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滄海 >

《觀滄海》曹操逐句賞析與總體賞析

《觀滄海》曹操逐句賞析與總體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滄海》曹操逐句賞析與總體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滄海》曹操逐句賞析與總體賞析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逐句賞析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以敍事發端,起調平穩。“觀”字統領全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東:方位名詞,這裏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裏是登上的意思。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裏是遠眺、眺望的意思。滄海:東海,這裏是泛稱。

水何澹澹(dàn),山島竦(sǒng)峙(zhì)。——接着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 水:指海水。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麼這樣”“多麼“那麼”等。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寫山島,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樹木:指山島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裏是説林密。豐:茂密,茂盛。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湧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景。 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湧: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四句是説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運行,顯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虛擬之景,想象之詞。 日月:太陽和月亮。之:結構助詞,可不譯。行:運行。若:像,好像。出其中:從大海中出來。其:代詞,代大海。 星漢:即天河,銀河。燦爛:光彩耀眼。裏:義同“中”,裏面。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本來是配樂時用的套語,一般與正文意義無關。但在這首詩裏卻天然渾成,融為一體。 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幸:慶幸。至:極點。哉:助詞,表示感歎語氣。歌:動詞,歌唱。以:連詞,同“而”,連接“歌”和“詠志”兩個動詞。詠:用詩歌來抒發。志:心願,胸懷。

整體鑑賞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説明這是樂府唱過的。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anghai/o924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