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答謝中書書 >

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

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

答謝中書書的課堂實錄有哪些內容呢?答謝中書書的課堂實錄展現怎樣的精彩對白呢?答謝中書書的課堂實錄有助於老師教學的不足之處的改進。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課堂的實錄,歡迎閲讀!

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

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篇一:

師: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楊玉鳳,來自山城林口,蓮花小鎮 此時站在這裏.心情是複雜的.幸福,因為能走進名校,向九中的師生們學習惶恐,自己才疏學淺,經驗不足期待,希望課後能得到各位師生的點撥指導.來九中己近兩週,聽了二十多節課,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學生們非常善於積累,能將你們積累的寫山水的詩句展示給大家嗎?

師從以上描寫山水的詩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的情思,他們揮毫潑墨.寄情山水,為我們奉獻了大量的山水奇文,這節課就讓我們到答謝中書書一文中與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樂.{板書:答謝中書書__陶弘景}

師:課題中有兩個”書”字,各指什麼?

生: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古時寫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師:現在能解一下文題嗎?

生:寫給朋友謝徵的一封回信。

師:能介紹一下作者陶弘景嗎?

生: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有《陶隱居集》他曾擔任諸王侍讀,看透了污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閲為務”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日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師: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閲也不謀事,而是傾情描寫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藉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文。[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傾情描繪自然萬物的]

生:自由輕聲讀文

師:有字詞困難嗎?或你認為本文有哪些詞應重點理解積累

生:與(yu)參與,文中指欣賞

談 四時 仙都 交輝 俱備 競躍 歇 頹 沉鱗 欲界

師:請把以上各詞在書中圈記

生:畫書中註解或文旁標記

師:這麼美的文章,沒有朗讀的慾望嗎?毛遂自薦可以嗎?生:朗讀課文

師:文美,你讀的更美,能説説這篇短文讀起來的感覺怎樣?

生:駢散結合,朗朗上口。

師:這得益於作者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生:對偶

師:請指出文章中的幾組對偶句?

生:①高峯入雲,清流見底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師:這三組對偶句,應怎樣讀

生:

師:大家將全文讀一遍

生:齊讀

師:聽出來了,大家的朗讀能力較強,我得給你們增加點難度,誰能到前邊來看着原文將譯文美美地讀出來,這叫口譯朗讀,2分鐘準備,可以嗎?

生:準備譯文

師:誰來試試

生:生口譯朗讀

師:反覆讀文後,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寫什麼?

生:山川之美(師隨生答並板書)

師;是的,本文的確很美,有人説此文即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似一首流動的山水詩,且語言精煉生動,但我發現有一詞作者用的有些欠美傷美,就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一句中的“亂”字,我認為若換成“齊”或“共”會更好些,你覺得呢?

生:不好。

師:給我一個理由。

生:“亂”表現出一種自由,一種活動。是一種不規則美,通過“亂”字可寫出山川早晨萬物都充滿着勃勃的生機。

師:一字傳神是嗎?其實這篇短文所繪的幾幅圖畫中處處都透着勃勃生機,你能找出來試着加以賞析嗎?(競 交)

生:“高峯入雲,清流見底”一句中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靜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師: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書)

生:“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自然清幽雅靜,但讓人不覺有一絲冷意,而這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間,多像兩幅綴以碧玉翡翠的巨錦,絕美無比。

師:這是色彩配合之美。(板書)

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清晨白霧繚繞,既而如帶如絲,最後只見晨曦不見霧紗,這時隨着一輪紅日的噴薄而出,萬物都恢復了勃勃生機,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卷阿。

生:“昔日玉頹,沉鱗竟躍”傍晚夕陽夕下,飛鳥歸林,猿猴息樹,一切都將歸於寂靜之時,多情的魚兒在水中爭相跳出水面,給晚景增添了生命的靈動。

師:這時晨昏變化之美(板書)

三種美交匯融合,繪山川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細細揣摩的話,你會發現這都得益於作者巧妙的動靜搭配結合。(板書:動靜結合之美)你看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日落山瞑為靜,猿鳥亂鳴,游魚躍水為動,如此絕妙的動靜搭配之中作者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又兼顧了晨昏,繪盡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板書 給擬一橫批

生:山水奇文

師:我記得王國維曾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優美的景語寄喻着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融於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歡快,悠然自在之情

師:這在表達方式上叫什麼?

生:描寫抒情

師;短文除用描寫抒情外,還用了什麼表達髮式?

生:議論抒情

師:能指出議論句並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嗎?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點題表達欲與友人交流,觀賞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謝靈運以來,無人能真正領略大自然的奇妙,頗感惆悵寂寞,細讀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對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師: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師:好了,這篇短文,作者僅用了六十八個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既繪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種生命與自然相融的愉悦表達得淋漓流暢。

師:齊背

師:在課結束之時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讓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裏共勉。熱愛生活吧,因為四季美景皆是畫,春夏秋冬都是詩呀。

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關鍵字詞學習本文描寫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過了解背景及同類詩歌初步認知山川對以陶弘景為代表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影響。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

難點:2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口頭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在第六單元單元提示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名言,而仁與智是我們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為如此,山水不僅僅是可供遊玩的地方,也成為了古代讀書人的精神家園,自然就經常出現在讀書人的筆下。正如作者在文章開篇所説“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本文所描寫的“山川之美”卻與這些“共談”的內容不一樣,因為在文章末尾他説“自康樂以來,未復有來與其奇者”。這裏的“奇”是什麼意思?

生:奇觀。

師:如此解釋沒有錯,但我覺得這個“奇”字是相對開頭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説,突出了作者所見與“共談”者所見的區別,那大家覺得該如何解釋“奇”呢?

生:與眾不同。(板書)

師:那麼作者究竟能從“古來共談”的山水中看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問過他。陶弘景的好友蕭衍在當了皇帝之後,曾邀請他離開隱居之地來輔佐自己,但被謝絕。於是蕭衍就寫了一封信詢問他為何隱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這句話為詩的開頭,寫了一首詩回答皇帝。詩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學生齊讀)在詩中,他認為山川之美在何處?

生(齊答):嶺上多白雲。

師:陶弘景用縹緲的白雲來描繪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並説這種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賞,就讓他的認識有些撲朔迷離。好在我們即將要學的這篇文章詳細描繪了山川中的`美景,我們可以藉此瞭解作者所看到的與眾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讀課文,賞奇文。

師:請大家朗讀課文,圈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

(學生齊讀)

師:哪位同學來説一説文中所描繪的景物?

生:“高峯”“清流”。

師:“清流”是什麼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師:很好,這裏的“流”是一個名詞。請繼續。

生:“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曉霧”

師:請注意,在這裏作者重點是描寫“曉霧”,還是描寫後面的內容?

生:後面的內容。

師:所以此處作者描寫的是什麼?

生:“猿鳥”“沉鱗”

師:此處的“沉鱗”指什麼?

生:魚。

師:“鱗”指魚,但為什麼稱之為“沉鱗”?

生:魚潛游在水中。

師:也就是平時看不見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寫景物,此處又寫了動物。

師:現在我們看看這些景物本身有沒有與眾不同之處?

生(齊答):沒有。

師:的確,凡是寫到與山水有關的散文,這些景物幾乎都要出現。這説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本身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可見,作者所説的“奇”體現在哪裏?

生:描寫的方法上。

師:很好,我們就把作者描寫的方法補充上去。

生(在老師的提示上一齊回答)“入雲”“見底”“交輝”“俱備”“亂鳴”“競躍”。

師: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詞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裏。當然,我們首先應當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下面就請同學依次翻譯一下這些語句。

生1:高高的山峯聳入雲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

師:你漏掉了“交輝”一詞。

生2:交相輝映。

生3:青翠的樹林竹叢,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紛亂的叫聲。

師:在這裏“亂鳴”還可以如何翻譯?

生5:嘈雜。

生6: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師:翻譯的很流暢,但我們從這些翻譯的語句中讀出“奇”了嗎?以第一句“高峯入雲,清流見底”為例,同學們譯為“高高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過就是説山很高,水很清,與眾不同嗎?可見我們的翻譯只是解讀了語句的意思,並沒有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我們還需要品讀一下具體的字詞,體會作者藴含其中的“奇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axiezhong/mk9l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