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十篇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十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藴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藴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説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請同學看題目,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藉助詩歌的題目、作者、註釋等內容,提取對理解詩歌有幫助的信息。

生1:這是和康橋的第二次告別。

生2:別而又別,説明對康橋充滿着眷戀,不忍離去。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我們再想想,對康橋充滿眷戀,對一個地方的某樣東西充滿感情,其實質是什麼?

生(全體稍作思考後,部分同學回答):對劍橋生活的留戀。

師:對。但我糾正第一個同學的説法,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遊該國後,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遊英國,懷着激動喜悦的心情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於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詩篇《再別康橋》。)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説,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築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説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説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不説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為什麼説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説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盪漾招搖揉碎沉澱,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歎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歎。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麼徐志摩還要説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脱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為什麼又不説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温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新格律詩 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 雲中鶴、南湖、詩哲 新月派

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

金柳 (比喻) 新娘

繪畫美 青荇 (擬人) 招搖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説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説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裏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葱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 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説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温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裏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裏遊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着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説“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豔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築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佈置作業:

閲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美讀全詩。

2、學會鑑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鑑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鑑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範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鑑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麼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後彙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髮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築美派的同學接着發言。

1、[導]建築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髮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髮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餘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粧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願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麼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裏,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嚮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後,帶着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願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鍾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於康橋的美好願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着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裏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麼,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着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閲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着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建築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願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

徐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説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真”、“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入英國留學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在濟南開山一帶失事,年僅35歲罹難。

在英國劍橋大學 學習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徐志摩 的一生,他稱劍橋(也即“康橋”)。1921年前後開始寫詩,被譽為新月詩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後曾留學於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發起人之一。1926年他與聞一多等主持《晨報》的《詩鐫》。在《詩鐫》上,徐志摩與他的新月派詩人一起,做着他們的新詩實驗。1927年春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並主持編務工作。《新月》的創刊,把新月詩派的創作推向高峯。為自己的“精神故鄉 ”。劍橋所體現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漸形成他心中夢寐以求的“康橋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國。軍閥統治下中國現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1928年秋天,他再度遊歷英國,《再別康橋》寫於從英國回來的1928年11月6日的輪船上。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教學過程】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

2、談談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徐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説:“我敢説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説:“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瞭解新詩鑑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採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

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着密切的聯繫,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於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

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藴含着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鑑賞法: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對象、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鑑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雲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⑴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⑵ 全詩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⑶ 寄託情感尋求解脱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着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遊,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託、抑鬱縈懷的短暫解脱。

⑷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有關資料】

一、新詩特點

中國新詩是隨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後的詩歌視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於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徵主要為:

1、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一個縱隊,在科學與民主的文化啟蒙下,它是以現代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為思想基礎的,集中表現了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命運、民族命運的關注,並在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加強。

2、以改變詩歌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為武器,經歷了真正的“詩界革命”,而與舊傳統決裂,有意識地擺脱古典詩詞的嚴整格律,終於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很接近舊詩的詩變到很自由的新詩”從而形成了完全獨立於傳統的詩詞之外的嶄新詩歌形式,並建立起現代詩歌的新傳統。

3、新詩既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則自必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體模式,我們的新詩在‘五四’時代基本上是從外國詩(主要是英國詩)借來音律形式的”(朱光潛《新詩從舊詩學習得些什麼》,因而它乃是‘累積了幾百年世界進步文學傳統的一個新拓的支流”,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上,是“截然異質的突起的飛躍”。這樣就決定了中國新詩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自己民族風格中,以致在語言鑄造和詩藝運營上,愈來愈與外國詩歌趨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4、新詩誠然完成了舊傳統的打破和新傳統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決裂,並不意味着割斷,而只能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也就是推陳出新。不推陳便不能出新,而沒有可推之陳也便沒有可出之新。每一時代的新詩歌,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髮創造出來,但它的根鬚卻必然深深紮在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適是新詩最早的開拓者,從1915~1916年就着手白話詩的試驗,一開始就朝着打破舊詩詞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移桔的方向衝擊:“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他主張:詩要“合乎語言的自然”,“話怎麼説,詩就怎麼寫”,他曾説:“詩歌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他把這種“詩探索”叫作詩的“嘗試”,並概括為“詩體的大解水’(《談新詩))。

鴿子

胡 適

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羣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迴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裏,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鮮麗!

──(原載《新青年》1918年)

從藝術上來看,這首中國早期新詩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開風氣的新詩理論。如胡適曾指出:關於新詩的音節,靠的是“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諧”,平民並不重要;而用韻方面,可以有多種自由,或“用現代的韻”,或“平厭互押”,“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至於藝術表現方法,則需要用“具體的做法”,換言之,“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裏發生一種或多種──明顯的逼人的影像”(《談新詩》)。對照《鴿子》一詩,正是如此。首先,該詩的音節確實大體上做到了自然和諧,全詩基本上用自然的語氣一氣貫注下來,相當流暢;其次,該詩注意押的,且全詩又押同一韻(i),然而詩中用的又是現代韻,也不受平區限制,這樣,全詩既自由地表達了思想,但又具有詩歌的音樂感;還有,該詩的主旨(表達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自豪感)雖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確採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迴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研身映四’這幅鮮麗的畫面上,這就避免了“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的弊病,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相隔一層紙

劉半農

屋子裏攏着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説“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着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着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裏。/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説胡適對於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於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麼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於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説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持發展到清末,由於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甦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於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於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説,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於它運用正在嘗試着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遊女怨婦寫照”,善於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鑑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敍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怒之情。

二、術語:意象

意象既是詩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廣泛存在於詩歌作品之中,因此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着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在具體詩作的選題、構思、立意、表達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特定的創作意圖,在自己頭腦的“萬花筒”裏對一連串的意象進行定向篩選、拼接與組合,從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詩的形象、詩的意境來,並隱含或包孕着詩人的情思意趣。由於對諸意象的篩選、拼接、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現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間聯繫方式而言,大體就有:意象疊加、意象脱節、意象組合、意象並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現、意象隱現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與此不無關係。

三、《再別康橋》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裏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着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繫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着他。於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着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閲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閲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着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台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vlr4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