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琵琶行 >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錦10篇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錦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琵琶行》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錦10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鹹怪今説之異。餘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雲,‘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雲,‘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閒遊即事雲,‘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雲,‘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雲,‘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雲,‘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楊升庵雲: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雲:“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後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彷彿江潮湧處,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並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迴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展閲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暱暱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暱暱:親暱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裏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説“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敍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鑑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本詩作於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於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後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四、賞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1寫作動機是什麼?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敍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麼地方是?

析:“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複雜的心情,本不願出場但又不得已。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悽苦,而悲憤悽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入婉轉低迴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着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讚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淒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峯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悽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淒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並茂,恍如江潮迭湧,奇峯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八、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並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敍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敍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着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後來的淒涼生活作鋪墊。後面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着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後,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一問一答,形象地説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峯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餘地。

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願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琵琶行》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説,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眾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後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後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説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羣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麼?(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課文,可以敍述詩歌的基本內容。

2、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分析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2、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

 教學方法:

自讀、朗讀、點撥、研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前幾節課我們學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詩歌作品,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長篇敍事詩,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師板書:《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讀小序

請一位同學朗讀序言。目的是從序言中瞭解詩人創作作品的緣由。

三、分析內容

1、作者創作《琵琶行》的由來。

詩人創作這首長詩的目的是什麼?文中的小序裏説“歌以贈之”,要贈送給琵琶女。那為什麼要贈送給她?這裏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從她那裏聽到了美妙的音樂,這是久違的事情。因為文中説“京都聲”,這是作者喜歡聽的京城流行的樂調;又説“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又説“舉酒欲飲無管絃”,這些琵琶女都一一滿足了她。另一個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憐的情緒。詩中説“感斯人言,始覺有遷謫意”。

所以贈送她長句,一是為了表達感謝,二是為了安慰彼此的情緒。

這是詩人單方面的思緒,那琵琶女對詩人如何?對於詩人的情緒流露,琵琶女內心有沒有觸動?有。琵琶女的反應是“感我此言良久立”。這裏的“此言”指什麼?詩中説“如聽仙樂耳暫明”“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講就是身世的認同和音樂的讚賞。良久立之後琵琶女的反應,“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這樣一來兩個人欣慰的是他鄉覓知音,還有知音之外情緒的共鳴。

教師板書:知音 共鳴

而這種知音和共鳴,用詩中的一句話來説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教師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人”的敍説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師板書:琵琶女

請一位同學讀相關琵琶女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她的身世。

如:開始生活環境優裕,演奏技藝高超,容貌嬌美,受人捧愛;後來年長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獨。

既然我們説“淪落”,那身世前後肯定會形成對比,都是前面好後面不好的沒落,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後形成了怎樣的對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愛——冷落

年少——商人 歡樂——孤獨

請同學們一起讀相關詩句,體會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師板書:青衫男

這個語言具有網絡風格,但在這裏並不是戲謔詩人的説法,而是設想詩人現在並不會把自己作為一名官吏,而是作為一個與琵琶女有着相似命運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運的淪落人。

請一位同學來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

如:辭別帝京,謫居九江,卧病潯陽,住地陰濕,風景單調,孤苦伶仃。

同樣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後對比:

帝京——潯陽 健康——卧病 繁華——偏僻

絲竹——村笛 酬酢——獨傾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

以上就是淪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運,但作者説“同是天涯淪落人”,那“同”在哪裏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體受到了損傷;歡樂的往事都變成了鬱悶和孤獨;當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經失去了位置。

那麼兩個人內心的鬱結主要在於哪裏呢?概括地講,現在身世獲得共鳴的同病相憐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獨。為什麼這樣説呢?在詩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為什麼對琵琶女這樣鍾情呢?為什麼只有琵琶女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呢?因為琵琶女明顯地在抱怨自己獨守空船,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落差而遺憾。詩人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也很孤獨。他處處流露出的是潯陽城環境的艱苦,沒有音樂的滋養。他們都注重的是精神快樂。眼前的朋友並不能派遣他的孤獨。主要在於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設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也就罷了,如果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麼呢?還是為了訴説身世淪落的悲苦,渴望尋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獨。

教師板書:精神孤獨

3、揣測音樂的情緒流露

以上是詩人的心聲,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詩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樣如此。那麼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達方式是什麼?音樂,就是琵琶聲。那詩人能理解她的琵琶聲嗎?能。依據是為她寫歌詞,而且在詩中對她的音樂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那麼詩人聽了幾次琵琶女的彈奏?兩次。兩次的感受相同嗎?不同。第一次聽後“歎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來講,第二次音樂對他的觸動最大。那他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音樂時,是第幾次聽到的情形?第一次。為什麼不寫第二次的情形?也許是因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感情的,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許並不會比偷偷掉淚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們知道作者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在描繪琵琶女彈奏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這時候回憶音樂的時候,已經帶有了情緒的共鳴。那麼我們需要做的是揣測詩人在描寫音樂過程中的情緒流露。

思考:你能從琵琶女的音樂中聽出她的身世嗎?或者詩人自己的身世從音樂中可以得到印證嗎?如果沒有聽出來,那你聽出了什麼?如果聽出來了,那麼詩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 篇7

.教案示例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敍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敍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註釋,初解文本;

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3.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1、 誰解琵琶聲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歎。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歎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藴含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敍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

《琵琶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能目標:瞭解古典詩歌中序和詩的關係以及歌行體的特點。體會古典詩歌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鑑賞古典詩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標: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美好音樂的嚮往與熱愛。領會作者情感裏的人性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本詩十分出色的音樂描寫手法。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琵琶行》有感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這是XXX的一首詩,請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確:最後一聯,不要為淪落的身世感到過度的悲傷,鼓勵人們要積極樂觀的生活。

究竟詩中是什麼樣的白居易,什麼樣的知己,什麼樣的琴聲,讓我們一同走進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

二、文學常識

1.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並將這一主張付諸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他的早期政治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用辭尖鋭,主題鮮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影響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並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初仕至遭貶(800—815)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祕書省校書郎。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 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採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這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今陝西周至)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在儒家“兼濟”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權貴近臣,連續上書論事,都是關係國家治亂、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於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忌恨與打擊。

(本文寫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貶江州以後的內外遷調(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託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在這之前,他已經看到朝廷的種種黑暗,萌生過及早抽身的念頭。經過這次打擊,思想更從“兼濟”急遽轉向“獨善”,決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並沒有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着閒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遊,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閒靜恬淡境界、抒發個人情感的閒適詩和感傷詩,便開始多起來,而前期那種戰鬥性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少見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餘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祕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

退居洛陽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着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峯。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今已闢為遊覽勝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籤》説,“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敍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

三、重點字詞句

1.視頻朗讀材料,疏通字音。

商賈gǔ 恬靜tián 貶謫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間關jiān 蝦蟆hámá 名屬shǔ 教坊fáng

紅綃xiāo 鈿頭diàn 銀篦bì 嘔啞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異義詞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古:兩個詞,因此創作。 今:表原因的連詞。

顏色:古:神態、臉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齡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從前、剛才。 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3.詞類活用

①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名—狀

②遂命酒 名—動

③商人重利輕離別 形—意動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贈之 賓語前置,介詞“以”

②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介賓短語後置;於,向

四、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再讀課文,瞭解詩文的主要情節。)

1.詩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確:(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節;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的動機;

(4)定下全詩悽切傷懷的情感基調。

2.《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敍述了什麼事?

明確:敍述了詩人謫居江州,月夜江邊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詩一共分為五個自然段,給每段概括一個小題目。

明確:(1)江頭送客 (2)琵琶傳情 (3)追憶往昔

(4)同為淪落 (5)司馬衫濕

4.詩文通過敍事,塑造了那幾個人物形象?其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兩個形象。共同點為“同為天涯淪落人”。

5.“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

明確:相同點:

本是京城女

a.來自京都

去年辭帝京

譽滿京都名藝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淪落

才華橫溢大詩人

年長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諫遭貶謫

因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白居易才從琵琶曲中聽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濕青衫,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無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讀文章,重點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寫到作者一共聽見幾次琵琶曲?簡要分析。

明確:一共三次。

第一次,聞聲不見人,情相觸;

第二次,見人再問聲,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聞聲,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的?有什麼好處?

明確:(分析句子,指導背誦)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説明,都是比喻性的。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好處:使音節悦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如前分析)

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好處: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着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着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意。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4.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明確: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結描寫特色:

(1)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2)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4)帶着感情去描摹音樂。

6.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①“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的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②“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着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光有了感應。

③“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把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情感打動。

④“繞船月明江水寒”

寫琴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琴女淒涼的心情。

⑤“黃蘆苦竹繞宅生”

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獨悲涼。

六、作業

背誦全詩

《琵琶行》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典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敍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敍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説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琵琶行》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課型:鑑賞課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讀課文,且教學的重點在於整體領悟。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結構分析把握詩歌的整體美,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最後設計一個課後練習,用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一.導語設計

與數學一樣,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一併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如漢樂府、宋詞等。那麼詩歌是怎樣將無形的音樂化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傑作《琵琶行》。

【説明:科學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設計這一導語意在引起學生思考:科學、哲學、藝術中都包含有審美因素,富於想象的綜合思維是提高科學素養與培養創造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鑑賞提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琵琶行》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疏請求嚴懲兇手,陳詞懇切,觸怒當政者,遂遭限害,被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秋天寫下了長篇敍事詩《琵琶行》,通過描寫一個淪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發自己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心情。

“行”是古體詩的一種,音律比較自由,句法參差變化,便於長篇敍事或抒情。

(二)、誦讀明意,把握結構

1、誦讀正音: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它同學指出朗讀中讀錯的字詞,教師根據學生歸納適當板書。

2、明確內容:這是一首長篇敍事詩,在敍事中充滿着豐富的感情(教師明確)。請學生根據敍事文章的特點概括每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口頭總結)。

提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淒涼身世?詩人為什麼流淚最多?(學生自由回答)

3、理清結構:敍述事件必須脈絡清楚,白居易是怎樣將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聯繫在一起的(啟發學生理清敍事線索,分析詩章的圓型結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秋江夜送客(敍事起筆)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歎息

淒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敍事) (略抒情)

(敍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敍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敍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淒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悽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通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後,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敍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並未結束,由於琵琶女和詩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敍事起筆,中間交叉着描述與抒情,最後以敍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後,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敍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後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歎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歎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餘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説明:“自主閲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閲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於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閲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後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示例後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悦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並作簡要的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並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併為後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説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四)、課外拓展(預先印製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閲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藉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説。”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衝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後,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説”。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説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遊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pibaxing/73xx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