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題西林壁 >

古詩《題西林壁》講課稿

古詩《題西林壁》講課稿

導語:《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藴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説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下面是小編提供一份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古詩《題西林壁》講課稿

一、説教材內容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暢遊廬山時,書寫在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後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讚賞。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説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説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

本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並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為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説教法、學法

我採用了閲讀感悟法,即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閲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閲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容的感悟所得,並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閲讀向課外的延伸。

四、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奧祕。老師今天帶同學們去看看那廬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會有發現。(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呢?請説説。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裏山高水常,這裏古樹參天,這裏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裏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知的畫面入手,喚起學生對景的遐想,激發學生對詩文的閲讀期待,從而使他們逐漸進入詩的意境,帶着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2、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A.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閲關於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言,進行交流,從而瞭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B.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範讀,讓學生嘗試着説説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麼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的拉長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g”。

C.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並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説出來。

【設計意圖】:朗讀就像一位出色的導遊,會把我們帶入神奇美妙的語文世界,興趣是朗讀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1)在學生述説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為什麼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峯呢?分組合作學習,並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麼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設計意圖】:葉聖陶先生説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説明,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讓學生觀看畫面,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在此讓學們明白了看廬山確實每處都有着各自的特點,同時還直觀地感受到了看景還可以從季節、氣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所説——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並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啟發、出示課件——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祕。

標籤: 西林 講課 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linbi/4nmr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