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湖心亭看雪 >

關於《湖心亭看雪》教案合集六篇

關於《湖心亭看雪》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湖心亭看雪》教案合集六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敍事的關係;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敍事、寫人之間的關係。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閲讀,深化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閲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彙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瞭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着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覆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痴(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敍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敍,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説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閲問題研究,不展開)。

三、拓展閲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彝尊,不移而具,餘於左設石牀竹几,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餘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緻地敍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裏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歎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後作業二

閲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的簡約之美。

(二)通過想象,感受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意境之美。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讀準音,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並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鋇既胄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走進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難СJ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點的字該怎麼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後配上拼音)

餘拏一小船ná擁毳衣爐火cuì

霧凇沆碭sōng 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餘強飲三大白而別qiǎng

(2)聽老師範讀全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句讀,體會情感,領悟意境。

範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文言語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崩識痢⒅室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碧致勱渙

(1)落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詞,此,這

②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體察句子的語氣

①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葉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兩三個人罷了。

②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們)看到我十分高興,説:“湖中怎麼可能還有這種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伕不停地小聲唸叨着:“別説您痴,還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遼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文章結尾“舟子”説“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為什麼説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誦讀中思考上述兩個問題,從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據。

5碧致芻疃

(1)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確:“相公”在“大雪三日,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2)為什麼説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確: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賞雪;見到“相公”,甚為歡喜,拉着一起喝酒;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時近年關(崇禎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確: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景象。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淨美精約,簡潔通透,寫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闊感。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細微點睛,生氣畢顯。將靜闊襯得更加靜闊,而又為清冷增添了絲許活力,由遠而近,輕重有致,或潑墨或點染地寫意出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雪在其中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白色蒼渺之景,卻借影而得神,寥寥數筆,有酣暢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動的靈氣。

活動策略

①通過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繪的景象,感受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意境之美。

②請善於畫中國畫的同學,根據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畫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潔,並瞭解什麼是白描手法。

③誦讀“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在和諧的音樂美中感受文辭之簡約,意趣之清逸,意境之靈動。

6北冉鹹驕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與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達的情懷是否相同?

明確:本文冰清玉潔、凝靜清絕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於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樂於真性情中。文章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與《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懷不同。

活動策略:藉助比較閲讀的手法,比較畫面的雪景和各自寫到的人的活動,把握畫面的基調和人物的情懷。注意對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課文描寫了作者痴心於西湖雪景的情形,談談你喜愛自然美景的類似體驗。

活動策略: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自然美景的感受和體驗,從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懷。

(三)總結活動

1彼卸撂邐

誦讀體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靈動、文辭之簡約的特點。

2笨甕餷ㄒ

(1)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

(2)擴寫練習,即對原文加以擴展補充,使之充實具體。

(3)專題研究:湖光山色與中國文人。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張岱《陶庵夢憶》痴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凝靜清絕

冰清玉潔

秀影浮動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顧問的閲讀理解能力。

3.體味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白描手法)。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學生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導入切題而留有懸念,也是研討與練習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佈置了預習,可讓學生介紹,也可中途由老師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雖有預習,課堂畢竟是課堂,尤其是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切基礎的基礎】

四、品讀文本

㈠三讀蓄勢

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

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

(“痴”)

【三次朗讀,要求不一,同時是為深入文本蓄勢。】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説?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出了特別的呆氣。

(1)“痴行”

(“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麼角度來寫?

(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幹什麼?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異”啊。

(2)“痴景”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説説此景異在哪裏。

教師提示:

A.“天與雲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

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

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體摘要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細膩的品讀,讀出內涵,讀出妙處。並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①一生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種人?用文言文説説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B.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態?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説“是金陵人,客此”,卻不留電話、地址、QQ號,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呢?現在我們重新來看我們最初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

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層次的原因?舟子説他痴,他會辯解嗎?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他心裏會説什麼呢?現在,同學們知道“張岱心中有寒冰”的謎底了嗎?

【圍繞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

五、練習拓展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一個人,登台長吟: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個人,登高作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個人,寒江釣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藉助恰當的練習資源拓展,通過比較進一步體味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誦留白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説: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齊背課文聲中結束全文。

【巧借曹詩,再吟文本,餘音不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為話題,課後練筆。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欣賞西湖美景,反覆誦讀課文,培養鑑賞美的能力和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熱情。

3.品味文章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杭州西湖風光圖片。

第一組:(春夏秋冬)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

第二組:(朝暮)蘇堤春曉花港觀魚雷鋒夕照三潭印月

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學生吟誦: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瞭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學家。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説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覆誦讀? 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齊讀課文,師生互助完成朗讀節奏的劃分;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對文句、內容等大膽提出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與學生互動感知課文內容。

四、細讀品讀? 探究課文

一讀課文 同學們提出難懂或不懂的問題;

對課文中的內容可以提出質疑;

教師預設:“更定”是晚上八點左右還是凌晨五、六點?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

(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

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寫雪景的詞句。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1、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表現了出來。這是對湖心亭雪景的總體描繪。

2、“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作者通過這些高度準確而形象的數量詞,暗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三、讀課文湖心亭巧遇是敍事、是抒情?

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後獨往觀雪,是因為不願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

四、讀課文品味舟子的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謂“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學生由此生髮開去,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讀課文 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

1.背誦並默寫課文及相關詩文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飲湖上初晴雨後》(蘇軾)

《秋山》(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附:板書設計

湖心亭 看雪

張岱景事 情

天與雲與山與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強飲 自得

一痕、一點、 問姓氏?? “痴”

一芥、兩三粒.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並體會白描手法的妙處。

3、細心品悟,感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課前預習

1、首先,小聲朗讀課文,將文中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讀完課文後,查工具弄清楚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義,並將它們記在課本上。

2、然後,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並將全文讀通順。

3、最後,大聲朗讀課文,自查下面字詞你掌握沒有。

(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沆( )碭( )

一芥( ) 鋪氈( ) 強( )飲

(2)解釋加粗的字

餘住西湖: 人鳥聲俱絕: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長堤一痕: 餘強飲三大白: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課堂學習

1、導入課文。

2、檢查預習。

3、從課文標題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敍了一件什麼事?

5、找出文中相關語句,説一説湖心亭的雪有什麼特點?

6、舟子説“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認為相公“痴”嗎?為什麼?

7、《湖心亭看雪》中你體味到作者怎樣的情趣?

課時作業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案:

課前預習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餘,我。 俱,全部;絕,消失。 是,這。 一,全部。 惟,只有。

強,盡力; 白,指酒杯。其,他們。 是,表判斷。 及,等到。

課堂學習

5、 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6、 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含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課時作業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湖心亭看雪》中的“強飲三大白而別”的“強飲”,有老師按添字法譯為“勉強地飲下”,也有老師根據作者遇知己的驚喜而譯為“暢快地飲下”,人教版教參譯為“盡力地飲下”, 我認為,要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首先要從該字(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出發,要從辭典中找依據;也可根據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斷;還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綜合上述三點,我認為人教版教參的翻譯更為合情合理,現在我談談自己的理解。

能夠直接表明張岱不善飲酒的是《龍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啟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許。晚霽,餘登龍山,坐上城隍廟山門,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馬小卿、潘小妃侍。萬山載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蒼頭送酒至,餘勉強舉大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凍,以酒禦寒,理應多喝一些,而張岱卻是“勉強”舉大觥敵寒,居然沒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發揮,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來張岱的確不是一個善飲之人了。

(一)課文中的語境

那麼,這樣一個不善飲酒之人在文中的“強飲”就可以完全理解為“勉強地飲下”嗎?我們還可以就這一詞語出現的語境進行分析。

課文共兩個自然段,在第一段“賞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將煩心瑣事拋於“霧凇沆碭”之外,才能寂靜中稍帶驚喜的心境繪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幅唯美的水墨畫。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時,“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賞雪時的驚喜心情作為基礎,此時作者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作者寫道“見餘,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説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視對方為有同樣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亭中人的驚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拉餘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在這樣的氛圍中,把“強飲”譯為“勉強地飲下”,理解為“被動的、沒辦法地飲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達了。

究竟“勉強”為何意,《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能力不夠,還盡力做”或“不是甘心情願但努力地做”。張岱的確不擅長飲酒,但有遇到知己的驚喜之情確實想表達出來,即使能力不夠,還要盡力地做。因此以“盡力地飲下”解釋“強飲”,自然貼切,順理成章。

總之,無論是從“強”字的義項和用法分析角度,還是立足於張岱不善飲酒這一事實,或是從課文的語境角度分析,“強飲三大白”的“強飲”譯為“盡力地飲下”更為合情合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xinting/2277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