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白居易的《長恨歌》賞析

白居易的《長恨歌》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敍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説,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

白居易的《長恨歌》賞析

詩的主題是長恨。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敍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升天。並反覆渲染玄宗之縱慾,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於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歎,寄託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説,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為此,丁、方二人認為,《長恨歌》並不是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從詩言志,詩傳情上説,丁、方二人之説不無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歷史真實和社會意義以及千百年來的影響而言,不能不説它是歷史的記錄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至於白氏自身有愛情悲劇的經歷,無疑有助於他對李楊愛情悲劇的體察和分析,才使其詩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賦予無窮的藝術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83vw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