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這次我講的這節課是統計部分的指示,講完課後自己的感觸很多。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從整堂課來看這就是我平時上課的真實寫照,課堂親切不失嚴肅,結構清晰,環節緊湊,略帶激勵措施。

這次講課時我再次又重新認識了自己。看似簡單的統計知識研究起來真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另外我再次領悟到課改的精神,數學上很多知識不能校對的那樣嚴格。而且這次犯了數學上的大忌:對學生沒能大膽“放手”。致使個別環節突破的不好,不巧妙。例如在區別眾數和平均數的不同含義時,剛開始讓學生交流,也許是由於有聽課的緣故發現學生不能説出多少,而且發言學生很少,接着我就給學生點了出來而沒能讓學生充分交流充分體會。還有在分段整理後討論“哪段人數最多,和眾數所在範圍一致嗎?“這一環節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總之,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效果不是很好,自己在業務上還需進一步提高,多向他人請教,尤其多向結拜師傅學習,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真正提高課堂效率,走出現在的誤區,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自己真正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教師骨幹。

《認識眾數》教學反思二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黃豆種子發芽試驗中初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這個數就是這組數的眾數,反映了這組數的多數水平。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後讓學生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將其與眾數進行比較,學生認識到低於平均數的有3個,高於平均數的6個,平均數偏離了這組數據的中心,所以用眾數代表這組數據的整體情況比較合適,加深了學生對眾數的理解。在練一練中學生能比較輕鬆地找到一組已知數據的眾數,並能根據實際進行説明。

《一課一練》的智力衝浪:仔細閲讀上面的第4題,你認為派誰去參加比賽更加合適?第4題:甲乙兩位射擊隊員在賽前熱身練習中各打了10發子彈,根據給出的數據求出甲乙兩隊員成績的眾數和平均數,平均數都是9.5,而甲的眾數是9.5、乙的眾數是10。這道題的.討論非常熱烈:陳興凱認為選甲比較合適,因為他的成績比較穩定,最低成績都在9環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環。但李剛認為應該選乙,因為在甲乙兩名選手成績的平均數相同,乙的眾數是10,甲的眾數是9.5,這説明甲打中靶心的次數多一些,獲勝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他們振振有詞的爭論中,我真正感受到學生是有思想的,而且他們的想法是有理有據的。我及時鼓勵了他們的想法,然後拋出我的想法:我會選甲參加比賽。因為雖然甲乙的平均數相同,且乙的眾數高於甲,但射擊需要運動員穩定發揮,在這方面乙10次射擊中有兩次成績都在9環以下,而甲的成績則明顯穩定得多,所以綜合考慮實際情況,我選甲。

《認識眾數》教學反思三

平均數和眾數都是一種統計的數計,是數據的代表,是統計量。教學的重點使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的生活實際選擇適當的統計量來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幫助學生會用數據説話。因此在出示例2後,通過:

讓學生看一看:在做試驗的9人中,發芽幾粒的最多?有幾人?

讓學生算一算: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怎樣求?是多少?

讓學生想一想:你認為在我們研究這批種子的發芽狀況時用平均數14來表示合適嗎?為什麼?

讓學生議一議:你認為用哪個數據來表示這批種子的發芽狀況比較合適呢?為什麼?

……

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眾數的意義、求法以及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qg7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