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河中石獸 >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6篇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6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教案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河中石獸》教案範文合集6篇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熟悉並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藉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24歲便中進士,31歲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敍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河中石獸》對於我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閲歷和經驗不同,其思維方式必然也會迥乎不同,對於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難免受種種條件的侷限,但我們人類的認識畢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經常因為某些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造成謬誤,有時甚至是集體的長期把謬誤當作真理頂禮膜拜,尤其是由於某些當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這些謬誤神聖化後,人們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傳統的認識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但它同時也束縛了對事物的認識更新和發展。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萬象,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舊的思維或認識模式,仔細審察並研究客觀世界的規律。

《河中石獸》敍事簡約,與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相同。全文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是划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就一定正確嗎?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鬆散而輕浮,石獅沉到泥沙上,就會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講學家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嗎?老河兵因為自己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有關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流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擊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衝,泥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石頭必然倒陷在泥坑裏。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就再倒轉,轉呀轉呀轉個不停,就會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這則短文重點在寓理於事,作者在最後一段很清楚地表明瞭寫作的意圖:“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當在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同學們應廣泛聯繫實際,加深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啟迪。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飯,人活着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⑥但是如果是個“讀書種子”,帶着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樑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閲讀

閲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後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後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去。

註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麼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夫耕于田 於: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知識鏈接】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閲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閲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説,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容上,主要蒐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説: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説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説”的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敍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敍空間,在這一空間裏,作者可以敍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説”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敍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説”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敍述相互交叉,優勢十分明顯。

【自主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齧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朗讀課文,翻譯】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學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再讀課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説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説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為什麼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説明了什麼?(《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徵。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把握文章主旨】

8、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學輔》第11題 )

【寫作鑑賞】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小結】

【隨堂測試 】

1、 課後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説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衝石; 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河中石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閲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三、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裏,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裏了。焉,助詞,無義。

閲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着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o)數小舟,曳(y)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着幾條小船, 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裏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説: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着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説: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着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 果得於數裏外。

按照老水手的説法去找,果然在幾裏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着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河中石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知識掃除字詞障礙,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一、作者引入新課

1、講一小故事:

1、傾聽有關紀曉嵐的故事由作者紀曉嵐這位大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

2、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説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 “風流才子”--紀曉嵐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其才 (自由發言,分散回答)、 趣,從而也掌握一華了。

3、參照註釋,知道有關些必要的文學常識。

4、組織學生講一講 《閲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常識

5、引出《閲微草堂筆記》 共24卷,記述狐鬼神怪和見聞瑣事。

二、朗讀,感知課文

1、 範讀、領讀課文 、跟讀,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點撥:字詞的讀音 掌握字的讀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2、發言: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後學生在自行朗讀,複述課文中所講故事。 課文講述了尋找兩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夠在石獸的故事。 讀清讀順的基礎上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三、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1、引領、點撥學生掃清課文的 先自己參照書下注釋,邊讀邊對照注 以這種小組合作的字詞理解障礙。 釋翻譯,遇到問題及時做標記。 形式,來解決疑難

2、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後分小組討論: 問題,降低難度,試翻譯課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內來 進而培養學生這種討論解決。 閲讀淺近的文言文

關鍵詞: 的能力。

古今異義詞:幹 閲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牽引

③湮:埋沒……

3、課堂交流,資源共享。 再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積累文言字詞

以考試的形式,積累文言 有問有答的: 在課堂有剩餘時間字詞的解釋 掌握: 的情況下,增置此選派一學生為主考官 齧:咬,這裏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環節,使學生對課提出問題,同學回答 沖刷。 上所學的知識進行

溯:逆流而上。 鞏固,強化訓練.

課後作業:

A、B級學生繼續認真閲讀課文,寫一篇小短文,説明能夠在上游找到石獸的道理。

C級學生抄寫並翻譯課文。

《河中石獸》教案 篇6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閲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閲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説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説”。《閲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説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説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説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説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標籤: 範文 教案 石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ishou/83vv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