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蜀道難 >

《蜀道難》:淺析李白出蜀時的心態

《蜀道難》:淺析李白出蜀時的心態

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歷代之作均以山川之祖備言蜀道之難,但是經考證所指地卻不盡相同。此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所寫。李白生長於蜀,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就再未回去,他從未到過秦嶺,所以此詩是典型的藝術想象產物。

《蜀道難》:淺析李白出蜀時的心態

年輕時的李白飽讀詩書,喜歡縱橫術,深受戰國縱橫家思想的影響。通詩書,好縱橫,這對於年輕時的李白來説算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古代,唯讀書做官、唯讀書求取功名,這已經成為封建社會最為普遍、最為流行、最為傳統的價值取向。俗話説“登高者必自卑。”李白從“不與秦塞通人煙”之地外出遊學,見識了城市中的繁華綺麗、燈紅酒綠;看慣了職場上的調笑戲謔、爾虞我詐;聽聞了背地裏的盜世欺名、賣官鬻爵;這無疑對飽讀詩書、恃才傲物的他是個不小的思維衝擊!

在當時複雜的現實生活中,由於環境和所受教育、以及他自身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在形成需要、動機、信念、理想和價值觀等方面會有差異的表現,會形成不同於以往的心理活動傾向。從詩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覆感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傾向已經影響到了他在作品中的年輕心態。由“黃鶴之飛”到“猿猱欲度”,由“連峯去天”到“枯鬆倒掛”,“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在詩中,他馳騁豐富的想象,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的高俊險阻和旖旎風光,同時將人間險與蜀道難進行對比,隱含着對自己政治前途的憂慮和對唐王朝前途的不安!從詩人通過對蜀道為何難於上青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詩人從認知到情感再到初步的意志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質,在態度和行為方式上已經構成了不同於以往的性格差異。他在歎蜀道難(仕途難)的'過程中又贊其險、其美,頗有“高處不勝寒”的風格,無不由此透露出詩人存有圖高官、求富貴的普遍夢想,但終究因初來乍到登高自卑的心態深感力不從心、無處尋路而苦於“側身西望長諮嗟”。

此詩分為三層,第一層詩人寫蜀道的來歷,第二層誇飾蜀道之高危險絕,第三層寫蜀中殊異的環境,寄託詩人對人事的隱憂。詩人從認知到態度,筆鋒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歎畏!由此可見詩人將自身條件當作客體來認識已經非常明智,其自我意識已經非常顯著,並在奔放、雄健有力的氣勢中,在千變萬化的描寫和出神入化的卓越想象中,藝術的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創造出博大浩淼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把自己未來仕途的險山惡水與國事的物是人非緊密地結合起來,較為內斂地反映了詩人對自己仕途的隱憂和“不如早還家”的年輕心態,表現在此段相當長時期的潛意識經驗及其導致的內心衝突是李白在以後的生活中愛發牢騷的心理障礙的根源。

標籤: 淺析 李白 蜀道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udaonan/y8mg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