的,是老師和孩子們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別人的事件。這樣真實的事件,能帶給人一種閲讀的衝動和可信度,你就會慢慢地接受它。

另外蘇老師的幽默,風趣,智慧、發自其內心樸質的愛的教育也深深打動了我。當教育成為了愛,成為了希望,就會變成簡單的教育。你看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他讓孩子們整天在胸前背一個重重的書包以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同理心,他設計了以“假如我沒有雙手”為主題的體驗活動,他的作業有“大笑三分鐘”、“為父母洗腳”、“著一道菜給家人吃”、“去跨年吧”、“給五個人説好話”……這些誇張甚至搞笑的活動與作業給孩子們生動的教誨、動人的回憶。學會與人溝通——一堂“人際關係課”,踐行了“練習”真是“學習”的好幫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絕境,硬着頭皮面對自己,才能激發出更多的潛能來。再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們家校之間的聯絡簿,從這上面蘇老師獲得準確的信息,以採取新的“作戰”方案。

通過這本書的閲讀,我想我獲得的不只是感動而更多是反省,應該面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寫下一份真誠的“反省單”。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獨特的軌道。老師要做的只是引導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的確,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裏,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標籤: 讀後感 範文 教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xiwangzuowen/7e70m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