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河中石獸 >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5篇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河中石獸》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5篇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閲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閲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説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説”。《閲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説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説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説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説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閲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三、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裏,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裏了。焉,助詞,無義。

閲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着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o)數小舟,曳(y)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着幾條小船, 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裏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説: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着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説: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着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 果得於數裏外。

按照老水手的説法去找,果然在幾裏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着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閲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志怪小説。本文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通過前面幾篇文言文的學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初步掌握了閲讀淺顯文言文的方法。這對我們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本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説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在方法技巧上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要掌握邊默讀、邊摘錄的閲讀方法,還要注意把握內在的條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據以上兩點及本文的特點,我將《河中石獸》一文確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內容。

3.反覆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基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結構,我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準確翻譯課文、理解內容作為本課的重點。本文有較多的疑難字詞、倒裝句和文言長句,因此我把準確翻譯課文作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點;另外,本文作者善於在敍事中製造波瀾,風格簡淡、立意高遠,七年級學生較難體會,因此品味本文的寫作特色是第二個難點。

為了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朗讀法與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兩個教學課時完成,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疑讀 正其音。

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讀,力爭每次朗讀側重於某一方面的訓練與提高:一是自由朗讀,提出疑問,劃出讀音不準的字詞;二是指名朗讀,讀準字音和句讀,側重於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齊讀,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為後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鋪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譯讀 明其意。

我設置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譯一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翻譯,並將個人以及小組不能翻譯的句子在班內質疑,師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點突破中最有難度的幾個句子:在這一步驟中我設置了一個表格,學生完成表格既能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節,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石獸是如何“遊”到上游去的?先讓學生用原文回答,之後採用“畫一畫”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簡筆畫演示最有難度的句子的動態模擬圖景,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獸?讓學生質疑、討論,説出自己的看法。並拓展延伸聯繫生活中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事例,得出“實踐出真知”的科學道理。從而整體把握的內容與中心。

消除了語言障礙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如果將富有豐富內涵的文言詞語僅僅停留在釋義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在教學中玩味文言文的語言呢?除了誦讀外,“比較法”“想象法”是一種有效而且實在的方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善於精闢的概括,精心的選擇比較點,並且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琢磨字詞,就必能使得學生登上語言之堂,入運用之室。於是我在第三步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語言特色。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所有體現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如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讓學生“比一比”並“想一想”,在補白的練習中學生體會到作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記敍的故事情節,刻畫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發我們的聯想,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所謂是一個字寫活一個人,一個字激活了一羣人。在短短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説紀昀的文字雖然簡短但是意無窮。讓我們帶着情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讀出語氣語調,實現了讀的又一層次的提高。

第三環節:創讀 悟其理

在前面朗讀、理解、賞析、比較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作者紀曉嵐的三個特點:1.語言平易,風格簡淡,耐人尋味;2.善於在敍事中製造波瀾,平而不板;3、寓意於事,立意高遠。於是我又採用了轉換角色的方法讓學生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一次穿越,再現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力爭演出人物的神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並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並且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背誦的目的。

第四環節:背讀 得其法

我採用減字法幫助學生背誦,降低了難度,交給了方法。

最後是課堂小結:讓學生感悟,説出自己所得。

作業佈置: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積累有關實踐出真知的名言或詩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説課內容,讓學生學會閲讀、學會表達、學會感悟、學會積累,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的教學理想。儘管在備課的過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語文組姐妹的幫助,但是我們深深的感到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水平實在有限,而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決定和影響着語文閲讀教學的效率。我們能否準確的找到文本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個按鈕.還肯請各位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河中石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知識掃除字詞障礙,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一、作者引入新課

1、講一小故事:

1、傾聽有關紀曉嵐的故事由作者紀曉嵐這位大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

2、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説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 “風流才子”--紀曉嵐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其才 (自由發言,分散回答)、 趣,從而也掌握一華了。

3、參照註釋,知道有關些必要的文學常識。

4、組織學生講一講 《閲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常識

5、引出《閲微草堂筆記》 共24卷,記述狐鬼神怪和見聞瑣事。

二、朗讀,感知課文

1、 範讀、領讀課文 、跟讀,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點撥:字詞的讀音 掌握字的讀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2、發言: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後學生在自行朗讀,複述課文中所講故事。 課文講述了尋找兩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夠在石獸的故事。 讀清讀順的基礎上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三、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1、引領、點撥學生掃清課文的 先自己參照書下注釋,邊讀邊對照注 以這種小組合作的字詞理解障礙。 釋翻譯,遇到問題及時做標記。 形式,來解決疑難

2、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後分小組討論: 問題,降低難度,試翻譯課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內來 進而培養學生這種討論解決。 閲讀淺近的文言文

關鍵詞: 的能力。

古今異義詞:幹 閲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牽引

③湮:埋沒……

3、課堂交流,資源共享。 再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積累文言字詞

以考試的形式,積累文言 有問有答的: 在課堂有剩餘時間字詞的解釋 掌握: 的情況下,增置此選派一學生為主考官 齧:咬,這裏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環節,使學生對課提出問題,同學回答 沖刷。 上所學的知識進行

溯:逆流而上。 鞏固,強化訓練.

課後作業:

A、B級學生繼續認真閲讀課文,寫一篇小短文,説明能夠在上游找到石獸的道理。

C級學生抄寫並翻譯課文。

《河中石獸》教案 篇5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飯,人活着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⑥但是如果是個“讀書種子”,帶着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樑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閲讀

閲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後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後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去。

註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麼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夫耕于田 於: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標籤: 範文 教案 石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ishou/xmww2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