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錦集6篇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錦集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錦集6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説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導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説:“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導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説説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藴含着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裏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

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

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温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説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三、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説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於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説:“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築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誇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説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範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説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説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鑑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閲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説"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悦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後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説?這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説:"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説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裏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並試着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温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温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美讀全詩。

2、學會鑑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鑑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鑑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範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鑑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麼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後彙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髮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築美派的同學接着發言。

1、[導]建築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髮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髮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餘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粧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願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麼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裏,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嚮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後,帶着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願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鍾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於康橋的美好願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着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裏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麼,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着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閲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着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建築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願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藴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藴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説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説,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一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二建築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三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二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説“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説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不説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為什麼説“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説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三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四清泉。

1、 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五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盪漾”“招搖”“揉碎”“沉澱”,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歎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歎。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麼徐志摩還要説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脱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為什麼又不説“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温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4nm3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