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陋室銘 >

《陋室銘》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陋室銘》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陋室銘》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頌。

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 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説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麼?(學生答選後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

一、 以多種方式熟讀課文。

1、 齊讀(.課件2)

2、 聽錄音範讀

3、 引導斷句(.課件3)

4、 請同學讀

5、 再齊讀

6、 跟讀錄音

二、 解決生字詞,疏通大意。(.課件)

三、作者簡介,欣賞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誰取的?他是何許人也?).課件

四、文體簡介(.課件)

五、問題探究:

1、粗課文生,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為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課件11)

3、 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4、 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前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興的有關知識。(.課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課件13

“苔痕”兩句 ——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環境之雅

到這裏來的人多不多?(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鴻儒)

寫鴻儒是為了説明什麼?

“談笑”兩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來了做些什麼?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託物言志:藉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 、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幹出一番事業。)

9、 那麼,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0、 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畫蛇添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小 結

略。

第二課時

一、 檢查舊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陋室銘》,誰能告訴我什麼叫做“託物言志”。

以圖片引導回憶舊課。(板書)

二、 導入新課

全文結局“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課件15)”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認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為什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課件)

四、文言知識歸納。(.課件16)

五、.總結拓展

為你的家取個好聽的名字。

《陋室銘》教案 篇2

陋室銘

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字方法: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導入

①師生問好

②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①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②學生試讀課文

③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④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品析詩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③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⑤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⑦“鴻儒”可否換成“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①“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

②能否將“閲金經”改為“閲五經”,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④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説“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學小結(略)

四、全班競背(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附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比興類比

愛蓮説

教學目標:

1、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2、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脱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説》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整體感知課文

請大家看錄像,先欣賞一下這篇文章。

三、解題,揭示學習目標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説》。“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説”在這裏指什麼?(同學們可以看課文回答)

作者借描寫蓮來抒發感情,並説明道理,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此類文章,一要理解所託之物的含義,二要理解作者怎樣託物,如何言志,這兩點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請同學們看屏幕齊聲朗讀一遍。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也可以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的音、形、義,並逐句翻譯。(前後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1、檢查自讀情況(看屏幕,提問)

看清字形,讀準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頤()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花之隱逸者也()陶後鮮有聞()

請同學們齊聲把這些詞句朗讀兩遍,注意朗讀的一般要求:抬頭挺胸,精神飽滿,聲音哄亮,吐字清晰。

2、問:文字上還有沒有不懂的?請提出來。(師生共同解答)

3、請兩位學生翻譯課文。

五、研讀課文

(一)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託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寫法,首先要準確生動地描寫出所託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內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託之物是什麼?“蓮”

1、請同學們把文中具體描寫蓮的語句找出來。(齊讀)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花的?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總結: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讚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4、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再齊聲朗讀一遍,注意把握蓮花的高潔品格,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過渡:作者主要描寫和讚美蓮花,開頭卻為什麼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麼作用?

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分析“菊”正襯的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是什麼人?我們學過他的一首飲酒詩,當中有一句話能表現出陶淵明愛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讚頌他不苟同於世俗的高潔品質,也是用菊花來正面襯托蓮花,用陶淵明來正面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然而能潔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從晉朝以來極少,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為什麼?

因為牡丹色彩豔麗,嫵媚動人,象徵富貴。也就是説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願不願意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呢?文中哪一個字能體現作者的這種感情?“獨”

師:作者寫世人甚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把第一節朗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過渡:以上是託物部分,但是託物言志的文章描寫事物並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對所託之物的描寫來歌頌人。同樣,《愛蓮説》一文作者寫蓮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蓮頌人。請同學們看第二段

1、就表達方式來説,第一段側重於記敍、描寫,那麼第二段呢?

議論,文中哪一個字能集中體現出來?“謂”

抒情,文中有哪一個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麼?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讚賞呢?他也願意隱逸嗎?作者讚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苟同於世俗的人格,而對於他的隱逸,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麼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麼?對於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麼情感?“鄙視”

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什麼情感?“讚美”

3、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個歎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後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複雜的情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是什麼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陳述、疑問、祈使、感歎四種)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麼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什麼句式?感歎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請同學們注意體會,齊聲把最後四句再朗讀一遍。

4、小結: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於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經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錄像,品味欣賞,學生輕聲跟讀。

七、指導學生按照板書脈絡快速背誦。

同學們讀的很投入,老師再給你們幾分鐘時間,同學們能不能把它背出來。

八、總結課文

1、學生總結

至此我們學完了周墩頤的這篇千古傳誦之作。從內容上或寫作上,大家有哪些收穫呢?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脱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託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歎句式的變化,記敍、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鑑。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周墩頤盛讚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九、佈置作業

熟練背誦並默寫課文。

十、板書設計

愛蓮説

陶淵明獨愛菊(正襯)隱逸者惋惜

世人甚愛牡丹(反襯)富貴者鄙視

予獨愛蓮君子者讚美

託物言志

《陋室銘》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説》。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嶽》、《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設計

一、 導入

1、 教師吟詩《竹枝詞》讓學生猜猜它的作者: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大家熟悉嗎?它的作者是誰呢?(劉禹錫)關於他的詩我們還學過哪些?(《秋詞》)那麼大家一起試背這首詩。

劉禹錫他不僅詩寫得好,而且文寫得也不賴,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銘》。(板課題)

2、題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麼誰來告訴我什麼是“銘”?

(看課文註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為了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二、 作者簡介

1、 對於劉禹錫,同學們除了以上的瞭解以外,還了解他什麼呢?

2、 學生介紹。

3、 師點撥重點文學常識。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後人。唐朝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永貞元年,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的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劉禹錫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獨特成就的出色詩人。他的詩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個別朗讀—學生評讀(重在讀準)

2、 我們在讀古文時,不僅要把它讀準來,而且更重要的要將它的節奏讀出來。師展示範讀錄音,並請學生把課文朗讀的節奏標註出來。

3、 集體朗讀,讀出節奏。

四、 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參考書、工具書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讀課文併合作理清每個字詞句的意思,整體理解課文。如果疑難之處小組無法解決,就請大家作好記號待我們一起解決。(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師引導學生解決。

名:著名、聞名天下 靈:靈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鴻儒:知識淵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素琴: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琴,指那種自娛自樂的彈琴。 絲竹:指宮廷中那種音樂,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沒有什麼簡陋的。(這些作好準備)

3、讓一名學生翻譯課文。

五、理解分析

1、 對課文內容,我們已大致有了瞭解,現在我們一起看看,課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嗎?從課文哪句可以看出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這句話?)在這句話中“陋室不陋”關鍵的理由是什麼?

(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是因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顯得簡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樣的高尚品質呢?下面若學生以歸納出了就順水推舟説:有這樣的高尚品質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學生未説出來,可以説:雖然我們一下子沒有歸納出來,沒事,課文中應該有我們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裏?(後幾句)那留着我們待會再歸納,現在先來看看,接下面)——(板書)

3、 課文一開始就沒寫“德馨”而是寫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寫這些有什麼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興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話,那麼仙和龍就是德馨了)——板書(山(仙)水(龍)——比興)

4、齊讀這兩句,試背這兩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為德馨,那麼課文哪些句子具體描述了“德馨”呢?它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呢?試分析一下(板:具體描述)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從青的角度寫,寫出了環境之雅。這裏這種相接的句子,字數相同,意思相對,這種句式稱為駢句,修辭上又稱為對偶句。(板書:環境優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從交友的角度寫,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從哪裏看出來?(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於學識淵博之士。這裏寫出了交往文雅(板書“交往之雅”)

師補充:在劉禹錫寫此文時,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情趣角度寫,寫出了情趣之雅(板書: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劉禹錫從環境、交往、情趣三個方面具體進行了描述。其實這篇文章在寫作時有他的寫作背景的據説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而劉禹錫寫此文時,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當時朝廷宦官當道,其中牛、李兩黨互相傾軋不已,妒賢害能,任人唯親。象劉禹錫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貶時做的詩)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士大夫階層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憂慮不已,但卻回天乏術,只得採取消極的辦法獨善其身,避而不與那些庸俗的官僚來往。“無絲竹之亂耳”寫出了他對於這些庸俗的官僚燈紅酒綠的生活的鄙視,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把自己的“陋室”寫得跟與世隔絕一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點味道,而“無案牘之勞形”則明顯的表現了與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極情緒。

好,講了這麼多,下面我們讀這幾句,再看板書的關鍵詞試背這幾句吧。

6、 後幾句“南陽——何陋之有?”是不是具體寫陋室的?那有什麼用呢?它是不是畫蛇添足之筆呢?

(不是,它以古代聖賢例子類比自己,表現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最後,又引用孔子的一個典故,這裏的“何陋之有”語言發生了倒裝應該是“有何之陋”,實際上這句話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裏面,房子有什麼簡陋呢?作者這裏就將君子類比自己了,那種高潔傲岸的情操朝露無疑。君子甘願住在這個簡陋的房間中且不感覺簡陋,可看出他有什麼樣的高尚品質呢?(安貧樂道)這麼説來,它不是畫蛇添足反而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呢!)(板書:諸葛廬、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試背這兩句

小結:課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側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觀點,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 評價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談談你的看法。

六、 總結

本文作者藉助陋室為文,寄託了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種藉助一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寫法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在課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現代社會既有它積極的地方也有消極之處,希望我們能一分為二的看待這個問題,讓精華為我所用。下面請再讓我們好好的讀讀課文吧。

七、 齊讀課文,試背課文。

八、 板書

陋室銘

引出主題 山(仙)、水(龍) 比興 德 馨

具體描述 環境優雅 託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總結全文 諸葛廬 類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銘》教案 篇4

【教材簡解】

《陋室銘》是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分別表現了人物不同的優秀品質與風範。《陋室銘》這篇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陋室進行描繪,極力表現“陋室不陋”,從而表達了作者高潔的品性及安貧樂道的情懷。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我們通常側重於文言字詞、翻譯句子等知識的教授,如何將品德的教育較好地融入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這是我們這篇教案所要解決的問題。

【目標預設】

1、朗讀課文,瞭解“銘”文的特點,感受其押韻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發揮想象,體會“陋室不陋”。

3、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高潔曠達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貧樂道的情懷。

【重難點】

1、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設計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會遭受各種不順與挫折,語文的學習,不應該僅是知識的學習,我們應該從語文課上學到生活的態度,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這個想法,教學安排上就着重讓學生多讀,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受本文的音韻美,感受作者的樂觀與曠達,感受作者高潔的品性與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初讀陋室,感音美

1、導入

我們曾經學過劉禹錫的《秋詞》,知道了他對秋天的獨特感受。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陋室銘》,看看他對居室又有怎樣的認識?(教師板書課題作者,學生齊讀課題作者)

2、瞭解“銘”

(課件展示)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齊讀)

3、感音美

請同學們速讀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韻的?所押的韻是什麼?本文韻腳:名ing,靈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經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韻

朗讀指導:對於韻腳,我們朗讀時應該讀得響亮些,讀得稍微長點,使韻腳能有別於一般的字詞。

要想把這篇文章讀得更有韻味,更美,我們還得了解這篇文章的節奏。下面老師來朗讀一遍,請同學們注意字音及節奏,在書上做好標註。看看你們劃分的對嗎?請按照這個節奏,我們男生女生分別來讀一遍,看哪隊讀得好。

二、再讀陋室,解“德馨”

作者寫的陋室,是他被貶和州做刺史時居住的狹窄簡陋的屋子,但他絲毫沒有感受到房子的簡陋。文章的哪句話體現了這個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請結合註釋説説它的意思。這句話的關鍵詞是德馨。對於關鍵詞,我們朗讀的時候會重讀,以示強調。請你為大家朗讀下這句。文中是如何體現屋子主人德馨的?請畫出相關語句。

展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體現了主人德馨,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彷彿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來回答。

預設: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這句話的意思是苔痕長到階上,使台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我彷彿看到作者在綠色鋪就的地毯上漫步。

這裏有兩個表示顏色的詞分別是綠、青,走在綠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樣的感覺?環境優美啊,秀麗啊,在這樣美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拋卻一切,沉浸在這美景之中,內心也變得寧靜。這句該怎麼讀?一生試讀這種喜愛之情。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陋室與作者説笑的都是博學多才的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強調:鴻儒與白丁兩個詞語的意思。

我彷彿看到作者正與博學多才的朋友暢談大笑,好不愉快!這裏作者寫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學多才的,還有誰博學多才?作者自己。

那麼這句應該怎麼讀,你試試。

3、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裏可以撫琴調絃,閲讀佛經。

我彷彿看到作者在陋室裏愉快得撫琴調絃,翻閲佛經,沉醉其中,不知還漏出會心的笑容。

這裏作者彈的是一種沒有加裝飾的琴,住在一間簡陋的屋子裏,可見他生活條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貧,很貧窮。但他是否因此悲傷呢?“談笑有鴻儒”, 作者依舊談笑風生,與朋友説樂。除此,他還閲讀佛經,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閒。

這句又該怎麼讀,你試試。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世俗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

我彷彿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沒有世俗紛擾,沒有名利羈絆。

擾亂作者的是世俗的音樂,什麼樣的音樂我們稱之為俗樂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討厭的,俗的)作者嚮往的是雅的東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體勞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權利與名利,作者不喜歡這些東西,可見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懷。

愉悦開心之情來讀。

我們連起來,將體現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語句齊讀一下,感受作者那種愉悦淡然自適的心情。

(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並對學生朗讀進行適時指導,引導學生讀出作者雖居陋室,但內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懷來。)

三、插讀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以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省和州當通判。按照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三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力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劉禹錫覺得這縣官欺人太甚,憤然寫下了《陋室銘》,並請人書碑勒(lè)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四、 三讀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居住在這樣狹窄簡陋的屋子裏,作者竟不以為陋。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怎樣的品德?(二三學生交流)

我們來回憶上學期學過的《論語十二章》裏孔子讚美顏回的句子。

(展示)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飯,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簡陋的小房子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孔安國稱這種品德為:安於貧樂於道。作者居陋室,不以為陋,這是安貧。能夠保持高雅情操,堅守自己,這是樂道。

文中作者還寫到誰具有這種情懷?——諸葛亮、揚雄,讀出相關語句。

誰能説説諸葛亮和楊雄,結合註釋

諸葛亮,蜀國丞相,政治家,文學家,我們學過他的《誡子書》。

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

兩人都是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我們看看他們曾經的住房。

我們來了解廬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較簡陋的。但是他們卻能甘於淡泊,堅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寫他們實際上是為了寫誰?——寫自己,自己也像他們一樣具有高雅的志趣與偉大的抱負。這是一種類比的手法。

文中還有沒有使用類比這種手法的?借他物來寫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龍,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龍一樣,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變得不陋啦?孔子怎麼説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課件展示)《論語﹒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論證“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達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貧樂道的情懷。

作者這裏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會成為像孔子那樣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縣這種小人為伍。

五、總結學到這裏,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貧樂道的情懷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具體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叫做託物言志。那麼這篇文章中所託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別是什麼?

明確:物:陋室(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進行描寫)

志:高潔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本文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寫出了陋室不陋的特點,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和高潔的品質及安貧樂道的情懷。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在寫作時可以通過對物的描繪,來表達心志和情懷。

六、品讀陋室,學淡泊

我們再來以舒緩的語調,以閒適的心情,體會作者淡泊的心境與安貧樂道的情懷。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要貫穿“以讀會意”的方法。在讀的方法上要靈活,可由教師範讀、學生推薦朗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由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然後背誦課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

教學時數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説。)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及文體。(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在這裏是一種文體,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裏的文章。

要求:記住作者及文體。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本文統領全文的詞語是什麼?

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並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並分析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出示課件或小黑板2。)

明確:(陋:不華美、狹小。馨:香氣散佈很遠。白丁:封建社會裏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指同學解釋,如有錯誤讓其他同學糾正。)

2.統領全文的詞語是哪個詞?

明確:(德馨。)

3.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抒發了作者高雅自適的生活情趣。)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並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明確:(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研讀賞析並閲讀全文。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課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釋下列詞語。

名靈勞形

②文章點題句是什麼?

③以古代聖賢自比的句子是什麼?

④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什麼?

⑤文中的“仙”和“龍”比喻什麼樣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詞是什麼?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著名。靈異。使身體勞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並談談收穫。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於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説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閲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點題德馨

室寫景狀物

室內人高雅情調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諸葛廬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靈——————德馨—————環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銘》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句。

2、領會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説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4.提問: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5.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6.提問:苔痕 相對?

7.教師講解 “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8.教師講解 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説,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説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絃樂器,這裏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説,在陋室裏,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宂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9.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閲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0.教師講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説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11.提問:作者在這裏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説明陋室不陋嗎?

12.教師講解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麼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裏,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後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峯:“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迴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後一句“何陋之有”。

13.提問:劉禹錫為什麼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託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五、總結全文

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情懷,一個坦蕩樂觀、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説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裏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教師講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裏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裏.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教師講解 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教後反思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銘》教案 篇7

課 標 要 求

1、知識:繼續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技能: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學 法 點 悟]

本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榮利的品德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物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體 感 知]

“陋室”,簡陋的房子。“銘”,本是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敍述生平事蹟的一些讚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疑 難 解 析]

質疑: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解惑:從山水寫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説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這裏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質疑:文中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陋。用仙和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耐人尋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説,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質疑:《陋室銘》中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請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譯為:這是簡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質疑: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然而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這樣的陋室,試想主人還會覺得“陋“嗎?

質疑:既然這篇文章是寫陋室,為什麼在結尾要説“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嗎?

解惑:這篇文章是要體現主人的品德高尚,雖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了。

[語 言 揣 摩]

1.“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説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怎樣理解絲竹亂耳?他後面不是自己也在彈琴嗎?

在陋室中談談古琴,心無旁騖,作自娛自樂,享受自己創造的音樂氛圍,不失為一種清淨的世外生活。絲竹,借代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這裏面的“奏樂”實際是朝廷的統治階級每日縱情於歌舞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説這種聲音對於作者來説是很嘈雜的。

[研 究 課 題]

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oushiming/9r4q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