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滄海 >

曹操的《觀滄海》

曹操的《觀滄海》

引導語:曹操的詩歌造詣極高,所有作品悲涼雄渾,氣勢磅礴,代表作品就有《觀滄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曹操的《觀滄海》。

曹操的《觀滄海》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作為漢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影響深遠,也極富爭議,歷代都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他的詩句也成為流傳百代的名言。比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等。

東漢末年,漢家王朝衰微,羣雄爭霸,逐鹿中原。曹操憑藉其文韜武略,智勇全才,聯袁紹伐董卓、滅“黃巾”、打袁術、破陶謙、滅張邈、戰呂布、最後打敗袁紹,平定北方四洲(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建安十二年,東征遼西柳城(今遼寧朝陽一帶)。消滅了收留袁紹兒子的少數族烏桓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的詩歌造詣極高,所有作品悲涼雄渾,氣勢磅礴,字字千鈞,絕唱千古。在他的獎掖提攜下,周圍聚集了一批優秀文人,出現了著名的“建安文學”,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第三次高峯。(第一次是“詩經”,第二次是“楚辭”,第三次“漢樂府”中建安詩派為其高峯,代表人非曹操莫屬。)“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東征烏桓得勝班師時登臨碣石山所寫的詩,是他著名詩作《步出夏門行》第一首。曹操的詩多慨歎人生或寫人生哲理,而描寫大自然,用詩歌的形式表現眼前所見真實景物,抒發自己澎湃激情與豪情壯志的詩篇《觀滄海》卻是獨一無二的。詩歌天然渾成,靈感神來,純淨無暇,聲振寰宇。就觀海詩詞而言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怪後世多有“碣石”之爭。

那麼,曹操“東臨碣石”之碣石究竟在哪裏呢?這個問題被歷來的研究者所爭論。一説是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一説是在山東省無棣縣碣石山,還有學者認為是在樂亭縣東南沿海沒入海中,以及在昌黎沿海沉沒等,更有北戴河金山嘴、山海關孟姜女墳説等等。各派研究者均是飽學古今的專家,皆引經據典,有理有據,讓一般讀者莫衷一是。筆者不是專家學者,對文史沒有深入的研究,僅是一位詩歌愛好者,非常喜歡曹操的詩歌,又因生長在河北昌黎碣石山下,故對曹操的.《觀滄海》一詩有特殊的感情。對學界關於碣石究竟在何處的問題也十分關注。我縣文史專家、散文家董寶瑞先生多年致力於碣石山的研究,對這一命題多有論述,結論也十分明確。筆者僅在此基礎上結合對歷史資料的閲讀、對《觀滄海》一詩的理解,以及對碣石山及周邊地理地貌的瞭解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觀滄海》的歷史解讀

《觀滄海》一詩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德勝回師中途經(昌黎)碣石山登山觀海所寫。這並非臆測推斷,而是通過歷史記載與詩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結論。《三國志》卷一《魏書一》用了簡練的文字記錄了曹操東征烏桓的過程:“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酋,令曰:“吾起義兵誅動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説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

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裏,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各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

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説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

諸將或問:“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標籤: 曹操 觀滄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anghai/j9m3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