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讚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豔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接着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鬱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着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迴環往復,一唱三歎,餘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豔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於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知識能力目標:

1. 認知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受作者對“愛”“自由”與“美”的追求。

重點與難點:

1.對詩歌獨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對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的鑑賞。

課時安排:1課時。

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檢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 記載 登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下載 斑斕(區別:瀾、闌) .

一.導入: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隨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節奏,一起走進詩人內心。

二.有關知識鏈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胡適説:“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一輪誦讀,因聲求氣

讀時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xìng) (gāo)

ǎo) (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悵,惜別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三.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二輪誦讀,緣景明情

知識準備: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問題1.自古寫離別的詩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問題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同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內容賞析:板書見課件

教師參考:第1節, 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説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脱一些好。於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

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説,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着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為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裏交織着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複雜感情,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愈是難捨難分,愈是瀟灑輕飄,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橋的天質。詩中沒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沒有一聲動情的放歌。一切傾訴都是輕悄俏的,象自言自語,又象面對情人的呢喃。離別在今晚,今晚的康橋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麼是離愁別緒的人,才會領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

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

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脱,毫不猶豫,不為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樣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揮一揮衣袖,輕輕悄悄的走了,就象輕輕悄悄的來。多麼灑脱、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陌但又執着堅沉的意念:人不能與景永在,但情卻能永與景同存;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大概正是有了這種心境,徐志摩才被人們稱為“詩仙”的吧!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閲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説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台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説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抵禦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盪漾的康河裏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於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着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於噴發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説: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再別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一切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説: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迴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歎,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繫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築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隻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後,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

(解説:愛國是永恆的主題。儘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徵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湧着”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徵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解説: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麼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隻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着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歎,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裏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解説: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説: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kj9g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