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學習心得(合集15篇)

弟子規學習心得(合集15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學習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學習心得(合集15篇)

弟子規學習心得1

星期二幹部培訓班安排了觀看《弟子規》講座,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非常詳細的解讀了《弟子規》,一本只有一千多字的小冊子卻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思想,也是一本少兒行為規範的典型讀本。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二十四個子簡潔明瞭的解釋了弟子規,它是儒家思想的延續,在編寫不足二百年的歷史下,卻創造了一個奇蹟。

入 則 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錢文忠教授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舉了幾個例子,非常深刻 ,當他問道有幾人能做到父母呼應勿緩時卻很少敢説我做到了,的確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經歷的而且是非常多的。但我仔細回想起我時卻萬分慚愧,這麼簡單的一個行動自己卻沒有真正的做到,更多父母呼時看到的是對自己的利益。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古人這樣來要求自己的行為規範,現在自己就光父母呼就難以辦到了。孟子和他的母親能夠達到心有靈犀你的境界,母親要自己的手孟子能感到心疼,我們真的沒有必有去知道是真是假,母子是有一條無形的紐帶的。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看到這條解釋時,只有了反省,每每犯錯父母指責是,自己那幾次又是在恭敬地聆聽的,又有那幾次沒有進行過反駁,錢文忠教授的講解,讓我感到了一種真正的羞愧,之前的沒有做到的太多,心想自己賺錢了來孝敬他們,而我卻真的不懂他們要的是什麼,每次的電話總有幾句問寒噓暖的嘮叨,是的,現在看來那是幸福,最起碼在你上大學,遠離家鄉的時候,還有人對你説這幾句話,這是一種幸福,我知道以後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而當有一天你再也聽不見他們的嘮叨的時候,後悔已於事無補。

不錯的,《弟子規》不僅僅是一本行為規範,它更是一本讓人反省的經典,做不到像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情,但能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讓父母不操心,讓父母安心,認真的聽每次電話那端父母的叮囑,記得每週給父母的電話,記得節假日對父母的祝福,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你健康,快樂,多陪他們。

弟子規學習心得2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通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聖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後讀過有關傳統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裏面的東西很好,但現在看來當時瞭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以來,我才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明白《弟子規》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聖賢的學問對我來説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聖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服務於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聖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並將這些聖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

弟子規學習心得3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閲,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閲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台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説,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弟子規學習心得4

“冬則温,夏則凊”這句話字面上解,是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冬天要給父母温暖牀被,讓父母晚間休息的時候比較暖和。夏天天氣炎熱,兒女應該給父母扇扇涼,讓父母生活在一個清涼的環境裏。這些行為雖然都是小事,但是處處都表現出,一個孝子的純孝之心。久久能養成了對父母愛護、關懷的習慣,我們的心地也就變得非常的善良。當這個純善的心養成以後,不論待人、處事、接物都自然而然地生起,温良恭儉讓的態度,做事都是為他人著想,而不是為自己求名求利,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尊敬,愛戴。

「冬則温,夏則凊」,這是有個典故,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黃香温席的故事。東漢年間,有一個孩子叫黃香。黃香九歲的時候,他母親就病故了,只有他父親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黃香日夜思念自己過世的母親,於是就把這種哀痛的心,轉成對父親的孝順。家裏無論大小事情,他都主動去做,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侍奉父親確是無微不至。盛暑,天氣酷熱,黃香吃完晚飯,就會到父親住的屋子裏,把席子扇涼,當父親要入睡的時候,黃香就在牀邊給父親扇扇子,左手扇完,用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親入睡。這時候黃香的雙手都已經又酸又累了。但是黃香年復一年,為他父親這麼做,鄉里的人都非常讚歎這位孝子。

長大以後,他的這個孝行傳遍了四鄉八里。當時的太守聽説有這樣一位孝子,也非常的讚歎,特別推薦黃香出來做官。古人稱之為‘舉孝廉’。為官者他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國家推薦棟樑之材。推薦人才的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當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一定會忠誠於國家。他能夠廉潔,他就不會貪污,他能夠奉公守法,他為官能就能做到剛正不阿。太守把黃香推舉出來,後來黃香官拜尚書,現在講的尚書令。為官一生的也是處處為民眾著想。那時候的皇上給黃香一個很好的讚歎,説「江夏黃香,舉世無雙」,黃香的典範流傳千古。相信皇上做出這個動作,對人民有沒有影響?他所帶動的是全國人民效法黃香,所以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帶動整個國家風氣。像我們當家長的、當老師的,你所強調的、你所愛好的是什麼,也會同時影響你的小孩跟你的學生。所以,當父母的重視德行,小孩就重視德行;當老師的重視德行,小孩也會起而效法。《弟子規》“冬則温夏則凊,黃香孝行是最好的寫照。從東漢起,孝子黃香温席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所以,確確實實有孝心的人,他也同樣可以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確實不錯,因為孝子這分心一定可以推而廣之,去愛一切人的父母、一切人的子女。

弟子規學習心得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學習理智、學習智慧。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智,沒有智慧,就會做錯事。要經營一個人的幸福人生,就要從小從心培福,我學習《弟子規》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六年,這六年由於自己的煩惱、習氣重學的很不好,還經常有對學生生氣的時候,有抱怨的時候,我要感謝校長,感謝校領導安排我這次發言。因為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又檢討了自己,懺悔了自己的過錯,心靈得到昇華。在XX年的暑假,我聽完蔡李旭老師《經營幸福人生》之後,我就發願當孩子的好榜樣。在家庭、社會、工作、生活時行孝盡忠,並且要竭盡全力。

教學生學習《弟子規》我就抱着不要讓孩子將來成為社會負擔。孔子説:教也者,長善而求其失。教人之善不用太高,教好禮貌就行,學生行禮,恭敬心就有了。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領導注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學生面貌發生了變化,學生有了恭敬心,我們走進校園爽心,課堂也舒心。我們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不衰,是因為我們的祖先都會教自己的孩子,上行下效,龍教龍,鳳教鳳,我們當老師的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動學生。

我們心地就能夠關懷一切眾生,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每一個老師就真正做到了毛主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要落實弟子規,我們給予孩子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向上的、健康的。全心全意用忠誠去愛護孩子。學生考試100分,德行沒有跟上,有什麼用呀!現在學生亂丟亂扔,臉上沒有任何慚愧的表情;但是,孩子們出門看到父母在撿垃圾,在校園看到老師彎彎腰會很感動,所以現在我們學校亂丟亂扔的同學少了,我們老師要謹慎把握每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堅持去學做好人,才能“正己化人”,正了自己,感動了他人。先改變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緒,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你就會兄友弟恭,子賢孫孝。我們要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呀!謝謝大家!

弟子規學習心得6

為人子女,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孝順的人,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不孝順的女兒。《弟子規》開篇入則孝頭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汗顏啊,哪一條也沒做到。以前在家時,早上媽媽叫我起牀,經常裝作聽不見,直至第三遍聽出媽媽要生氣罵人了,才極不情願的答應着起牀;媽媽讓我刷碗,做家務也及其不願意,經常推三阻四的;認為父母沒自己的見解高等,直至學了《弟子規》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多麼的不孝順。弟子規裏告誡我們對於親人傷感情的話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時覺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爭,現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為此傷了親情值得嗎,贏了理又怎麼樣呢?傷了我們最愛的人和最愛我們人的心,我們真的贏了嗎?家庭的和睦融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會幸福嗎?我們的最愛的家人會幸福嗎?

《孝經》裏把孝順父母分了三個等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而養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級基本的層次,所以每個月不管給多少給父母,並不代表你真正孝順父母,每月給父母錢,確經常指責頂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為人父母:

已經是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建議先不要拿《弟子規》當做標準,看孩子哪哪都不對而指責孩子,學習《弟子規》不是讓我們拿着《弟子規》的標準去批評指責別人,而是要學習力行《弟子規》讓我們身邊的人認同我們,使我們的家庭和睦,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以身作則。“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想想我們時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的,還記得中央台早年的那則公益廣告嗎?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孩子看見了,也學者打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

還有不要太溺愛孩子,從小就寵着慣着什麼家務也不讓做,有一天你覺得孩子長大了,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幫你做家務時你覺得孩子會做嗎?那是誰養成孩子的習慣的呢?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所警覺,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利於孩子一生。

弟子規學習心得7

我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為此很鬱悶。

因為長期身體不好,手術就做過四次。

住院期間,父母家人既要照顧我,還要給予我經濟上的幫助,讓我非常愧疚。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身體不好源於自己的身心不和諧。

一次學習中,有學長問我是否有按時起牀、睡覺的習慣時,我突然醒悟:身體不健康是因為自己的壞習慣——賴牀、不注意飲食造成的。

回想結婚前,一直是媽媽喊我好幾次我才起牀,而且經常不吃早飯就去上班,為此媽媽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結婚後,因為公婆是非常勤勞、節儉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適應。

面上不敢反對,但心裏牴觸不接受。

有時,因為自己起晚了婆婆臉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氣,認為婆婆不如媽媽對我好——其實婆婆對我並沒那麼嚴厲,各方面對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裏對她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天晚上,我靜下心來回想從前婆婆待我種種的好,猛然醒悟到是自己錯了,我真誠地在心裏向婆婆道歉:“媽,我錯了!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於我沒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和我一樣地賴牀,不知愛惜身體。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雖然對我來説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覺身心輕鬆了許多。

感謝學長的提醒,感謝祖宗的護佑,使我有機會在儒蓮這個平台明白許多道理,學習到改變自己的方法。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學會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讓自己變得身心和諧,變成讓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弟子規學習心得8

孔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影響是最大最久遠的,孔子不僅用他的言行教育着他的弟子們,同時也給我們後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教誨。

為了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幼兒園組織全園職工學習《弟子規》,在初讀《弟子規》時,覺得應該是孩子要好好學習的書。但通過初讀《弟子規》書中的入則孝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照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雖然自己已經很孝敬爹孃,細讀《弟子規》後,總覺的我們以後還應該做到即時父母沒有呼喚自己時,也要常常回家,多做家務事,去聆聽父母的教誨,與父母説話時和言悦色,聲調柔和不要嫌父母嘮叨,因為自己也有老的一天,還要做到為父母着想,關心父母的健康,定期帶父母體檢,對父母的喜好要做到了如指掌,及時過問父母的生活和開心的事情,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能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多做讓父母高興和順心的事,及時為父母做事。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呵護,從初生到成人,付出的辛苦真是一言難盡……當我們自己為人父母之後,才開始去體諒父母,知道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不圖任何回報的,做為父母的子女我們為父母做任何的事,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做子女的本分。所以説:“對待父母我們不能有任何的藉口,忙!忙!忙!”要學會及時的關心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疾苦和需要,讓父母感受到兒女的關心和温暖。在與同事相處時,要做到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在與長輩相處時要有禮貌,講禮節,做到關心幼小,尊重長輩,尤其是遇事不能急躁,耐心對待任何事情,做人做事要誠實守信,誠信待人,在工作,學習中要努力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還要多利用業餘時間多讀有益於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書籍,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自身素質、充實知識,將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行動中。

我們要用孝心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百事孝為先”成為每個人的行動,教育子女延續古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把《弟子規》發揚光大,讓中華兒女在孝敬父母的同時,學會感恩,學會報答,學會孝敬社會,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學習心得9

《弟子規》第三篇‘謹’。這一章總共二十四節,所説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生活小事。聖賢教導童蒙,教導初學都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規範,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來修煉自己的誠敬之心。誠敬是我們學聖賢,最關鍵的一種心態。

《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就是天道。人的行為能夠時時用真誠,這就符合天道了。人道是‘誠之者’,我們心地至誠的時候,已經跟天道相應了。何謂聖賢?‘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這樣的人稱為聖人。他的行為是自然而然,沒有一點造作。所行的都是中道,沒有個人的執著、分別、妄念,這種人就是聖人。但是沒有天生的聖人,聖人是靠教、靠學出來的。如何學?就是要‘誠之者’。‘誠之者’,就是要‘擇善而固執’,一心為善。言語、動作、起心動念都與本性本善相應。做到了圓滿就稱為聖人。而人的誠敬心,是要在生活點滴中來養成的。 當我們每時每刻都不放鬆自己,而養成誠敬心的時候,誠敬就變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古人講‘誠於中,形於外。’從生活的行為表現出我們的心地。如果放縱自己,行為上一定有虧缺。有智慧的人,是誠敬到了極處的人。他觀察任何事情真的是入木三分。從很小的動作神態上,就可以看出個人的心地,就可以預知一個人吉凶禍福。因為人的一生吉凶禍福,都是他的心地決定的。他的心善,他的境界,他所遇到的.任何的人、事、物都是善的。如果他的心地不善,那麼他的一生,必定有很多坎坷。

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如此。有智慧的人,他百姓心態,從國家的媒體裏播放的內容,從一個領導人的言行,就可以預知這個國家的興衰。《中庸》説,‘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zhen)詳;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shi)龜,動乎四體;禍福降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至誠如神’,也就是説他觀察問題敏鋭。心地清明有智慧的人,看到了他馬上就明瞭情況,他能從一些小事,小的現象裏面看到整體,甚至能夠預知未來。因為未來的禍福,興亡都有前兆。這個前兆,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小現象,而粗心大意的人就忽略了。吉凶禍福表現在人的動作形態上。‘見諸蓍龜’。蓍龜,是用來預睹未來的東西。‘蓍’是一種草,‘龜’是龜殼。古人用來占卜用的。何以能占卜?因為必定有一個前兆,這個前兆就是一種像。這種像能夠預卜未來。

能有預知未來的本事這個人很神,而學了傳統文化就能夠培養出有智慧的人。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神情動作,吉凶禍福‘動乎四體’。看一個人四肢的動作,就知道是吉凶還是禍福了。總之,動作輕薄無禮的人就無福。動作恭敬,待人謹慎厚道的人就有福。因此‘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善先知之,不善也必先知之,都是因為讀了聖賢書,學會了怎樣去看待事物、看人。當然學習最關鍵的不是去看人,而是要反觀自己。希望自己這一生有福,就要在‘謹’上下功夫。過去沒人教我們,現在學習是“亡羊補牢”也不算晚。 “1(38)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朝起早,夜眠遲’是講我們的起居作息要有規律。要勤奮。早上要早起,晚上不要睡得過早。因為如果睡眠佔據的時間太多了,我們寶貴的光陰就給睡掉了。人一生光陰本來就不多,如果一天睡八個小時,一天就去掉了三分之一了。再忙於日常生活的瑣事、生病了要調養、休閒娛樂,這樣又去了三分之一。剩下來就只有三分之一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和工作。瞭解了這個情況,我們就要格外珍惜時間,努力進德修業,抓緊每一寸的命光。

古今中外,大凡是有成就的人,決不會浪費光陰。很多人專心於工作,精力集中就沒有什麼妄念,這種人反而睡眠會少。因為,他的心比較清淨,心定消耗的能量就比較少。

有統計表明,一般人的時間,百分之五十是花費在煩惱未來。總是想着將來該怎麼做,很多憂慮,很多規劃。百分之四十人的時間,是用在後悔和回憶過去。總之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不是妄想未來,就是追憶過去。過去的事情過去了,追憶也沒用。未來的事情還沒到,想也是妄想。人真正有用的時間,只有百分之十,真正幫助我們的只有當下。緬懷過去、期望着未來,都是浪費時間。如果能夠把這些妄想、憂慮減少,就可以省出很多時間來了。

我們自己的學業、事業,也都要抓緊時間去提升。古人講得好,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不要等到年紀老了,才悔恨自己浪費了時光。

這裏的‘朝起早,夜眠遲’,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才是比較正當的?現在很多人都‘夜眠遲’做得不錯。你問他晚上幾點鐘睡覺,可能十二點,可能是一、兩點甚至三、四點都沒睡。‘夜眠遲’他做到了。但是‘朝起早’他做不到。要知道古人講,‘朝起早,夜眠遲’意思不是讓我們凌晨兩、三點鐘還不睡覺。

古人的作息是隨着日頭,所謂‘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晚上七、八點鐘天就黑了,就入夜了。‘夜眠遲’晚上九、十點鐘這就很遲了,那個時候就該休息了。早上幾點鐘起來比較合適?最好是五點前,不要超過六點。這樣就比較符合‘朝起早,夜眠遲’。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依照中醫的理論來看,一天可以分為四季,早上三點到上午九點是春季;九點到下午三點是夏季;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是秋季;晚上九點到第二天早上三點是冬季。人在春夏秋冬一天裏的四季,應該遵循什麼時間起居?春發萬物生長,人開始甦醒應該起牀了。夏天是做事的時間。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冬天一定要躺下睡覺。這是最符合生理衞生的。

弟子規學習心得10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所稱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有序地講解了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生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等禮儀規範,旨在讓孩子知仁義、懂禮儀、樹品格。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句式整齊和睦,韻律優美,朗朗上口,是一本指導孩子言行規範的優秀童蒙學讀物。

在《弟子規》裏,有二節是我最喜歡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於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己;恩欲報、抱怨短;報恩長。”這兩節主要內容是: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相互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會有缺陷。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想讓別人做成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意不願意做。如果自己都不願意去做,你就趕快也不要別人做。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着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的也就算了,不要放在心上,要寬大為懷,儘快忘掉它。

讀了這兩節,我的心得是:你如果總是去揭露別人的惡行,那麼別人就會討厭你,也會把你的缺點到處去説,或者是他本身對這件事很反感,你還到處去説,這會使他的惡行更重,搞不好還會遷怒與你。你如果知道你的朋友做錯了事,你非但不阻止他,也不去勸他,反而陪他一起去做那件事情或者替他隱瞞的話,你認為你是在幫他,但其實是在害他。因為這個小錯誤他沒意識到,將來就會變成不可彌補的大錯誤,到那時,就算是想改也改不了了。你如果去拿別人的東西儘量拿少一點,要不然她會覺得你佔他便宜,別人拿多了你的東西,你不要因為這點小事而斤斤計較,這樣會顯得你小氣;如果你不斤斤計較,就會顯出你很大方。你看,誰不喜歡大方的人呢?

別人幫助了你,你要常記在心,並及時報答,如果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不要放在心上,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想着怎麼去報復他。我們要想品德好的人去學習,不要和壞的人做朋友。

讀了這兩節弟子規,我們又增加了生活的知識。我覺得跟生活上真是息息相關,也説得好有道理。果然古人説的是對的。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日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從現在開始,我要向着上面的學習,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他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長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弟子規學習心得1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牀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裏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説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裏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裏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着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着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説“《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説: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説: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説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説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説,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説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着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裏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弟子規學習心得12

春節之前,我回孃家遇到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老叔。我們一見面他就問我三個問題:“1,想讓你的孩子考上大學嗎?2,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嗎?3,想讓自己的工作一帆風順嗎?”當時我在想,這不都是廢話嗎,誰能不想啊!但是嘴上敷衍的回答:“想。”然後他説:“那太容易了。”此時心裏除了懷疑還是懷疑。接着他遞我一本書《弟子規》,並告訴我儘快背會再落實行動,然後讓孩子也照着做,就OK了。

好在年前閒着沒事,我硬着頭皮開始看這本書,一邊看原文一邊看解釋。第一章是“入則孝”,我越看越慚愧,連最起碼的孝順都沒做好,竟然還自以為是這麼多年。原以為對老人,只要給她們錢,她們就高興了,其實不然,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體貼。如書中所説“冬則温,夏則淨,晨則省,昏則定……”當我背會“入則孝”後,讓女兒拿着書檢查我背的是否正確,在我背完的時候,女兒用詫異的眼神看着我並且給我加個問題:“號泣隨,撻無怨。”是什麼意思?我仍然對答如流,這時她小聲説:“真厲害”。接着我開始背第二章,照例讓她考我,我仍然很順利,這次女兒不服氣的拿起《弟子規》説:“我明天就能攆上你”。果然當我背到第四章時,她已經把一本書(共七章)都背完了,身教大大勝於言教啊!

一邊學習《弟子規》一邊落實行動,快到春節了,親自幫三位老人買衣服,辦年貨。無論是回孃家還是婆家,徹底改掉了往日的“懶”的毛病。三位老人看着我的變化,臉上露出比以往更幸福的笑容,老公也對我越來越滿意,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變化女兒都看在眼裏,當她和我大聲説話時,她會用“怡吾色,柔吾聲”來約束自己,當她感到學習太累,想懈怠時,她會用“親所好,力為具”來鞭策自己,第一次月考儘管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女兒已經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是我最想看到的,無論她做什麼,只要盡力就好。

現在我不得不承認《弟子規》的力量很神奇,但這種神奇的力量只對接受它的人生效。我學習這本書接近四個月,受益匪淺,願看到這篇日誌的朋友能有所觸動。相信《弟子規》能幫您圓幸福美滿人生之夢!

弟子規學習心得13

弟子規這本書教導我們怎樣待人接物,藴含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然後再去學習知識,正確做人。

孝順父母, 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言行,努力去奮鬥為父母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要學禮,懂禮等。學校裏遇到學長學姐要打聲招呼,主動問好,發自內心的去尊敬他們。

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然後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要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弄虛作假。在學好良好品德的前提下,再去學習知識,學習謙虛、忍讓的態度,並且行為上也要處處為他人着想。

弟子規給了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要找準人生目標,併為了目標,腳踏實地的去奮鬥,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

弟子規學習心得14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開始共同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個教育的課本,這個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聖賢之道來作為我們指導的方針,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人人通過學習聖賢的教誨、落實聖賢的教誨而能夠獲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於成聖成賢。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許多人會認為《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了吧?那麼實際上這種觀念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弟子規”這三個字,“規”就是規矩,“弟子”是什麼呢?“弟子”是學生的意思。誰的學生呢?聖賢人的學生。所以《弟子規》我們曉得它是根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面的一句話來作為整篇的綱目,《論語》裏的這句話是這樣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句話是出自於《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裏面第六條。所以整個《弟子規》就以孔子的這句話作為綱目來進行開解。所以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弟子規》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學生的、必須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學生,你看顏回、子貢、子路、冉求都是大賢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們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這個教誨不僅是説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學,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學的。我們想要做聖賢人的好弟子,就必須要在這個《弟子規》上面紮根。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説,《弟子規》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要學習的,都應該學習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孔老夫子的教誨,而孔老夫子自己説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敍述的是古聖先賢之道,都是過去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教誨,孔老夫子自己沒有發明創造,是轉述前賢的教誨,所以這種規矩、這種生活的規範教育就是讓我們能夠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聖賢的根基。

那我們來細細地分析為什麼説《弟子規》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應該學習的呢?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孩子要學。《易經》上有一句話説:“蒙以養正聖功也。”“蒙”是講童蒙。童蒙養正就是小孩的時候就要給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讓他奠定德行的根基,這種是聖人功業。為什麼呢?因為祖國的未來就在孩子的手裏,如果孩子沒有德行,縱然他有科學知識,那麼將來必定也會形成讓社會混亂的一種力量,他越有科學知識而沒有品行是越危險。所以在學校裏流傳着一句話,説孩子如果是有才無德那是危險品、那是毒品。那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現在的社會普遍都強調功利、強調競爭,都以這個利作為行為的準則,如果是這個事情有利的,那麼大家趨之若鶩、大家就去做了;如果沒利大家都不願意幹。那麼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們就會忘記了道義。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有一次犯了一個錯誤,那是什麼呢?我小時候很喜歡集郵、很愛郵票。鄰居家的小孩剛好他也很愛集郵,所以我們兩個小孩就成為了朋友。結果當我看到鄰居家小孩的郵票都很珍貴、

都很漂亮,心裏面就起了貪念,就想着方法怎麼樣把對方的郵票騙到手。我的年齡比鄰居的孩子大一些也有一些口才,所以鄰居的孩子都很聽我的話,我就拿着自己普通的郵票跟這個鄰居家的小孩就開始跟他招搖撞騙了,説我這個郵票多麼多麼珍貴,你那個郵票其實也並沒有那樣珍貴、也是很普通的,你如果願意換,我可以跟你換,結果就這樣子,把鄰居家的孩子的郵票都騙到我這個集郵本上了,我的普通郵票都給了他。結果大概過了一、兩個禮拜,有一天,鄰居家的父母就找到我們家來了,因為這個鄰居家的小孩可能有一次把這個郵票攤給他父母看,結果他父母看了以後大吃一驚,為什麼珍貴的郵票都不見了,換成是普通郵票?所以一問之下,就把我這個騙局給問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記得當時我的母親看到我這樣的一種行徑,心裏面非常沉重,她二話不説,就把我所有的騙來的郵票還給了鄰居,而且那些普通郵票也都不要了。然後當鄰居父母走了以後,母親就很嚴肅的用一種很平淡但是又含着嚴厲的口吻對我説:“茂森,如果你要再發生這樣的情形,那麼我就要把你的這些郵票通通燒掉了,因為我不想你因為郵票而道德品質墮落。”雖然母親只是簡簡單單一兩句話,可是自己就覺得非常的羞愧,真正是《弟子規》所講的“德有傷,貽親羞。”我還算是有一個優點,聽父母的話。“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於是就向父母保證,今後在也不要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做人要做得正直。

這是我小學時候發生的情況。自從那一次父母給我的教訓以後,我再也不敢用這種欺騙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弟子規》上講“過能改,歸於無。”所以父母有這樣的一種教育的意識可以幫助孩子不要走歪路,如果説一個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縱容、包庇自己的孩子的話,那麼你想想,我哪裏可以説坐在這裏跟大家大談《弟子規》呢?一定是一個道德墮落的一個人了。這種情況都是在孩子萌發出微小的不正念頭的時候,就應該幫助孩子去杜絕掉。如果縱容、包庇、沒有好好的正確的引導孩子,將來可能會釀成人生的悲劇。為什麼呢?因為在孩子心目中,假如他只有利而沒有義,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他為了獲得一個手機,家裏窮,沒有錢買手機,為了獲得手機,竟然把他的父親和母親雙雙都毒死了。為什麼要毒死父母呢?因為毒死父母之後才有一筆人壽保險金,他想用這個人壽保險金去買手機。這些都是令人髮指的而又真實的案子。起點、追究根源,都在於從小失掉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一個家庭沒有教育家庭會墮落;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倫理道德教育,這個社會必定是混亂。所以我們希望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用我們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根源在於人心,人心都能夠向善、都能夠遵循倫理道德,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嗎?而要轉化人心就要靠教育。

所以中國古代的經典,像《禮記》《學記》這篇文章就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對國家來説重要啊,對世界來講也是重要的,特別是在利與義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腳跟稍微不穩就容易墮落。那我們看到美國摩根斯坦利(音譯)、著名的投資銀行,一位華裔女副總裁,這位女副總裁的工資是相當豐厚的,可是這在前些日子被發現原來她暗中用公司的內幕消息來進行交易,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家人聯手進行內幕交易,這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這個女副總裁是高級知識分子,也是一個頗具資歷的高級公司的領導,沒有理由幹出這種違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對她判處了十八個月的監禁,給她罰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開除了。所以你看,一夜之間,就搞到身敗名裂,就搞到傾家蕩產。

歸根到底,還是沒有深厚的倫理道德根基,這是古人講的沒有讀聖賢書之過啊。所以在利益和道義之間,這種黑白分判的時候,她不能夠站穩腳跟,為了這些貪取一時的財利犧牲自己的品德,犧牲品德的結果便是身敗名裂。所以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財富,一個君子絕對不會用貪取的手法來賺取錢財,他知道、他會安分守命,這是有德君子之所為。而《大學》上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財富就像一棵樹的枝條、花葉,看起來是很不錯、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紮在土地裏,扎得深這個樹木的枝條、花葉才得以長久,那個根是什麼呢?是德。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財。無德的人如果有財,反而很快就變得家破人亡、傾家蕩產。所以孩子從小就要給他培植這種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麼呢?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順父母這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聖賢教育都從教孝開始教起。而《弟子規》可以説從頭到尾就是教一個孝字,這個孝是根基。而一個人懂得了孝了,他的德就開展了,他的人生態度就能轉變了,而幸福就隨之而來了。

那麼在教《弟子規》這方面的工作,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做得非常好。他們兩年來就用《弟子規》來教化湯池鎮的四萬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風大大的改善,人們有禮了,孩子懂得孝順父母了,夫婦和順了,犯罪率大大減少了,離婚率也大大的減少了,這是兩年我們就看到《弟子規》教學這種效果。而他們講《弟子規》最重要的是從孝道下手:

有一位湯池鎮第二中學的初一女學生,這位女同學她的性格是很內向、很孤僻,脾氣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親常常都會吵架,跟同學也沒有辦法和睦,現在這樣的孩子多不多?也真不少啊。常常就找她母親的毛病,每次跟她的母親吵了一架,她心裏也很痛苦,自己暗地裏在那兒又哭,所以沒有一個道德理念在心裏,她自己也苦、家人也苦、同學也苦。後來有一天,這位女學生聽説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弟子規》的課,在教室裏聽了一堂《弟子規》的課以後,這堂課正好是教孝道,聽了之後她就明白了,她自己認識到自己錯誤,知道什麼呢?媽媽原來是愛我的,我對媽媽這種無理的態度是不對的,自己為什麼會這麼苦惱呢?因為《弟子規》上沒做到,所以自己會這麼苦惱。《弟子規》上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己沒做到反而會埋怨父母,這個是自己不對啊。哪怕是父母真正有過失,你看《弟子規》上教“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失、犯了錯誤,我們要勸諫父母,那個態度“怡吾色,柔吾聲。”都要用温和的臉色、用那種柔軟的聲音來勸導。這父母有過都要這樣子,那何況是父母平時沒過、我自己在耍小脾氣,那還大哭大鬧,這叫做無理取鬧嘛。

所以她、這個女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懺悔。怎麼懺悔呢?“過能改,歸於無。”她首先想到要回家為她父母做一餐飯,平時都是母親做飯,自己都沒有看到母親的辛勞,所以她就下了決心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向父母懺悔。當她回到家裏,她買了一些青菜,做好了一頓飯。等她的父母下班回來,她母親回來,女孩子就在門口守候,母親剛進到房間,她就在門口向母親深深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然後跟母親説,“媽媽,您辛苦了。”這個媽媽聽到自己的女兒這樣一句話,又見到女兒向自己鞠了一個躬,這個心裏七上八下的,為什麼呢?原來從來沒有看到過女兒是這樣子的。女兒今天是怎麼回事?又看到這個女兒拉着媽媽的手跟媽媽説,“媽媽呀,請你閉上眼睛,我拉着你走,我讓你看一樣東西。”這個母親露出了一絲微笑,這個女兒要跟我玩什麼遊戲呢?就很欣然的閉上了眼睛。

這個女兒就拉着她媽媽走到了飯廳,然後這個時候請母親睜開眼睛,當這位母親一睜開眼睛,看到滿桌子的飯菜已經準備好了,淚水就已經快要掉下來了。當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很習慣的先拿起筷子來夾菜,可是剛準備夾的時候突然想到,哎喲,昨天我聽的《弟子規》上面講了,“長者先,幼者後。”這個筷子馬上夾起的菜馬上放到了媽媽的碗裏讓媽媽先吃。所以這一頓飯下來,母親都是含着淚。等吃完飯,這個女同學把碗筷都收拾乾淨,然後端着温泉水,因為湯池它有温泉,當地的居民都很喜歡打温泉水來泡腳,這個女同學就端着一盆温泉水為她母親洗了腳。這個時候她母親就不斷地流眼淚、非常的感動,這個孩子這個時候心裏面也非常的感動,抱着她母親都痛哭起來,向媽媽懺悔説,“媽媽呀,我是一個壞孩子,我不明白怎樣來愛你,以前我都是太任性了,以後我再也不會讓你生氣了。”這些都是這個孩子寫給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老師們的感謝函裏面講到的。這個孩子從那以後,真的懂得孝順父母了,發現原來媽媽真的太愛我了,當她走到學校的時候,她也對同學們都謙恭有禮,主動地向同學們打招呼,同學們都發現這個孩子怎麼變了?變得這麼彬彬有禮、變得這麼謙順了,於是同學們都跟這個孩子和睦起來,沒有像以前關係那麼緊張。

所以當這位同學在寫給中心的老師們的這個信中最後説道,她用一句真情的話説“《弟子規》我愛你。”她真正的發現《弟子規》原來可以幫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而這個人生的幸福快樂總在我們一念的迷惑或者覺悟之間。當我們迷惑的時候就會看到別人都是錯的,我都是對的,樣樣都要挑別人的毛病,就跟別人對立了,連自己的父母都好象變成一個對立的不能夠互相交流的人了,這個隔閡、代溝就隨之產生;而當我們一念覺悟的時候,用聖賢的教誨改變自己的心態,看到別人其實都是好人,原來自己有毛病啊,錯的是自己啊,反求諸己以後,這個懺悔的心、原諒別人、寬恕別人的心、對別人的愛心隨之就生起來了,這個時候發現媽媽是愛我的,原來爸爸是愛我的,原來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吶。你看看,媽媽還是原來的媽媽,同學還是原來的同學,自己的觀念一改、一念之間就從苦惱的世界進入了幸福快樂的世界裏了,這就是教育的功。

試想想,這個女孩子如果她沒有聽到《弟子規》教育,那麼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任性來成長,等她長大以後,自己的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她走入社會,在工作裏面她跟領導的關係、跟同事的關係一定不可能處得好;當她以後結婚、跟她的先生結合在一起,又怎麼可能有幸福快樂呢?常常都是看別人毛病,自己任性嘛;以後如果又生了孩子,這個孩子能教得好嗎?所以要知道一個孩子他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了身邊多少的人,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學《弟子規》。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大人也要學《弟子規》?《弟子規》很多人認為這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當然這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是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必須要接受道德教育,那麼現在成年了的人要不要接受這個《弟子規》教育呢?更是要接受《弟子規》教育。當我們有優良的品德的時候,自然就能夠招感有幸福的人生,有成功的事業,他能夠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走到哪裏都能受人尊敬,這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嗎?所以不管您現在做什麼行業都要學習《弟子規》。你看孔子教學,他講四門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正事;第四是文學。四門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規》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這是不管你做什麼行業,行業是後面講的第三條正事,第二條言語是教我們如何説話、如何跟人交往,這《弟子規》也談到這個問題,所以德行和言語成就了以後,這個正事才能夠

真正成功啊。正事是我們所從事的行業,那是行行都出狀元。為什麼?他有根。他的事業有根,將來才能夠發達。文學是講文藝生活、精神生活這方面,他的情趣愛好,因為有了德行,這個根基能夠很高尚。

我們看到北京有一個匯通匯利企業,這個企業的老總在自己的企業一百多員工裏面推行《弟子規》教育,結果發現,過去非常難管的企業現在非常好管了,員工們都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所以做老闆的不用去那裏細緻的去管這個員工,因為員工自己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體制。我看到這個企業的一些員工學習《弟子規》的心得:

其中有一個、一位女士,年輕的女士,她在分享她學習體會中説到,沒有學習《弟子規》以前很喜歡下了班就去KTV的那些歌廳裏面唱歌,一唱唱到很晚,父母很擔心自己的女兒,那這個女兒不但沒有體會父母的那種關懷,反而賭氣説不要你管。這是在沒有學《弟子規》之前這麼一個狀況,後來在公司裏面學了《弟子規》,結果發現了,哎呀,原來自己很多毛病,《弟子規》所講的很多條自己都犯了。自己反省、檢點改正過失,那以後,她就戒了晚上去KTV歌廳的壞習慣。通過學習以後,她發現其實在KTV場所裏面喝酒、唱歌、發泄只是痛苦暫時的結束,就像人吸毒一樣,暫時麻醉了自己,清醒以後煩惱會更多。她反省説,比如有一天晚上去完KTV歌廳回來以後睡得就很晚了,第二天起來以後就看這個表,發現離要上班的時間很近了,就趕緊衝出門外,結果衝上了巴士以後走到半路,突然想起,哎呀,自己的考勤卡忘帶了,上班沒有考勤卡就等於曠工一樣,就只好又回到家裏面去取那個考勤卡,等她再回頭上車的時候路上又堵車,北京市堵車很嚴重,結果時間託得很晚,上班遲到了。結果整一個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你想想,就為了晚上去那裏狂歡,暫時的去麻醉自己,結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這一點之後知道《弟子規》上講“鬥鬧場,絕勿進”,這些熱鬧的場所真正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後來她明白了要孝順父母,她就回到家裏決心要給她父母做一頓飯,以前都是母親佔據着廚房,她今天就發了心,想要給她父母做一頓好吃的。自己平時做飯可能做的少,所以做起菜並不是很熟練,母親在旁邊就很關懷的看着她,就想要幫忙她做些事情、協助她,她自己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跟媽説,“媽媽呀,今天從頭到尾就我做,你這個地盤今天讓給我。”這個時候看媽媽微笑的神情,這個女兒的心裏也覺得很踏實、很欣慰。好不容易把這個三菜一湯端到飯桌上,父母跟她一起來享用,當父親夾了一口菜送到嘴裏以後,女兒就問父親,説爸爸呀,今天我做的飯菜做的怎麼樣啊?好吃好吃,女兒做的菜比她媽做的還好吃!這個父親已經樂得合不攏嘴了。這個女兒自己也反省説,其實我做的飯菜哪比得上媽呢?但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飯菜,父母一定是覺得最好吃的。媽媽在旁邊也笑着説這回女兒來了,我就該下崗了。

所以當這個女兒體會到家裏的這種父子有親,親情的温暖,突然之間她覺得原來真正的快樂不是從KTV歌廳那裏得到的,那種孝順的温情,真正讓我們得到幸福快樂。所以她在寫給公司老總的信中講到,説其實孝順並不難,幸福並不遙遠。她在體會中特別表露出自己對公司老總讓大家學習《弟子規》的那種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發的,讓我們看了都很感動。所以看到一個公司能夠用《弟子規》來教導自己的員工,員工在這個公司裏面也得到那種親情的温暖。

弟子規學習心得15

“孝”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倍受重視,是一個人為人之根本,也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學習的。

父母一生為子女操勞,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對父母尊重理解,更要從自身小事做起,為父母分憂解愁,盡孝道,做好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規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認為弟子規中講的孝已經不在適合於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但其中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始終不變的,需要我們認真學習,並結合當今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進行落實。“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從弟子規所述內容上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被忽略,關於“孝”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認為,對於行孝,一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評。而且要注意細節,從周圍的小事做起。對於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盡孝道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向周圍做的好的人學習,結合自已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很多現代青年和父母關係緊張,抱怨有代溝,儘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不管父母做什麼説什麼,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子女好,畢競想害子女的父母還是世間罕有的,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你的盡孝的態度。

我們應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親,能養親。為自己立人生,為別人做榜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ye83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