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琵琶行 >

《琵琶行》教案集錦10篇

《琵琶行》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琵琶行》教案集錦10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目標設置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 會敍事詩的抒情藝術。

重點難點

1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預習

1、藉助資料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註釋,通譯全詩,完成學案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敍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導入】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簡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 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敍事 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注意讀準字音。

湓浦口 ( )賈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讀全詩,整體把握,討論思考以下問題

1閲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① 齊讀小序

②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③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 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 )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25註釋③、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謫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琵琶行》教案 篇2

《琵琶行》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學習詩歌,瞭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慘遭遇,從中體會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

誦讀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敍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重點

分析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教學難點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敍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過程

導入

由對聯“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句留江山別離情。”導入。

作者簡況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以44歲為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2 詩歌主張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反映時事,為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發疾苦。

3 詩作《白氏長慶集》71卷,存詩2806首。

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分類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題

誦讀《琵琶行》

1讀

(1)初讀,要求a、正確發音、斷句、體會其於詩句中抒發的感情

b、着重體會詩人對音樂描寫的段落

(2)再讀 “轉軸撥絃三兩聲——四弦一聲如裂帛”一段。

(3)三讀理清詩歌的敍事思路。

2品讀詩詞

(1)概括詩詞每部分的內容

(2)用現代語言描述白居易介紹的這段琵琶曲,並給予評述。

詩歌賞析

1詩歌首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首句交待地點、時間、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寫渲染人物心境(悲涼、悽楚、孤寂)以下幾句皆承此而來,“醉不成歡慘將別”,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別的淒涼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涼、一片愁緒,把別時之情傷託於眼前。“忽聞水上琵琶聲”,在沉寂之中飄來了渺渺之音,令人忘憂而喜。“主人忘歸客不發”,可見技高曲佳。詩人由述別情,寫悽景引出思管絃之情。又由“無管絃”、“慘將別”襯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詩人聽到琵琶曲後的情緒如何?琵琶女的態度又如何?請用具體詩句分析。

明確:“暗問”“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詩人為琵琶曲所吸引而熱切邀請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詩人以動作刻畫其作為女子的羞澀。

3詩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請具體分析。

明確: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彈奏琵琶技藝的精湛及樂曲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轉軸撥絃三兩聲”調絃校音還沒有正式彈,但是已“有情”,正式彈奏,“弦弦”“聲聲”都表現出低沉抑鬱的情思,彷彿在講述“平生不得志”。隨着音樂旋律的發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彈奏之中,“説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中《霓裳》後《六幺》”。指法靈活多變、樂曲內容的豐富和彈奏難度之大。從“未成曲調先有情”到“似訴平生不得志”,再到“説盡心中無限事”,既是琵琶女調試核音、正式彈奏任情驅使,隨心所欲演奏的描寫,也是詩人從視覺、聽覺和感覺等角度作的層次分明的描寫。接着精細描述琵琶曲的旋律聲音

詩人描述大絃聲音粗壯,小絃聲音細小,先以象聲詞狀其音“嘈嘈”“切切”,再經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語”,大弦之聲與小弦之聲交遞進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旋律起伏抑揚,聲音清脆圓潤,本是無形,卻訴之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樂曲旋律不斷變化着:時而宛轉如花間鶯語,時而壓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澀”凝絕難通,不通而“聲暫歇”。旋律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直至低沉停頓,此時音斷而意不斷,餘音裊裊,意味無窮。恰是“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可就是在人們仔細玩味,低徊無限之時,那樂曲又是像“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紛繁多思的情感噴薄而出,樂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壯。然而誰料正是積勢噴發,感情高亢激越之際,“四弦一聲如破帛”,樂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樂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藉助語言把它變成了讀者易於感覺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覺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節奏和旋律,他着重寫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寫有聲,還寫無聲,用樂曲休止時的餘韻來渲染樂曲的效果。

4請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節,具體分析其形象。

明確:

世人重色輕才:“曲罷曾教善才服”(強中之強),“粧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爭纏頭”(色藝雙全),“暮去朝來顏色故”(年老色衰),“門前冷落鞍馬稀”。

商人重利輕情:“商人重利輕離別”——“夢啼幢淚紅闌干”,嫁作商人婦孤苦空虛而夢“少年事”,而夢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張弦代語,排遣愁緒,這正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一幕。

5詩人為何泣下最多?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與琵琶女雖不是一個階層的人,但是兩人遭遇的感覺相似,同是盛極而哀的“天涯淪落人”,兩人雖是偶遇卻似知已。詩人在這段細述潯陽城的環境特點,雖未指斥朝政,卻語語不滿,字字牢騷,如此來表達鬱悶悲憤的心情,這恰好説明了為何詩人能夠深悟琵琶女所談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同情她,她亦憐惜詩人,兩人感情相通、相互瞭解,“更坐彈一曲”,“悽悽不似像前聲”,溶進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憤懣之情,而詩人聽曲如聽訴自身遭遇,在極富感染力的樂曲中,他淚濕青衫,任情奔溢。

6小結:

(1)秋夜送客聞琵琶聲 別情、悽景——無管絃

(2)江心對月賞琵琶曲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技藝精湛 樂曲美妙

(3)悄然聽訴身世苦 世人重色輕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憐發感慨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裏的(2)之樂曲表現着(3)(4)所包含的內容,(3)(4)實是對(1)(2)的補充。以曲事相合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這一點變體現出詩歌結構縝密,照應緊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詩歌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預習題:

1、藉助《名師一號》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註釋,通譯全詩,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敍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敍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閲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1 齊讀小序

2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3 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究竟是什麼樣的音樂引起了作者共鳴,為什麼他聽後會產生共鳴?我們先隨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一起去欣賞一下琵琶女的彈奏。

四、鑑賞詩中的音樂描寫,初步瞭解琵琶女形象。

(一)鑑賞第一段

1、一生讀第一段

2、具體分析:

時間 秋天的夜晚 地點 潯陽江頭 環境 蕭瑟

事件 設酒送客 心境 寂寥 淒涼

(注意:“別時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淒涼的心境。)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渲染淒涼的氛圍,奠定全詩的基調,為琵琶女的出現設伏,做好鋪墊。

3、齊讀第一段,體會淒涼。

4、鑑賞過程中需要強調的字詞。

瑟瑟、管絃、慘、茫茫、主人下馬客在船。

(二)鑑賞第二段

1、齊讀首句至“猶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場有幾個階段?(教師點撥)

引導回答:樂聲引人,尋聲問人,相邀始見。

3、“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突出樂聲之妙。

4、重點分析“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內心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強調的字詞 暗、遲。

6、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她終於露了半張臉,遲遲不肯出場的琵琶女演奏了什麼樣的音樂?讓我一起來欣賞。

根據其演奏過程劃分出不同階段。(老師點撥即可)

轉軸調音 未成曲調先有情 大家風範 出手不凡

聽者感受 弦弦掩抑聲聲思 抑鬱不止 訴説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嫻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強調的字詞:思、信手)

7、鑑賞具體描寫部分

(1)一生讀

(2)琵琶女的演奏可謂精彩絕倫,詩人的描寫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如此難以描摹的音樂詩人是如何做到描寫的這麼成功的?

思考討論:所寫音樂的具體特點,描寫音樂的表現手法。

學生分組討論,統一認識,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多媒體出示填表練習。

詩句 特點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濁重輕細 急促清脆 疊音擬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利 比喻摹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幽咽冷澀 低沉暫歇 比喻摹聲

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鴉雀無聲 繞樑不絕 環境烘托

(注意:老師要發問,強調抓住詩中重點詞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尤其要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中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結合)

(3)需要強調的字詞:間關、暫、幽愁、突出

小結:正是以上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難以捕捉,稍縱即逝的音樂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後的我們同樣能夠領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聽第二段配樂朗讀,感受音樂之美。

結束語:琵琶女的彈奏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嗎?前邊提到:“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不,她更是在藉助音樂來訴説心事,那麼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麼?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談論,我們下節課再講。

五、作業:

1 背誦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結合琵琶女身世説説琵琶曲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體會琵琶女的演奏。

板書設計:

濁雜輕細 清脆急促 疊詞擬聲

婉轉流利 歡快無比 比喻摹聲

仇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鴉雀無聲 繞樑不絕 環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體會古典詩歌中音樂描寫的表達技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描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描寫詩句的品讀熱情,從而喚起其豐富的想象。

2、鑑賞詩歌藉助音樂描寫表達情感,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原因。

【教學重點】

1、詩中音樂描寫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探因。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內涵和情感表達作用。(即探求音樂描寫與琵琶女及詩人遭遇的內在共同點)

2、學習描摹音樂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問:大家聽説過古代“知音”的傳説嗎?哪位同學知道,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同學回答)

武漢龜山腳下,流傳着春秋時樂師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於龜山,琴聲傳達出攀登高山的意藴。以打柴為生的鐘子期正好路過這裏,聽到絕妙的樂曲,便放下擔子,連連讚歎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説:“好啊,彷彿泰山巍峨聳立!”)一會兒,旋律中又彷彿奔湧出流水,子期又誇讚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説:“好啊,像長江黃河洶湧澎湃!”)伯牙彈什麼樣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賞得出來。兩人引為知己。

後來,鍾子期沒能如約去賞琴,一打聽,原來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説:“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後終生不復鼓琴。

問:俞伯牙彈的這首曲子,叫什麼名?(明確: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賞樂者內心共鳴,引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彈奏就使一代詩盟白居易潸然淚下。

(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

通過自習,想必同學們已經知道這首詩一共寫了琵琶女幾次演奏?(明確:三次)詩中重點描寫的是哪一次?(明確:第二次)分佈在詩中第幾段?(明確:第二段)那好,我們就先抓重點,開始品讀第二段中的音樂描寫語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從結構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為線索,一是以歌女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感受為線索,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最後兩者交匯,其聯結靠詩人與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同感情體驗。分析敍事線索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抒情線索。

(二)鑑賞語句: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3、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襯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歌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歌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點明寂寞悲涼的心情。由於景物環境敍述與抒情的結合,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浸沉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優美動人。

(三)賞析描寫音樂的語句: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輕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嗚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言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分析:這兩句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1、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地僻的江州;2、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3、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鬱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籍的名句。這兩句直抒"天涯淪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敍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常吟誦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裏活動,還暗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敍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敍,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冷落寂寞形成鮮明對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2、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愁別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敍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過敏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敍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憤。

3、形象拓展: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妓,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妓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藴含着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

一、曲折動人的結構情節

《琵琶行》全詩616字,篇幅雖不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曲折動人。《琵琶行》明寫琵琶女,暗寫白居易,寫琵琶女的知音難求,其實也在寫白居易的政治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結合,層層鋪展,是本詩的結構特點。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着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於曲中傳出,再直言訴説;詩人被貶失意的滿腹悲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劇變身世作為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描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展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二、淋漓盡致的音樂描寫

音樂本有聲無形,過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筆下,那複雜多變的琵琶聲卻被描繪得層次豐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的純熟指法,如詩中“撥”、“攏”、“捻”、“抹”、“挑”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反映了琵琶女動作的嫻熟,變化有度。把無形的音樂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豐富多變的琵琶聲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印象。二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現琵琶曲中複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比如: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少女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雜與清脆悦耳;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比喻樂聲的温和宛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濺”、“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樂聲暫時休止後又驟然響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齊撥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的非凡等等。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達得淋漓盡致。三是以聲傳情,情聲交隔,把琵琶聲的變化與演奏者的情感變化交織在一起進行描寫。如果説,琵琶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麼,隨着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逐漸明朗,在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悲咽的音調中,藴涵着琵琶女或歡快、或憂傷、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從“似訴平生不得意”到“説盡心中無限事”,聲聲琵琶,曲曲傳出的正是琵琶女內心的複雜情感。另外,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和聽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傳情,聽者聞聲動情,不僅使所描繪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深化了詩的主題。

三、形神兼備的細節描寫

詩中細節描寫頗具匠心,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用以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遂的特點。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細節把琵琶女自慚身世的心理、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置了這樣的細節,“沉弦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內心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這些細節着墨不多,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並可以由人物動作窺見其內心世界。詩中寫琵琶女自敍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藉助於細節描寫:如“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爭纏頭,一典紅綃不知數。鈾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現了琵琶女少年時在當時娛樂圈內紅極一時的情形。

四、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於烘托氣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於季節特徵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於瑟瑟秋風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於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悽清的景色,與全詩低沉、悲怨的情調和諧一致,為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

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樂聲戛然而止後,詩人用“車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氣氛,藉以烘托人們因沉浸於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餘音繞樑的魅力。詩人陳述自己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也穿插了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繞屋的黃蘆苦竹、啼血的杜鵑、哀鳴的猿聲構成了悽苦的氛圍,襯托了詩人悲涼的心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出現的雖然不多,但卻生動形象,對於醖釀詩的氣氛、增添詩的情韻、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詩的主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鮮明的主題

理解《琵琶行》的主題,應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環境給予講解評價。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師派人刺殺主持平定藩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佐贊大夫,雖然並非諫官,但還是上書直諫,請求緝辦兇手,結果因政敵的讒言,被貶為江州司馬。而此詩即作於詩人貶謫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們從詩人自敍寫作緣由的詩前小敍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覺有遷謫意”等語分明藴涵着遭讒被貶的不平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據《琵琶行》的內容,將此詩編入他的“感傷詩”類。所謂感傷詩,詩人在《與元九》中明確指出:這類詩皆為“有事物寄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意而形於歎詠者”的有感而發之作。江州司馬和琵琶女,一個是政治生命受到挫折,一個是藝術生涯的結束;一個是政治上不得重用,一個是知音難覓,相似的際遇、同樣的心境。這首詩正是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於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藉以抒幽憤。因而自然地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琵琶行》並不完全是對封建社會下層被壓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難覓的無奈,這也正是貫通《琵琶行》全詩的主題。

《琵琶行》教案 篇5

一、導課:複習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分析並欣賞詩歌的音樂描寫。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三、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悦(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餘韻無窮(魅力)

四、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説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裏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裏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悦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2)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過渡: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着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着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説盡心中無限事。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説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鑑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閲讀:

1、韓愈《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迴盪,如浮雲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 於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接着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着幾片白雲,近處搖曳着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濕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2、劉鶚《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3、陳風同學《永遠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飲,清涼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氣,繞樑三日不絕;像濃濃的烈酒,囂張狂野;像情人手中接過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剛泡開的濃茶,沁人心脾。這,就是去年韓國超人氣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業:

1、通過互聯網,課外閲讀劉鄂《老殘遊記》中的《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體會音樂描寫。

2、聽李娜《青藏高原》音樂,寫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瞭解詩人白居易、識記文言基本知識點。

2、 賞析本詩結構藝術。

3、 學習描繪音樂的方法。

4、 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崇高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聖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白居易。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60首,與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同為著名的詩史。其詩善於敍述,語言淺顯明暢,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諫官”;五年,調京兆府户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無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行: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多用於鋪敍記事,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自由,富於變換。

【簡析小序】

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點明寫作動機;④定下全文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內容感知】

1、 通過誦讀和對小序的學習,簡要概括這首敍事詩的內容。

明確:詩人被貶官後謫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詩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學生再讀詩歌,並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各個詩節的內容。(教師逐字逐句解釋翻譯每一段,講析一段,叫學生概括本段內容)

明確:潯陽江邊聞琵琶、江心聆聽琵琶曲、江中聽訴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憐感慨多(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如今:謫居卧病潯陽城)、重聞琵琶青衫濕。

4、 請同學們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兩者有沒有共同點。

詩人:當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每日詩酒流連,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但因為犯顏直諫被一再貶官,而今謫居潯陽城,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豔蓋羣芳,色藝雙絕,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過着淒涼的生活。

共同點:①兩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淪落之感;②兩人都曾有過歡樂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兩人同居窮鄉僻壤,舉目無親,知音難覓,倍感淒涼寂寞;④兩人前程未卜,對未來都懷有深深的憂慮。因此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5、 作者在聽琵琶女彈奏時心情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明確:詩人的心情應該是孤寂落寞、悽清感傷的。詩中“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等處即是這種心情的印證。產生這種感受是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從她的琵琶聲中聽出了其中哀怨淒涼的感情,進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傷身世。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歎自己的不幸。

【結構藝術】

文中有幾次寫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從詳略佈置上來説,有什麼不同?

明確: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一聞琵琶邀相見(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場,是詩人和朋友偶然聽到琵琶女的演奏聲,演奏什麼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斷定它的基調是悲壯的。因為①琵琶女在這“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動了“慘將別”的主客心,加重了離愁,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屬於暗寫。再聞琵琶訴淪落,是明寫、詳寫。三聞琵琶青衫濕,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麼》(詳寫)

“同是天涯淪落人”(點明主旨)

琵琶女自敍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照應)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音樂賞析】(第二段邊疏通字詞邊講解此部分內容)

分組討論,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音樂的旋律有哪些變化,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語(細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急促 愉悦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難(清冷阻塞)、冰泉冷澀弦凝絕(低沉凝滯) 輕快 停頓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奔湧)、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雄壯) 爆發 高昂

四弦一聲如裂帛(短促淒厲) 戛然而止

好處:以聲喻聲,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聲音來作比喻,把抽象無形的琵琶聲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不僅寫出了音樂徐疾抑揚、多姿多彩的變化,還讓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2、疊詞和連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連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好處:使音節琅琅上口、悦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側面烘托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好處:寫聽眾的反應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 曲中帶情

教師點撥: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着感情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着感

情來聽、來描摹的。

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説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詩人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結

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疊詞和“間關”“幽咽”等連綿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還從側面通過對聽者的反應的描寫,表現出琵琶曲的藝術魅力。當然,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寫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寫作中值得學習的地方。

《琵琶行》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説“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敍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慧眼擷取詩歌精華,匠心傳承燦爛文化。

二、教學重點

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四、課時:2課時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創設意境法。

六、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 導入:

一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一位曾藝壓羣芳,名滿京城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樂器演繹出了人生的起伏與世間的冷暖,白居易則用筆下的詩句演奏出了不朽的樂章與無盡的唏噓,今天讓我們踏着詩人的詩行走進琵琶女的音樂世界,聆聽這美麗而動人的旋律。

(二)、 賞析詩歌描寫音樂的藝術技巧。

思考1:本詩幾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怎樣寫的?

1、第一次描寫琵琶曲: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明確: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效果: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機智,往往能起到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舉例強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第二次描寫琵琶曲: 詩人對琵琶曲進行正面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堪稱音樂描寫文學史上的絕唱,請把你最喜愛的語句找出來並加以賞析。

(1)總結運用比喻、摩聲描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確: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

(3)“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明確:側面描寫。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樑,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三)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思考2:琵琶女為何能演奏得這樣好,對樂曲有這樣深刻的感悟?

明確:師出名門: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傳奇身世: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輕貌美--年長色衰;門庭若市--獨守空船;昔日歡笑--今日心酸。

思考3:詩人為何能對琵琶女的演奏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明確:用詩人的話來回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思考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明確: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四)第三次寫到琵琶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

思考6:“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只為琵琶女而灑嗎?

(五)小結。

(六)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並加以賞析。(如:《李憑箜篌引》、《穎師彈琴》、《聽蜀僧浚彈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識!”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你有過這樣的相逢嗎?請以《相逢是首歌》為題寫一段融記敍、抒情為一體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影響與意義,語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美質。

教學重點:

1、提示詩歌形象和語言的內含,體會作品情意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2、通過朗讀體會詩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敍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方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內含。

教學過程: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繼杜甫以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會內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説:“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先動於情,然後興于嗟歎,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代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彈撥樂器。相傳在秦代,百姓因“苦長城之役”,“弦鞀(tao)而鼓之”。“鞀”,小鼓,如同今天的撥浪鼓。弦,名詞做動詞用,意即配上三條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時,琵琶種類繁多,成為彈撥樂器的總稱。本篇中琵琶女所彈奏的,是從“絲綢之路”傳達室進的“曲項琵琶”,梨形、曲項、四弦,下腹共鳴性強。

3、行:一種體裁,因與“歌”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説,“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敍性質的歌辭。

二、預習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學生:寫詩合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學生: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研讀課文。

1、學生劃出敍述景物環境的句子,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學生:“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荻花秋瑟瑟。”敍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受秋涼襲不斷,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無不瀰漫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憂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再次出現做好了準備。其它如: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明月江水寒”

“黃蘆苦竹繞宅生”等。

2、找出寫人物的形象的句子,並對人物進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敍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理活動,還暗示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敍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學生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寫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敍,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的冷落寂寞形成對對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別愁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敍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敍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熟讀課文,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段落。

理清全文結構圖,分析其感情線索。

《琵琶行》教案 篇10

.教案示例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敍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敍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註釋,初解文本;

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3.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1、 誰解琵琶聲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歎。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歎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藴含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敍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

標籤: 教案集 琵琶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pibaxing/lvgg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