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讀邊城有感集錦15篇

讀邊城有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邊城有感集錦15篇

讀邊城有感1

“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霧,惟書中人,儼若可以不死。”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敍述着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濛的畫卷中,永遠印刻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

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併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着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於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於本人的意志。旁人並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朧。

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遊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將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內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

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説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於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着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只剩淚水。

為何只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於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豔陽高照,照開愁雲密佈,照亮城裏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鬱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

讀邊城有感2

在一座憑水依山的小城,有一段悽婉的愛情故事。當初不曉世事的少女遇到健壯俊美的少年,當相依為命的兄弟嚮往着同一條渡船,當家庭的壓力與心愛的姑娘交織相錯。愛情就像是牽絲戲,千絲萬縷的難捨難分,懵懵懂懂的心意相連,而這一切的伊始,不過只是橋頭上的驚鴻一瞥。

小説家筆下的愛情永遠是曲折的,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巧合而使人心急如焚。金庸筆下的小龍女和楊過二人,曾使我一度不忍卒讀,但還是抱着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想法看完結尾。《神鵰》如此,《邊城》亦然。我不止一次的想過,倘若大老沒有也向往着渡船;倘若那幾次二老來時翠翠沒有恰好不在;倘若大老下江沒有出事;倘若順順父子對祖父沒有誤會……那將會是怎樣的光景!我們可愛的翠翠也將粧其紅顏,邁進銀鈴清脆,飛蘇流丹的花轎,歡歡喜喜地嫁了人。然而,事與願違。

茶桐是一個很美的集鎮,湘西人是一羣淳樸善良的人。可偏卻是這樣的人,在這樣的地方,經歷了一段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發生了一件件讓人揪心碎心的事。也許這才是世間的常態,兩情相悦且一帆風順的愛情,就像是神話傳説中的鳳麟,美麗至極,卻難得一見。

但美到令人心碎的,卻並不是鳳麟,而是翠翠泛舟在水邊,等待儺送二老歸來的那一刻。如同《九歌》中的湘君,“目眇眇兮愁予”。蜿蜒的流水旁,老舊的渡船上,少女的身影被陽光深情地雕琢,白衣隨風輕舞,蘋薠映滿她被思念佔據的眼眶,那麼孤寂,那麼惆悵。當全文收束定格在這一瞬間的畫面,美的令人心醉,也美得令人心碎。

許多人説《邊城》中的愛情是以悲劇結束,但我並不認同,因為我堅信二老會回來,翠翠也是,因為這裏有一個他一見鍾情的人,有一顆與他相印相連的心。直到有一天,會有一個青年的剪影從夕陽的餘暉中緩緩漂來。她會在此等待,一瞬,或者地老天荒。

讀邊城有感3

天邊的太陽漸漸落下,空中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天漸漸轉黑,整個世界都浸沒在黑夜中。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身處的城市沒了白日的喧囂,褪下那往日繁華的偽裝,變得像個安靜的大家閨秀一般。坐下來,靜靜地品一口香茗,放鬆下來感受着這大城市中難得的寧靜,“煙雨濛濛,織起朦朧的紗簾;湘水飄飄,盈起古城的夢幻。”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麼一句話,眼前不知怎地竟是浮現出沈先生筆下的那座小小邊城,那座如詩般美麗而安靜的邊城。

初次瞭解《邊城》是在語文課本上,那時只是粗略地瞭解了一下,老師向我們大概介紹了一下主人公翠翠——那位柔美而淳樸的女孩,漸漸地對這本書起了好奇心,或者説是好奇翠翠詩意般的人生。隱隱約約記得誰曾説過:《邊城》這本書寫得極美,如一首淡雅別緻的詩一般。當時我還嗤之以鼻,覺得那人未免有些誇大。當我大概瞭解了這本書的內容後,真是又驚又奇,對於與往日讀的書判若雲泥的風格感到十分驚訝,而同時又對《邊城》這本書充滿了極大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為何一向禁忌愛情小説的大人們如此推崇。等到真讀了這本書才知,用美得如詩來形容《邊城》卻也不為過。

少女的心總是敏感而又純粹的,愛上了便是愛上了。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來得那麼的突然,一切都顯得那麼地荒謬而又美好。翠翠就是那麼突然地愛上了儺送,一見鍾情,這偶像劇裏才會出現的戲碼,在這所謂上流社會的人們眼裏看來是那麼地荒誕無稽,可這一切卻真實地發生在了那座夢幻的小城。翠翠從小父母雙亡,打小就跟在爺爺身邊與爺爺相依為命,看着翠翠漸漸長大,爺爺突然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一生並無他憾,就是放心不下翠翠,怕自己逝去後無人照顧她,於是便開始操心翠翠的婚事。翠翠自小性格內斂,心事較多地裝在肚子裏,情竇初開的她更是把心中的那份情愫小心翼翼地藏起來,不讓任何人窺視了去,也不向他人提及,包括從小把自己拉扯長大的爺爺。少女的臉上總是藏不住事,爺爺看着孫女長大,自然感受到了她的變化,爺爺不便點破,小心翼翼地維護着小孫女的羞澀,他只是細細地觀察,小心翼翼地探問。最後做出了認為可以讓翠翠幸福的決定,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偶像劇裏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孩的戲碼竟也真實地在翠翠身上上演了,儺送的大哥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對於儺送的情意,翠翠是欣喜的,而對於天保突如其來的愛意,翠翠卻是不知所措。天保知道翠翠的心意後,選擇了退出與成全,他選擇離開,想要忘卻一切,卻不幸遇難。面對哥哥的死亡,儺送的內心是複雜的,他的心開始動搖,加上家人的反對,他選擇了逃避,他毅然的離家外出闖蕩。而翠翠卻對此毫不知情,直到爺爺帶着遺憾離世後,翠翠才如夢初醒明白了始末,她的內心一片苦澀,她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世上最親的爺爺,而她與儺送愛情之花還未來得及盛開就已凋謝了。一切皆已塵埃落地,故事已落幕,憂傷結束了。而翠翠也開始了她漫長無期的等待......

讀了這書之後細想,卻是頗多感悟,親情的偉大和愛情的美好在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這淳樸的小山村中,人性的美是那麼地令人驚訝,使人心中生出一股不可褻瀆之感。而人生總是戲劇化的,翠翠的一生是幸運而可悲的。幸運的是她有一個愛她如斯的爺爺,她得到了兩位優秀青年的青睞,她與儺送情投意合。可悲的是爺爺為她操勞而死,天保因她的拒絕離家卻不幸遇難,心愛的男子卻選擇逃避留她一人獨自守望。

雖説人生如戲,但現實終究不是偶像劇,擁有了偶像劇的狗血情節卻始終無法擁有偶像劇的完美結局。

讀邊城有感4

美國文化評論家FredricJameson説:“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衝擊的寓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一個這樣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邊城》這本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編成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三”,“三三”是個脾氣很倔的女孩。三三家開了一家碾坊店,三三家的碾坊店,生意可好了!可三三的父親也不知怎樣就去世了,從此三三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三三家是開碾坊店的,所以三三母親身上全都沾滿糠灰。

三三家門前有一譚活水,有一天,她來到或水邊抓小魚小蝦,許多小魚、小蝦會自己游上來,不一會兒便裝滿了一大籮筐。三三對這譚活水十分愛惜,別人看也看不得,就連總家老爺的少爺也不例外。總家的少爺去那兒釣魚,可把三三氣壞了。三三和母親訴説了這件事,但母親並沒有理會。她只好自己來“教訓”這幾個“小少爺”。剛開始三三用口頭提醒這是她家的活水,二小少爺們並不理睬三三的警告,這可把三三氣得厲害,三三掂着她那雙小皮鞋訓斥道:“這是我家的,你們不許釣魚!”可是呀!那幾個“小少爺”還頂起嘴來,這下三三更氣得火冒三丈了。以後只要“小少爺”們一來,三三就死盯住!“小少爺”們也只能無功而返,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來了!

讀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讓我感受到了期中的樂趣。他把期中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讓我看得愛不釋手。文中的三三脾氣雖然很不好,但是很有個性的。我有時替三三擔心,有時替她高興,有時替她緊張。我感覺閲讀真的很奇妙,精彩的片段,豐富的語言都會讓人遐想萬分。

讀邊城有感5

當指尖穿梭於絲絲入扣的靜逸時,眼前,便會有一滴晶瑩的露珠,透着流年的玲瓏剔透,攜着悠遠而又綿長的傳説,望向我……

讀《邊城》,像聽一個説書人,倚在河邊,以泠泠流水般的節律和充滿鄉音的口吻,講一個很遠的故事……這個故事,隨遠處的雲飄來,和着雨水滴落,正好浸潤一個人的枯喉,滋養一顆滿懷鄉愁的心。從文先生把他的故鄉變成了每個人的故鄉,即便生長在黃沙飛揚的西北,鍛造成一株堅韌的胡楊,心裏流淌過這份綿軟,也不能不想起家鄉同有的淳樸與自然。無論是擊碎了空氣的一陣鼓聲,是延長了天際線的一句號子,還是濕潤了清晨的一闋鳥鳴,滴落在心湖,都是温柔的。

《邊城》是一滴在草葉邊沿滾動的露珠,澄澈明淨。茶峒的情很醇,是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是脣齒邊緣的硃紅筷子;是爺爺手裏搖晃的遇誰都要給啜一口的酒葫蘆;甚至是風塵女子於愛憎得失間揉進生命裏的眼淚與歡笑。因為民風的淳樸,沒有妄加的指摘與輕視,比起充滿現代文明的地域,鄉人的情懷更博大,愛意更真切。

情醇厚卻不沉重,而是極輕盈雅緻。是翠翠眼裏流轉的秋波和漸而浮現紅色的臉頰,是黃狗撒脱的歡吠,是讓靈魂隨着夜霧浮起的歌聲。始終記得這樣一段:當春水漲進河口人家,人們就搬上梯子,順着圍牆與屋檐入城去,相互扶持,待水退了再回去。艱苦的環境讓他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造就契合藍天碧波的平淡從容,即便是苦難也被他們的真情熔鑄成一枚星,鑲嵌在夢裏。

儺送與翠翠,沒有卿卿我我,沒有駭俗之舉,更無關金錢名利,那古樸村莊孕育的愛情,融化在四目對接處,盪漾在月光下的情歌裏,儘管最後剩下一場不知盡頭的等待,希望卻未曾消磨,沅水和着淡淡的哀愁,不覺壓抑,恰沖淡了現實中的黑暗苦痛,自願在心裏闢出一塊淨土,容下一處叫茶峒的地方,清甜的風自會吹拂在心底的各個角落。先生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他搭建起座座吊腳樓,賦予神聖的靈性,讓泥土一樣厚實的民俗有剔透的光澤,是抒情詩,是風俗畫,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雅與俗的統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先生晚年做夢常呼喚翠翠,只有同懷一顆赤誠無邪之心的人才能與茶峒的流水相依偎,才能上得了那條渡船。先生的心,想必也常常受那風的吹拂。

《邊城》如一滴折射太陽光芒的露珠,小小的光芒攜着夜的黑,讓困惑被星星讀懂,被窗户看見。一片世外桃源,一朵因等待無法結果卻永不枯萎的愛情之花,不只訴説了作者思鄉的情意,更是對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思考。他讚賞鄉人牧歌式的靈魂相接,用心交談的生活方式,熱愛他們以“心安”為原始本真的精神追求。身處繁華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曾説“美在生命”,美在靈動,更美在實在與頑強。正是這份執念,產生了關乎古樸文化的隱痛。一情一景都與都市文明產生了鮮明對比,從鄉人逃避發春水,到天保闖灘遇難,一次次遭受自然侵襲,始終守住對自然的虔誠與熱愛,我們慨歎温婉之下隱藏的強大生命,更感到鄉人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足跡在歷史命運前的徘徊。對人生的隱憂,對至美的不捨,他選擇在“人與自然”至高理想的燭照下完成對生命的剖析,即便湘西世界不被都市文化驚擾是場夢,至少把那個夢留在一叢書香裏。

史鐵生曾描述過露珠落地金花四濺的場景,《邊城》便是那顆露珠,惟寧靜的人才能等到它的奇美。《邊城》裏有一段話:“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單純寂寞呢?一顆浮動的心難以咀嚼《邊城》裏的淡香,更不會有翠翠一樣翩躚在雲端的美夢。現在的人多追求濃烈,而不能靜享一寸時光。關於一片葉打旋的姿勢,一朵雲散開的情狀,一條河被驚醒的神態多半是不懂的。

我很幸運,讀《邊城》是坐在一輛大巴上,周圍的人都睡去,疲憊的他們在此時終於了無心事,放下了習慣的焦灼神情,他們的臉上透出關乎初心的絲絲安詳。微雨過後,正值天氣漸涼,這份温軟足以與湘西小鎮接連,帶着我的思緒走入了從文先生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6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讀邊城有感7

人生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儼然成了悲劇,這大概是帶了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劇,她是畸形戀情的產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繼死去,這成了翠翠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悲劇的永恆。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了延續性。沈從文先生也許心裏也不好受,給了故事一個幻想。雖然是這樣,悲劇的慣性仍然衝擊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儺送再也沒有回來。然而看慣喜劇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感,這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

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裏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裏,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餘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讀了《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繁雜的考慮推理,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8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説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寫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讀邊城有感9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讀邊城有感10

邊城的讀後感不是第一次寫,但是説到讀書,邊城確實是我高中到現在讀的最有感觸的書。沈從文當初寫這本書,一天只寫一點點,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來映射出田園筆法囊括的致樸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藴含的真摯情感寫出了繁華盡頭的足夠品嚐一生的從簡追求。而今我一小時寫完這800字的讀後感,不説能否寫出邊城的真正內在美,只説我在這種追求美的過程中體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勝,悽美的故事更能賺取讀者的眼淚。然而美好的田園為何要添上最後悲傷的一筆呢,我想是因為本為虛構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壞的美,過去的美,才可以給人更多的緬懷與警示。也讓自己的追求直達雲端,畢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儺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園的美好本來更適合老人去體會,但沈從文寫玩這本書的時候才30出頭,所以愛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園氣氛之下的突出點綴。這也是導致邊城受眾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釋的思想都是可以從中體悟的,但是我覺得強加的思想總是不如本來的思想香甜,寫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每個人都是主角,偶爾跳出來的挑擔老頭,都有一種爺爺般的親切感。不論怎麼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經構造好的田園氛圍下,一切的是那麼美好,巧妙。

邊城是一本寫美的書,湘川邊境的環境美,但真正寫出來的是那種人性之美,或者説是沈從文對他的鄉里鄉親的讚美,或者説是沈從文對自己曾經的生活的懷念。然而那種簡單而淳樸的人性之美確實讓新時代的人們深深沉醉於窮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風吹過樹與石的夾縫,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氣味永遠代替不了花。

當人的思想,遠離身邊時,那麼往日的一切將帶着滄桑歸來。我們的過去總會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極了滿目瘡痍的古堡在夕陽下,石頭泛着金紅的模樣。那些人,就像古堡牆上掛着的昏黃蠟畫,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依舊是未乾的油蠟。。在我們生活裏死掉的東西,會在他們自己的生活裏,永泛生機。

我記得的美好與微笑,讓時間拉長了距離。陌生不曾有,滄桑遍地生。該謝謝的,只是存在。只要邊城裏的故事曾經存在,這也就夠了。畢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給人的啟迪,是永久的。

讀邊城有感11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此刻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期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那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我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我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夢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完美的感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完美感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完美的事物自我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杯具。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讀邊城有感12

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水。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她們惺惺相惜,過着平平淡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河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發慌。或許這確實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爺爺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卻不知道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因而她就有着祕密,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祕密。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

殊不知在不明的生命裏,每一個變化都填滿着變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產生哪些?就如同那歸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清楚它是老天爺對童真的她開的一玩笑話,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寧靜的後邊,暴風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暴風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伴;跟隨是愛人的出走,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在晨曦温暖的渡頭,一切瀰漫着的霧氣皆以消散,漸行漸遠的某隻船舶,是他迴歸的標示,蹦跳,揮手,落淚,瞭解牢牢地相擁殊不知她每一次直到的全是過客,並不是歸人,也有的便是黯然的落淚,悲傷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由於大家而停止不前,在親身經歷過青春這一漂亮的憂愁後,生活仍要再次。

讀邊城有感13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閒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説《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説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説裏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為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為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為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並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遊刃有餘。

有人將《邊城》譽為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説裏面,對於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户、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伕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後,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裏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説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羣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説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裏面的人物着急!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話咱就不能直説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麼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於啟齒。所以,為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説裏,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後,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説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説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才可以稱之為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製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為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並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後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着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為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為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説清楚的,但是為什麼就這麼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説,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於感情,還是別的什麼,有話直説,好嗎?老百姓常説一句話:“我不是你肚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你不説,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麼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説,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讀邊城有感14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湧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為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為她是至善之人,這裏是至善之城。

讀邊城有感15

湘西是那樣的美麗,青山綠水。翠翠,又是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她的羞澀是純正的、不做作的,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憨厚的老船伕,也無法擺脱傳統的束縛。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個時代在較量,他怎能跨越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也無法能夠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在原地等待幸福,無法自己選擇。沒有第二條可以選擇通向自己幸福的路。

這條通向自己幸福的路難道就是翠翠一個人的路嗎?顯然不是的,這也許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正在發生的故事。那每日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人性的淳樸在那裏保持的非常乾淨,但另一方面一個沒有創新,沒有紛爭的地方卻也説明這裏經濟文化的落後和信息的閉塞。翠翠的愛是真誠的,但似乎從某個角度來説,卻是無比的卑微。

不過對於整篇小説,那種人性美和自然美倒是可以讓現在的人深受啟發和感動。

從美的角度來看,沈從文的筆下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他無限深情地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畫,和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標籤: 有感 集錦 邊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lv0v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