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合八篇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合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合八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説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説“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悦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説:“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着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悦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説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瞭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 新課

1、再回廣州;

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閲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裏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2、(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麼“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裏曾有自己的夢想。(為什麼)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脱。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脱)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評 説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 (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教師指導朗讀。

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説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説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説?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説:“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説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 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 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湧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雲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美讀全詩。

2、學會鑑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鑑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鑑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範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鑑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麼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後彙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髮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築美派的同學接着發言。

1、[導]建築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髮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髮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餘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粧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願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麼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裏,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嚮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後,帶着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願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鍾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於康橋的美好願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着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裏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麼,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着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閲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着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建築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願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説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 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

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 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 《再別康橋》 , 走進詩人追求愛、 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 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 年赴美留學,1920 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 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 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 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説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

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 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説本 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説?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體驗? 明確: 《文心雕龍情采》説: “情者,文之經。 ”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 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 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 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説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 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 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 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 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 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全詩共七節, 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 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 “盪漾” “ 招搖” “揉碎” “漫溯” “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 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

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99k3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