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圓明園的毀滅 >

圓明園的毀滅教後感

圓明園的毀滅教後感

《圓明園的毀滅》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寫作時,首尾呼應、下面是圓明園的毀滅教後感,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圓明園的毀滅教後感

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這話,在聽了王崧舟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我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閲讀帶來一定困難。

從課題可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於“毀滅”的內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現,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佔用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這課書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情感基調的把握是比較難以協調的。一般的教師可能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毀滅”的內容略作處理,原因大致會有這兩個:

第一,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使其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

第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構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但是,這樣一來,有什麼樣的弊端呢?教師讓學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賞的眼光去讀圓明園,去感受圓明園的美,而渾然忘記了國恥,忘記了“曾經的心痛”。雖然文字的魅力體悟了,圓明園的輝煌再現了,但是藴藏於文字背後的深沉的愛與恨被割裂了,透過圓明園輝煌背後的滄桑被湮滅了,這樣的教學,讓人感受“課堂中不能承受之輕”。其實,這篇課文教學時學生的情感應該處於“愛於痛的邊緣”。對於這樣的課文,與其讓我們的學生陶醉在曾經的輝煌裏,不如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痛徹心肺的體驗。總之,《圓明園的毀滅》既要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更應該讓他們體驗“毀得令人心碎”。

曾經看過好多老師的設計,試圖在他們的課堂上看出將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但是,在他們的課堂上,我依然沒有看到這樣很成功的突破。

但是,就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新生代教師教學觀摩上,終於,從王崧舟老師的課堂裏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麼是“美得心醉,毀得心碎”。下面,就讓我把課的過程大致記錄下來。因為課太精彩,也來不及記全,只能根據簡單的記錄和自己的回憶整理。請王老師和各位諒解。

一、平淡導入——蓄起滿腔的情感波瀾。

王老師的很多課都有一個精彩的導入,《小珊迪》的故事導入,《只有一個地球》的年度人物評選導入,《長城》中的外國元首的題詞導入,都給人先聲奪人的震撼。但是這一次,他做得很平淡,平淡得以至於彷彿不值得記錄。

師:(深情地)同學們,請拿出你寫字的右手,和老師一起寫《圓明園的毀滅》。(邊寫邊説)圓,圓滿無缺的圓;明,光明普照的明;園,皇家園林的園。就這樣,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被英法聯軍這兩兩個強盜毀滅了。(板書:的毀滅。)請大家來讀課題。再讀課題。

此時,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神情都非常嚴肅。此刻,我們分明感到,老師和學生都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學生已經對課文作了預習)但是王老師沒有説,學生也沒有説。他們,把心裏的話兒蓄在自己的心裏,藏在最深最深處。

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整體感悟——奠定正確的情感基調

接着,王老師讓學生讀課文,説説讀懂了什麼?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第一段,你明白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是我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損失。

師:課文一開始就用了幾個不可估量?

生;兩個。

師:(板書:不可估量不可估量)當打開課文,一跳入你眼簾的就是兩個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悲痛、憤怒、傷心……)

是啊,那就來讀一讀這個開頭,把你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

師:其實不可估量的還有你們的心情啊(板書:在兩個不可估量後面又加一個“不可估量”)。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讀了文章的最後一段,你又明白了什麼?

生(略)

師;這篇文章,最後四個字,就是“化為灰燼”(板書)。請大家説説,什麼化為了灰燼?

生:……

師;是啊,這……一切都化為灰燼,你又有什麼感觸呢?(連着板書兩個化為灰燼)。讓我們讀讀文章最後一段。

黑板上出現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

不知道各位老師在看到這板書的時候有什麼感覺?王老師開始板書前面兩個不可估量的時候,我納悶為什麼要連寫兩個——這不是重複麼?但是當王老師將上述板書全部寫出來的時候。我真的被震驚了——觸目驚心啊!這麼了不起的`圓明園,就這樣被毀了……

然後,王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談談除了開頭和結尾,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分別從建築宏偉與文物珍貴的角度談了圓明園舉世聞名的原因。

縱觀這個整體感知的教學板塊,我以為王老師處理得比較奧妙。表面上看起來,好象先談第一段,接着談結尾段,然後談中間,牽引的痕跡比較濃。事實上,我以為此處正是發揮教師引領的妙筆。正如我在本文開頭提到,一旦放開來讓學生談,他們很可能陷於對圓明園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這輝煌背後的恥辱。而王老師這樣做,正是把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行總體的定位,在毀滅的前提下談曾經的輝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時追憶曾經的愛。這樣一處理,整個課堂情感氛圍就營造得比較成功,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三、深情追憶,抒發曾經的自豪之情

緊接着王老師抓課文第三段,很巧妙地帶着學生去“追憶輝煌”。妙在何處?其一,問題精妙。王老師先讓一個孩子讀第三段,其餘孩子找找,作者寫圓明園連着用了幾個“有”字?找到後讓學生用一口氣説七個“有”;接着王老師又問,要寫盡圓明園,得需要幾個有啊?學生説無數個有,然後王老師請學生在課文裏找依據,説説為什麼需要無數個有?學生從“飽覽”、“幻想”、“古人詩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條理由。在此基礎上,王老師讓一個學生讀課文,把同學們帶進宏偉的圓明園中去。幾個學生讀得不是很到位,王老師配上課件聲情並茂地讀起了課文“漫步園內……”,有了課件和王老師的範讀,學生馬上很投入地讀了起來。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濃淡適宜。葉聖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説:“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閲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於其處提出問題,今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園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還有西洋景觀。”這四句話中介紹的景觀有七處之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生厭煩之意,因為有幾處景觀是他們看過的。因此王老師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就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而後面“讀漫步園內”這幾個句子則引導反覆朗讀,因此,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這種有學有教、有淡有濃的教學是值得提倡的。

四、拓展閲讀,引發強烈的內心震撼

師:請大家再默讀課文,關於圓明園,關於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提問,主要內容是對強盜的質疑,對清政府的質疑,關於圓明園的其他一些問題5-6個)

師;王老師這裏有一份關於圓明園的資料,這是我在網上下載並整理的,能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生(讀課外材料)

以下為師生就一些讓人震撼的數字進行對話交流。比如,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比如圓明園是世界上化時最長的園林——151年。等等。

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神情激動。

這個板塊,王老師也處理得甚為巧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於文本而非節外生枝,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

五、觀看錄象,宣泄噴湧而出的情感

師: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這樣被“英法聯軍”這兩個強盜無情地燒燬了。

(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象片段,片終,大火不停在畫面飛旋撲閃,並響起《江河水》這首比較傷感的二胡曲子,稍後,屏幕上打出一行字:這把火,燒燬了——————-)

師:請大家拿起筆來,寫一寫,這把火燒掉了什麼?

(學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然後師生交流。學生寫得很有激情也很精彩,無法一一記錄。還是等哪個看過錄象的有心人來補充吧。)

這個片段是本課教學的最亮點,也是整個教學的高潮。王老師在前面幾個板塊的鋪墊和渲染的基礎上,學生對圓明園的美麗已經有深刻的體驗,而這樣美得讓人心碎的東西卻被無情毀滅,學生一直被“壓抑”(事實上是王老師有意在蓄情——蓄是為了更好的噴)的情感,終於有了噴發的機會。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

拓展閲讀:圓明園的毀滅教學隨筆

愛要愛得很深很深,恨要恨得咬牙切齒!這是我在聽《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最大的感受。

圓明園在北京的西郊,曾是一座世界上最尊貴、最典雅、最富麗堂皇的絕代皇家園林。1860年,它永遠消失在一場罪惡的大火中,只留下五千餘畝的廢墟在亙古嗚咽的風中遺世獨立;只留下幾根巍峨的石柱在訴説着往日的輝煌與辛酸血淚。

法國作家雨果曾對此作了高度的評價: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説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但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圓明園的絕美,激發心中的情感,教師運用了煽情的語言,帶領學生走進了圓明園,走進了圓明園的“舉世聞名”、“宏偉建築”以及“珍貴文物”。特別是對文中的六個“有”做了濃墨重彩的渲染,進行了反覆誦讀,並藉助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珍貴文物,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圓明園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我們引以為豪的。

就是這樣的圓滿、光明的皇家園林卻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令人扼腕痛惜,心中的憤懣之情久久難以平息。教師煽情的語言加上學生反覆的誦讀與補充材料的共同作用,學生的情感在此時此刻也達到了高潮,個個拍案而起,怒髮衝冠,特別是當一個學生回答出: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時,憤怒之情更像是火山爆發,噴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此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但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現在國際社會上有很多人在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我們的文學作品,語文課堂到處都充滿了“情”,有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正常情緒變化,但我們教師不能讓學生帶着仇恨去生活,去學習,去工作。

所以,我覺得我們做老師的不能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應跳出這個圈子,站在理性的高度,讓學生去理性地分析問題。應讓學生知道;是清朝政府的腐敗,昏庸無能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現在,我們不能用“仇恨”的眼光對待他們,因為它畢竟已成為歷史。要想歷史不再重演,我們只有勿忘國恥,報效祖國,奮發圖強,強國富民,讓我們的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要知道:落後就要捱打!

我覺得對於一箇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來説,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應“勿忘國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imie/9lqzd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