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內容講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內容講解

導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

 內容講解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遊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湧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説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係,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遊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後遍遊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鋭的感受和準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悽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着密切的關係,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説:“最于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裏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感情的角度説,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着他的深情,伴隨着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樸,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註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理解古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課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別》。

1、 同學們,曾經跟家人、跟朋友分別的情形,你還記得嗎?那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1、2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gling/q4vx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