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導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説着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着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着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説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閲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閲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着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台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以別離後對康橋往昔的追憶為內容的詩歌。詩歌以離別康橋時的情感起伏為主線,是實踐聞一多“三美”理論的典範之作。對比《雨巷》,二者在結構的安排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十分相似。全詩七小節,首尾兩小節都在反覆的疊唱中,表達着詩人在現實情景中的感傷情緒;中間五小節為詩人的夢境或回憶、想象,意象的處理技法上都表現出了詩人的獨到匠心。

二、 學情分析

在《沁園春·長沙》《雨巷》兩首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基本能夠對詩歌語言的含蓄性、凝練性、跳躍性進行賞析,但分析的過程還不夠完整,較難從詩歌的語言中讀出詩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學過程中試着在解讀詩歌言外之意時插入對詩人的簡介。

三、教學目標

1、瞭解徐志摩;

2、進一步學會分析詩歌語言含蓄、凝練和跳躍性特徵的方法;

3、進一步掌握意象與情感的分析方法;

4、讀懂《再別康橋》的言外之意。

四、教學方法

範讀和配樂朗誦、問題引導、小組探究、傳統講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同學們,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或許都曾和兩個學校朝夕相處了很多年。如今離開母校的你們,最留戀母校的什麼?最想回到母校的哪個角落?為什麼?

生答。

師總結:我們之所以會對母校的某處風景、某棟樓有這麼多的情愫,是因為我們在這裏留下了我們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最重要的時光。當我們回憶起來的時候,這些人、事、物都會與我們有着密切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我們將自己對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託這些我們人事物中。當我們把這些我們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筆端時,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情話。今天,我們講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看看詩人最留戀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讀示範

1、板書荇、篙、溯的讀音並進行簡單的解釋。

2、解題

詩人曾留學英國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1922年8月,首次回國時作有《康橋,再回吧》一文。1928年,詩人再次遊歷歐洲並回到康橋,11月在歸國途中的中國海上作《再別康橋》一詩,故言“再別”。

三、學生根據配樂進行朗讀。在讀的過程中找出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麼特徵?

雲彩:飄動的、絢爛的、夢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搖曳多姿的、柳=留=留別 青荇:綠油油的、充滿生機的、富有生命力的 潭水:清澈的、純淨的 長篙:詩人尋夢的方式 星輝:浪漫的、美好的 夏蟲:沉默的、多情的

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寧靜、清麗的圖畫,表達了詩人對母校深沉的愛,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淡淡的離愁別緒。

四、試着用詩歌裏的四個字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1、作別雲彩→夕陽金柳→青荇招搖→榆陰潭水→星輝滿溯→夏蟲沉默→揮手雲彩

2、小組討論,並派代表談談你最喜歡哪一小節的意境,為什麼?並把這一小節的畫面進行簡單的描述。

五、分小節賞析 第一小節 作別雲彩

1、“我”走時“輕輕地”,可以看出詩人離別時怎樣的心情?

結合住校生第一次離家和中秋假後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談談離別時的心情。並明確:離別之時,總是動作輕悄,緩步飄然而去,只為不給送別“我”的對象製造更多的離愁別緒。

2、“輕輕地走”可以理解,為何來也是“輕輕地”?

(1)唐宋之問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之語。這種情感,在我們回到母校時也常有。“怯”是緊張的,激動的,急切的。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們回母校的腳步必然是輕的。我們沉浸在回憶的往事裏, 害怕觸及往事。“輕輕的”正是這種“近鄉情怯”的體現。

(2)詩人1920年康橋認識林徽因,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於1922年與原配張幼儀離婚。但徐、林二人並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對於徐志摩並沒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單相思。1931年,當徐志摩聽説林徽因在北京舉行演講時,徐即刻從南京乘飛機往北京,但不幸的時,由於天氣原因,飛機失事。正是這樣一段康橋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這段甜蜜而憂傷的回憶,“輕輕地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徐志摩的才情與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兩人迅速墜入愛河,1926年10月,陸小曼離婚後與徐志摩成婚。

3、為何招手也是“輕輕地”?

一言一行總關情。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一種離愁別緒中,我們總是希望離別的時間能慢點,離別的慢與動作的輕輕,正是這種心情的體現,是感傷不捨得心裏寫照。

  第二課時

一、回憶導入

第一小節連用三個“輕輕地”有什麼妙處?

(1)強調詩人對康橋的熱愛與不捨,怕打破此處的寧靜和美。

(2)三個輕輕都傳達出離別的感情,奠定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3)形成往復迴環的效果,富有節奏感。

二、分節賞析

第二小節

1、哪位同學可以描繪一下“夕陽金柳”的畫面?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灑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絲般婀娜多姿柔軟的柳條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風吹過,泛起點點圈圈的漣漪。

2、“新娘”可否換成“姑娘”,為什麼?

不好。“新娘”是一個女子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候,一個女子一生只有一次當新娘的機會,只有用新娘這個詞,才能表現出康橋在詩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盪漾”改成“飄蕩”好不好?為什麼?

(1)飄蕩是來回擺動;盪漾不僅有來回擺動之意,還有泛起陣陣漣漪感。

(2)詩人對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飄而過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復的。用盪漾,更符合詩人的心境特點。

第三小節

1、“油油的”你能聯想到哪些詞?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換成“自由的”?

(1)綠油油、油光、潤滑油……

(2)“油油的”表現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青荇在水中亮麗的光澤、自由地生長的情態。

(3)“油油的”講青荇隨水起伏、招搖盪漾的姿態表現了出來。

2、你能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中體會出詩人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甘心是一種心甘情願。詩人愛屋及烏,愛康橋,愛康橋的水,願做一條水草,陪伴康橋,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無盡的愛戀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節

1、“揉碎在浮藻間”,是什麼被什麼揉碎在浮藻間?

彩虹一樣的夢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麼理解“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1)詩人將潭水比作虹,又將虹看作是夢。虹倒影在水裏,也就是説詩人對康橋的迷夢沉浸在水裏。之所以説“揉碎”,其實主要表現的是詩人被康橋的美陶醉以致意亂神迷。

(2)詩人第二次來到康橋,已經是六年之後的時間,然而詩人對康橋的夢卻一直沒有變化,藏在內心的深處,因此説“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而正因為此處有夢,才有了下一節的尋夢。

第五小節

1、尋夢為什麼是問號?

(1)結合自身寫日記的表達習慣,可以發現尋夢表明詩人在現實與夢境中徘徊,是詩人的自言自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對夢的回憶,而本節則是對夢的找回。

(2)強化詩人的感情,表現詩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橋的美夢之中。

2、為什麼説此節是詩人情感的最高潮?

(1)結合自身經驗談。

(2)《詩經·大序》説:“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説,詩人是情到深處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認為此節是詩人情感的最高峯。

第六小節

1、“夏蟲也為我沉默”好在哪裏?

擬人,將夏蟲人格化,賦予了夏蟲人的情感。實際上,夏蟲的沉默,就是詩人離別時的無言。而無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無語,而是心緒萬千,不知從何説起。縱然有千言萬語,但離別是總是化作“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2、如何從本詩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為我在夢中遇見了康橋。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為康橋的美讓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壞;二是因為我此時已然夢醒,回到了離別的現實環境中來了。

3、你還能想到其他關於離別時千言萬語化成無言的不捨與傷感的詩句嗎?

(1)蘇軾《江城子》: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3)白居易《潛別離》: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第七小節

1、此處連用兩個悄悄有什麼好處?

(1)與第一小節首尾呼應,表達詩人輕悄而來,又輕悄而走的情意。

(2)強化詩人離別時候的傷感和對康橋的不捨深情的作用。

(3)節奏上有一唱三歎,迴環往復的效果。

三、小結本詩

1、請你談談學完本詩之後對該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2、順勢講解新月派詩歌的“三美”理論。

(1)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和諧,抑揚頓挫,郎朗上口。

(2)繪畫美:意象和意境的佈局、色彩等。

(3)建築美:詩歌的排列、字數等形式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xgr4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