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滕王閣序 >

滕王閣序鑑賞

滕王閣序鑑賞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滕王閣序鑑賞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並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虛;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於《晉書?張華傳》,張華因鬥、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徐孺”之典見於《後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崑崙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藴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閣序》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孟嘗高潔,空餘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屬暗用典故。

“馮唐”“李廣”兩典見《史記》,“梁鴻”“孟嘗”兩典見《後漢書》。這幾個典故比較熟悉,本文不再詳解。“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佳》,廣州北20裏的.石門有水叫貪泉,據稱人飲此水必起貪得無厭之心,吳隱之至此,取泉水飲,並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涸轍”之典見《莊子?外物》,此為語典,車轍無水,故曰涸轍,此處喻窮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見《晉書?阮籍傳》,身處魏晉間的阮籍,因不滿於司馬氏,便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駕車外出,也不順着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痛苦着回來。

以上這些典故,或事或語,均由王勃化用為自己的語言,而用典中所藴涵的卻是作者不為當世所用的自怨自歎的複雜情感。但又由於王勃借用了“貪泉”“涸轍”之典,把自己強行振作、不甘頹廢的信念表露無遺。

3.説古喻今,比況自身——化用

化用即點化後使用。這是一種作者將敍事詳備,文字較長的事典合理化簡點睛,以簡馭繁地表達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閣序》中“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即屬典故的化用。

“楊意不逢”之典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朝楊得意稟告漢武帝,説《子虛賦》為司馬相如所作,武帝召見相如,“天子大悦,飄飄有凌雲之氣”,而楊得意卻仍做個掌管獵犬的小官。“鍾期既遇”之典見《列子?湯問》,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鍾子期知其音。

以上兩個化用典故,涵藴深刻。只有26歲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對自己“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不禁興盡悲來,又不便直説,乃妙筆生花,化用典故,雖説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可謂比況自如,毫無斧鑿之痕。

4.多典濃縮,加強效果——連用

連用是指作者為了加強表達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驅遣幾個典故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閣序》中典故連用的句子較多,下面僅舉一例:“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句中連用四個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閻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筆,施展才華的感激之情。

“謝家寶樹”之典見《世説新語?言語》,謝安問子侄們,人們為什麼總希望子弟好?侄子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鄰”之典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説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鯉對”之典見《論語?季氏》,孔子曾立於庭中,其子孔鯉“趨而過庭”,孔子教誨他應學習《詩》《禮》。“龍門”之典見《後漢書?李膺傳》:“膺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以上四個典故在句中連用,極恰當地表達出了年輕的王勃受寵若驚而又自怨自歎的複雜心理,而且這幾個用典或正或反,給人以一氣貫之的暢快淋漓之感。

《滕王閣序》寫景“四美”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着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敍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説:“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標籤: 滕王閣 鑑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engwangge/vmyy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