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弟子規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弟子規讀書筆記1

我學《弟子規》《弟子規》中有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意思是,爸爸媽媽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及時回答。可是,每當爸爸媽媽回到家叫我“優優,優優”時,我往往只顧自己做作業、玩玩具,並沒有立即回答。爸爸媽媽説,他們很無奈。

學了《弟子規》後,我努力做到及時回答。有時,還幫他們拿拖鞋呢!有一次媽媽喊我,我還衝上去擁抱、親吻了媽媽呢!(還有一點小小的原因,媽媽手裏還拿着我最愛吃的草莓。)

現在,爸爸媽媽漸漸忘記了“無奈”是什麼感覺了。

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

弟子規讀書筆記2

《弟子規》中“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中知道了:父母親教育我們時,我們要畢恭畢敬地聽,父母親責備我們是,我們不能跟父母頂嘴。

再聯繫生活中,媽媽説這一點我做的很不好,在一次考試中,我成績很好,奶奶獎勵給了我50元錢,説讓我買書用,可是,我口饞,用10元買了一個饃和一包糖,回家後,爸爸檢查我的零花錢,發現我花了10元錢後,就説:“剛開始是1元、2元,後來5元、現在10元,你是越來越敢自己拿錢花了,以後是不是50、100你都敢拿,在你拿錢的時候,要先給你媽媽説一聲,你知道嗎?”

我一直不説話,以後我一定會勤儉節約,要先給媽媽説,然後再花錢。

弟子規讀書筆記3

《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提高,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

以前我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弟子規裏説:“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以後一定會孝敬父母。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作為學生的我,知道了一個很好的道理:要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孝敬長輩。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筆記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當我翻開《弟子規》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件刻骨銘心的事情。

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就是“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那是我剛讀的時候不是很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是在這個事情發生以後,我就徹底明白了,並且永遠也不會忘記:

記得那時三年級的時候,那正是個週末,老師佈置的作業很多,所以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約好了星期六去她家一起寫作業,可沒想到我正準備出門時,天上卻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在心裏抱怨着:這雨來得真及時啊,早不下,晚不下,偏偏等到這個時候下了。我心想:現在下雨了,我不去她家應該沒事吧,思考了一下,我決定不去了,可也忘了給她説一聲。可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是錯的。

星期一我去了學校,我的朋友一直沒有跟我説一句話。雖然我很想跟她道歉,卻沒有這個膽量。就這樣我們一直堅持了一個星期。在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一,我們進行了一次小考試,而正好是這一天,我忘記帶鉛筆盒了,正在我焦急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她微笑的把一支鋼筆遞給我,我接過她的鋼筆,對她説了一聲:“對不起,那天我是因為雨太大,所以在沒去的,你能原諒我嗎,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犯了。”她依然笑着對我説:“咳,你説那件事啊,我早就不在意了,今天你既然這麼説,那我就原諒你吧,我們還是好朋友。”我點了點頭,我用的這支筆寫的卷子,獲得了一個很好的成績。

弟子規對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我以後會遵守時間,不會再遲到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5

今天晚上媽媽叫我練琴,我沒回答。

媽媽對我説“你的弟子規怎麼背的呀,不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這個不能只會背,最主要的是理解它的含義,並且照着去做。”我明白老師為什麼讓我們背誦了。以後我一定要照着上面説的去做。

弟子規讀書筆記6

這學期孫老師佈置我們每天讀《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比如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告訴我父母教育我的時候應該聽父母的話。想到平時我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和媽媽頂嘴,惹媽媽生氣,真是不應該。

比如説“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句話告訴我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有時媽媽的零錢放在桌子上,沒經過媽媽的同意我就把錢用了,以後不能這樣做了。

書裏還有很多道理,我覺得自己做的應該像書裏説的一樣,爭取越來越棒。

弟子規讀書筆記7

同學們,《弟子規》大家都讀過吧!但是,我們按照書上的去做了嗎?

今天,我讀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從中,我知道,我們要向他人學習,作業是學習的根本,有時間就要去學一些有益的知識,讀到這時,我想起來,在生活中,我是不是這樣做的呢?但是,想起那些事,我就失望的對自己搖了搖頭。

在生活中,別説向他人學習了,我連當時自己要報的英語班都沒心情去學,更何況去哪裏獲得知識了。説到寫作業,那我更失望了,我每天都在玩,寫作業對我似乎就不是一回事,就説這次暑假吧,都快開學了,我才剛剛寫完,在餘外的時間去學習,那就更別説了,我非常愛看電視,一有空就看電視,爸爸媽媽一直説我,我都不當回事。

今天讀了這段話,我深刻的懂了其中的意思,要努力去做。

弟子規讀書筆記8

小的時候,我非常不懂事。現在,我知道什麼叫做懂事。因為除了虛心聽取老師的教導,我還在一年級起就學習了《弟子規》。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去別人家的時候,我看見了一直喜歡的遊戲卡,我就忍不住偷偷拿走了。藏在了我家的院子裏。

第二天媽媽看見了。媽媽説:“你為什麼拿人家的東西?趕快還給人家。偷拿人家的東西是很丟人的事情!再這樣媽媽就要教訓你了!”從此我決定要改正不拿別人的東西的缺點,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現在我已經知道了什麼“事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我不能再丟自己的人,丟媽媽的臉。

弟子規讀書筆記9

我讀了弟子規明白了,在家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無數心血撫育我們成長,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的恩情,對父母要有禮貌,關心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學校要尊敬教師,團結同學,做一個禮貌的小天使。

首先是“入則孝”,那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我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樣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所以更歡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貼合自我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當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歡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此刻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我應做的,至於別人怎樣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明白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樣才能做呢學知識。怎樣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必須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忙,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我的。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我的品行,確實有必須的差距。

在孝方面,此刻想起自我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我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當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我,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厭惡他們,那多不應當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此刻自我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我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我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終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並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最終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頭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我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書筆記10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閲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説,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裏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弟子規讀書筆記11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學習《弟子規》的誦讀活動,從中我不光學會了一些待人接物的禮儀,還懂得了要孝敬父母,關心家人的良好品德,同時自己的言行舉止也得到了很好的規範。

“ 出必告,返必面”, 原來只要有同學找我玩,我就一溜煙的從家裏跑出去,連 句話 都不給爸爸媽媽説,可是自從學習這句話,我懂得了,出門的時候要主動給家人打招呼,免得他們為找不到自己而擔心,回來的時候也要告訴父母一聲,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回來了。“父母呼,應勿緩 ”, 以前在家媽媽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幫忙時就會叫我, 媽媽叫上個兩三遍我都會裝着沒聽見,喊個四五聲我才很不情願的答應一聲, 現在不一樣了,每次媽媽有事叫我時,我總是用響亮的聲音迴應她, 媽媽 笑咪咪對我説:“ 學了弟子規我家兒子都變機靈了 ”。我特喜歡各種各樣的牙膏了,每次爸爸從超市買來牙膏,我總是用命令的口氣對爸爸媽媽説:“這是我的牙膏,你們誰都不能用”。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物雖小 勿私藏”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好東西要和父母一起來分享,不能 佔為己有,不然父母 會為孩子有這種不好的行為感到難過的。

《弟子規 》的誦讀活動我們學校還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每次讀弟子規我總會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對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有很大的幫助,弟子規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經典之作,我們會接過接力棒,讓炎黃子孫代代相傳,讓 “禮儀之邦”這個 稱號永遠輝煌!

弟子規讀書筆記12

讀《弟子規》一書,讓我有愛心。文中寫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大眾要有關懷愛護的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我以前愛吃的不給別人吃,玩具不給別人玩。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人們應該互相關愛。

這次玉樹大地震,讓我想起要關心災區的小朋友。學校組織大家捐款,我把平時攢起來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讓玉樹小朋友們有學上,有飯吃。

《弟子規》這本書真好,讓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筆記13

弟子規,聖人訓。目的是引導我們走正路,向古人先賢們學習,以儒家思想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出自《弟子規》“入則孝”篇。我理解的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做兒女的應該去盡力去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恭順地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損傷,以免讓父母憂慮心痛。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作出傷風敗德、有辱家風的事情,否則會使父母感到蒙受恥辱。

孔子曾説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作為子女,愛惜身體是必須做到的。只有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有資格談孝敬,才有資格報效祖國,也是我們父母希望看到的。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才是孝敬父母的開始。可是現在經常出現許多因壓力過大、失戀或者遭遇不順而去自殘甚至以各種方式去自殺的人,像這樣毀壞身體,毀壞生命的人,痛苦的不只是自己,更痛苦的是父母。這種自私、愚蠢且不負責任的行為無疑是對父母心靈的戕害。何談孝順?

無論是對父母,還是長輩都要去孝敬和敬重,他們所喜歡的去滿足,不喜歡的恭順的去除,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他們會討厭我們身上的壞習慣、壞作風。如果不斷地改正完善自己,父母也會高興,這就是孝的一種方式。可是,我們真正瞭解父母嗎?父母喜歡的是什麼呢?做什麼事情能讓他們高興呢?他們擔心什麼呢?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去深入瞭解父母,一天一天地關懷與陪伴,就會看到父母的笑臉。

總而言之,“孝”首先要是自己健康,變得優秀。而當我們離開學校,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打拼時,如果覺得辛苦和委屈,請不要害怕與退縮,因為我們的身後,總有父母用雙手託着我們,不讓我們受傷。似乎從小時候就是這樣,父母總會包容我們的幼稚,體諒我們的無力,照顧我們的弱小。所以當我們長大後,請呵護照顧他們,多一些耐心和温柔陪伴他們,就像當年他們呵護我們一樣。

弟子規讀書筆記14

《弟子規》一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它首先講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小時候,我總是以為媽媽理所當然的應該為我做很多事情。我習慣了母親縱容我!有什麼話我也只會和母親説。

父親,從來都是不善言辭的,也不懂得怎樣去表達愛。每次回家後話也不多,時常和母親説幾句無關痛癢的話。那時候,我總覺得父親是沒有愛的!

只記得有一天母親去看外婆了,走得很匆忙。父親是從來不會做飯的,我想大概我和父親會出去吃點什麼簡單的不叫飯的飯了。可當我放學回家開門看見父親很戴着跟他很不搭的圍裙,一副很認真的做飯請不要打擾的樣子。大概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父親,心裏莫名的有點酸酸的,晚上也很莫名的跟父親説了很多話。

印象很深的記得他很期待的問我,還行嗎?好像有一點鹹了,我試過了覺得還好,不行的話我再重做一次吧。你試試?我完全忘了那頓飯是什麼味道了,只是覺得和平常的味道差了很多。也許,我嚐到了父親的味道。後來父親還第一次為我切了飯後水果,我們很融洽的聊

了什麼,那時候我突然就覺得自己長大了,能體諒父親了,也覺得父親原本很親切。第二天父親叫我起了牀,做了很簡單的早餐。母親回來後,我覺得我反而更喜歡和沉默的父親交流。我甚至嘲笑父親應該多像母親學習做飯,真的很難吃呢!父親説等他老了,他就做飯給母親吃,他們一起去一個安靜的地方,他説他要好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的感覺,那一刻,我覺得我們一家都很幸福!

父親一直是我們的頂樑柱,母親就是我們家的後勤總部。那時候我突然就理解了不太會表達愛的父親,父親——原本就很高大。

沒有任何人能與他們相比較。他們毫無私利,毫無所求,甚至很沉默。他們為我們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開心,我們的幸福。

日月如梭,我只希望時間慢一點,一直做他們的小孩。陪着他們一起平淡的幸福着!

弟子規讀書筆記15

假期裏,我又讀了一遍《弟子規》,它教育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段話的意思是:親人有過錯,我們就要去勸説,表情要和顏悦色,聲音要温和。如果,親人仍然不聽勸,也不要生氣,依然繼續。親人仍然不聽時,就哭着求他。即使捱打,也不後悔。這段話讓我知道了親人有錯時要如何勸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次讀《弟子規》我都有新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7qzl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