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有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精選3篇)

有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精選3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裏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説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學會邊讀邊想,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成一段話。

4、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詞中表現地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的大概意思。

2、背誦課文。

3、想象這首詞描繪的情景,並寫成一段話。

教學準備:

含有這首詞的投影片。

擬訂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讀通詞句,理解詞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⑴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麼?

⑵用自己的話説出題意。

⑶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佔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國家。他曾遭貶閒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詞意。

1、默讀課文,思考:每句話的意思,實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説説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説説還不明白的地方。

參考:①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裏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②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着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後也忽然見到。

4、投影出示: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三、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扇子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簡介作者、時代背景。

1、猜一猜詩人:(出示詩人介紹)

2、我們還學過他哪首詞?能背出來嗎?(《清平樂·村居》

3、你對他還有其他了解嗎?辛棄疾,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佔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中,曾遭貶職,先後有二十餘年是在江西上繞閒居多年。)

是啊,聽説,上繞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詩人到黃沙嶺的小路上欣賞風景,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6、板書課題,齊讀,你知道了什麼?(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

過渡:這首詞寫了什麼呢?下面讓我們讀一讀。打開書本。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讀的時候,哪個字音要特別注意,齊讀。生評價。

(2)讀得真棒,要把這首詞讀好,要注意什麼?停頓和重音(再出示詞)

3、自由讀。

4、齊讀。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1、默讀,自行解決詩句的意思。

A、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如藉助註釋、看圖、單音變雙音字、調換順序、補充詞語等)B、不懂的地方反覆默讀幾次。C、有疑問、不懂的地方作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

(1)你懂得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出示詞語:別枝驚鵲鳴蟬説豐年七八個兩三點舊時茅店社林忽見)

有不懂的詞意思嗎?

(2)你懂得了哪句話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質疑一:

(1)指名説:誰在説豐年”?師質疑:你從哪看出是豐年?(出示稻花圖)

學生回答(農民、詩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們,看到這一片長得這麼好的莊稼,你會説什麼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們的對話?

(同桌自由選擇表演)

請學生表演:(3組:詩人與農民、青蛙之間、詩人與農民之間的對話)

從剛才的表演,我們感受到了什麼?(板書:説豐年,喜悦)

是啊,與農民相處了20多年的詩人,看到了農民將要豐收的景象,他是多麼的高興啊,他情不自禁高聲吟道:男生讀句子。

是啊,“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農民豐收之不容易啊,想到這,詩人又忍不住大聲呤道:請女生讀。

看,詩人多關心農民的生活,所以他給自己起的字號叫?(稼軒)

稼是什麼意思:種植莊稼,從他起的號可以看出辛棄疾很(十分關心種莊稼)的人。他在黃沙嶺還建有黃沙書院,為農民的子女讀書着想。

質疑二:為什麼為什麼過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現在出現了會使詞人覺得忽然呢?

小組討論。

四、賞讀,悟詩情。

1、創設情境品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讀懂了詞句的意思,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南宋時,與詩人同行,一起欣賞那裏的美景,願意嗎?(出示圖)好,現在我們來到了黃沙嶺,天已經黑了,走在黃沙嶺的小路上,你看到什麼呢?下面聽老師讀(配樂)。

2、彙報。

聽完,看完,你有什麼感覺?美在哪?,請你説説,你認為最美的地方,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3、學生彙報。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引導:美在哪?你覺得哪個詞用得最好?(驚、鳴),一,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板書:景美。請你來讀讀,你覺得怎麼讀好這句?(舒緩)2、對比讀:誰願意挑戰他,讀得更美?給掌聲。

五、總結。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繞)(喜鵲鵲翻飛),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聞到了和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多麼迷人的景色啊,老師也被你們的朗讀給陶醉了,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讀,好嗎?看看我們的讀能否把後面的老師也陶醉了?有信心嗎(配音師生串讀)。

六、寫作指導

過渡:從你們的讀中,我感受到詩人筆下田園風光在夜晚獨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戰詩人,用現代文改編這首詞,做一個現代小詩人。(配樂)

推薦同學們上台表演。(我們班誰創作現代詩最厲害?有請黃怡昕同學邊説邊演。

你們想編嗎?現在拿起筆來,寫下來吧。

提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詩人來到了黃沙嶺的一條小路上,他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想到了(),走着走着,忽然。

這裏的景色太美了,於是,深夜回到家,詩人忍不住揮筆寫了《》:

温馨提醒:展開豐富的想象,用上優美的詞句,可詩人的動作、語言、心情等,把當時的畫面描繪出來。

七、談收穫。

八、佈置作業。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自選)

1、積累其他田園詩或辛棄疾的其它詞

2、把這美景畫下來,做成詩配畫

3、把詞改寫成美文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以動襯靜(迷人)熱愛大自然

情:説豐年(喜悦)關心農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藉註釋,藉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瞭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閲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前蒐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詩經?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同學們還想不想繼續去了解詩歌,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淨沙?秋》,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繼續遨遊吧。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已查字典解決,把詩歌讀通順。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並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讓幾名學生朗讀,並讓其他同學作出評價,師相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奏。

三、讀中悟意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註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説説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 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於一首歌的調,如1=G,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容沒有關係,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淨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於一首歌的調,如1=G,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它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係,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於唐代,它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於宋代,它的調有定格,句子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單調、雙調之分。單調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淨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於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於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② 解釋個別詞語。

別枝驚雀: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見:同“現”。 聽取:聽到。

七八個星天外:天外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山前:山前兩三點雨。

茅店:鄉村小客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説説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品讀的收穫:

① 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説説你在閲讀時彷彿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② 通過閲讀,你從中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閲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把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悦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天淨沙·秋》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有的卻是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麼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着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課後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eye/nmqn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