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讀《邊城》有感(集合15篇)

讀《邊城》有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邊城》有感(集合15篇)

讀《邊城》有感1

從圖書館借來《邊鄉》,幾近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閉目,已經是深夜時分,一股莫明的悲傷濃濃的襲來,名著讀後感。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進茶峒的年夜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鄉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遠有了小小好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年夜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克不及落底,卻仍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鄉》裏的文字老是不經意的挑逗着我的心絃,文中隨處浸潤着湘楚景緻,隨處是質樸樸實的風味情面,字裏止間飄散着一種濃濃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難熬圍繞,像是觸及到了甚麼,是眷念女時那個有着温陽的夏季午後?還是現正在那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全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那官路將遠湘西領土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鄉時,有讀書筆記大全一小溪,溪邊有座黑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那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便是沈從文先死帶給我們的他的邊鄉,一座沉默的鄉,一座樸實的鄉,一座宿命的鄉,從開初到完畢彷彿皆正在默默的啞忍着甚麼。翠翠,那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那座鄉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正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女開初,她便選擇了沉默,固然心裏起伏不定,皮相卻初末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女正在雷雨夜裏死,天保淹死,黑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情人離去。翠翠仍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守候,“那人年夜概永久不會回來,年夜概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死從人物的心裏深處,以細練而又細心,散濃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情面不自禁的融進人物的心靈全國,融進湘西那片質樸漂明的土地,融進那羣温良坦率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説話的沉聲陳説着全數仄易遠族的哀思,理睬呼喚我們炎黃子孫賦性的親信,正是果為愛得那般深沉才孕育了那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正在想,為何取名《邊鄉》,正在心裏它就那麼“遙遠”嗎?還是正在沈從文先死心靈深處正守護着甚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皆有一座“邊鄉”嗎?年夜概那座悲天憫人的鄉已隨着汗青的激流沉進那薄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死戰社會的深深思慮。

讀《邊城》有感2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讀《邊城》有感3

人的一生中不過於學習再學習,讀好書,是學習的一個重大步驟,讀了好書,就能學到好的知識。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邊城》。

《邊城》給人一種遙遠而神祕的感覺,看了之後卻覺得温暖而平淡,人間的真情意,人間的風情,倒全是體現了出來。

書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鄉村為背景,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民間風情的畫。從一個渡船老人和他外孫女尋求愛情的生活中,體現了民間的真情真意和民間淳樸的愛情。還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之美。所謂情表達得最深

書中的情最深的親情不過爺爺對孫女翠翠的愛。這情深在爺爺對孫女的真,對孫女的關懷,還有對孫女日日夜夜的照顧。他不僅僅是作為爺爺在愛孫女,也承擔着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爺爺是一名忠誠樸實的人,擺渡了50年,還要繼續做下去為人服務。他要照顧的不僅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還要關心她的情感世界,為孫女翠翠的感情出謀劃策,讓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間做選擇。只是後來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誤會了他們,從此離去,爺爺也為這件事而傷心,最後告別人世。兩人的親情在這貧困的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感到温暖又憂傷。冥冥之中你發現了嗎,這份無法複製的愛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親情嗎?

翠翠也是個善良的人兒,她的外表和心靈一樣美,讀着書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個性和脾氣,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樣,那麼平和,那麼柔,不爭不搶,默默和爺爺守在渡口邊,多麼可愛的一個人啊!當爺爺去世時,她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去愛情的悲傷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楊馬兵的安慰使她堅強的活了下來。她的情在對天保和弟弟儺送的認真,在兩人同時喜歡上翠翠時,翠翠的真情考慮和對儺送走後的等待,這難道不是份真誠的愛情嗎?

友誼和關懷則是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照顧,誠意滿滿,不怕不動人。

《邊城》裏的一切都讓你覺得温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卻也有悲傷,大老的死令人悲傷,二老的離去令人悲傷,爺爺的去世也令人悲傷,好在孫女翠翠後來一直有人陪着,也就讓人感受到了邊城的温暖。

親情與愛情,友誼與關心,讀完這本書讓我感悟了不少,親情是我們永遠的頂樑,愛情是選擇中不一樣的迴響,友誼是困難時伸出的雙手和陪伴,關心是落魄時不一樣的問候。不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農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那樣的人,有着最真的親情與愛情,有着令人羨慕的友誼,成為善良樸實的人民,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堅強的活着。

讀《邊城》有感4

讀完全文,似乎恍如隔世,不知今世何時,無處尋覓歸路。情節平實淡雅,沒有其他小説的大起大落,風起雲湧,有的只是對一條老船,一座白塔,一間小屋的深情刻畫;有的只是對一位清秀的湘水女孩子,一位撐船撐了一生的老人,兩個追求同一女子的兄弟倆的細細勾勒。沈先生只是希望出啊構造一個存在,但當時又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開篇,腦海中佔據最多的也許就是那生動,情趣盎然的水鄉風光。那艘老船,無事時靜靜的在水中躺着,沐浴清風,享受着水光山色,一旦有事,他就在江的兩岸來往,無聲地傾聽着,注視着發生的一切。也許,他目睹了翠翠的母親為了那個兵以死相許的悲涼;也許,他目睹了翠翠在老人的呵護下玩耍着成長;也許他親耳見證了儺送對翠翠的一片真心……這艘老船如同一個忠實的旁觀者,不聲不響的述説了這一件件無法忘卻的往事。那白塔,似乎是鎮中人的定心丸,迷茫困惑之際,望一眼藍天下的白塔,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向前的動力。那個雨夜,爺爺走了,白塔也倒了,一切的一切似乎即將落幕,而新的大幕又像是要剛剛開啟。小鎮,就在這新舊交替間,向前發展。遠山,近江,就在這靜謐的陽光與月光下守護者小鎮,守護這小鎮中的每一個人。

近代社會,面對的是社會的變革,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一切純剖,自然和美好都在被近現代的欺詐,勒索,搶劫等罪惡所吞噬淹沒。可唯獨這小城,靜靜的躺在祖國莫親懷抱中那個最安全舒適的地發,隔絕了一切喧囂,保持了自然與淳樸。這裏的老人,只想着將自己的孫女嫁個好人家,獲得她自己的生活,而至於他自己,只想着撐船,為鄉民們撐到最後一天。這裏的青年人,只是在求索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愛情,純真的情,沒有世俗封建,金權交易的的情。“我寧要撐着一輩子的渡船,也不要那磨坊”,熾熱之情灼燒着現代人們每個人的心。天保儺送對待誰將得到翠翠——共同心上人的做法堪稱“史上愛情之絕唱,無韻之蒹葭”——以歌遞情!而儺送面對哥哥唱功比不過自己的先天弱勢更是表現出超凡脱俗的愛情觀——替兄傳意!回首當下,哪一個男青年能寬至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就具備的一些品格信念,一來二去之下,被我們親手沾污,不留痕跡地抹去,不令人悲哀麼?

沈先生在書中表達了對美的求索和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的厭惡,同時也讓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發現中國自古以來真正的固有的美;讓生活在彷徨中,無助中的人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繼續前進的勇氣。在這一個乾淨的世界——乾淨的青山綠水,乾淨的人文情懷中,我們的心靈接受了洗禮,我們的靈魂得到了放鬆和釋放。除此之外,只有對《邊城》地感恩。

讀《邊城》有感5

如詩般的邊城,如畫般的愛情,你可曾記得那個一直守望着的少女。

緩緩的絃樂聲如我心田,唉難道真的是曲終人散,我望向邊城這本書,開始了深深的沉思。主人公是翠翠,她一眼就愛上了儺送,倆人就一見鍾情,翠翠一直珍藏她這份愛情,默默把它藏在心裏,但不幸的是天保也愛慕上了翠翠,這就是預示這悲劇的開始呀,在與儺送爭奪翠翠的芳心中,天保自知不敵儺送,默然退出了,不幸橫死,儺送有愧於大哥就再也沒有回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翠翠,她沒有放棄他,而是選擇默默的等待他的到來,哪怕她知道儺送他永遠不會回來,她也要等下去,因為她為了她那已經破損不堪的愛情去做最後一點努力,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翠翠她深深的愛着儺送,所以她堅持一直等下去,這不禁引起我陣陣的歎息,她維護的是自己的愛情,她維護的是自己的信念,她守望的是那已破碎的愛情......不,不對!我豁然醒悟,翠翠不是為了守望她,而是守望她自己。她是為了自己的愛情去守候,而不是為了儺送,為了這份愛情,她寧願守候終生無怨無悔,一見傾心愛無悔,為卿痴狂為卿醉!這是對愛情的守護,這是對她精神上的寄託,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是她用青春用證明她眼中的愛情有多麼的重要,正因如此,她無悔無怨。

我突然睜開雙眼,哈哈!曲終人未散,何必矜持,何必猶豫懊悔,像翠翠那般,默默的守候,不猶豫,不懊悔,執着一心,來這人間走一回,不也是人生的精彩嗎。翠翠她用青春守候的是她那份愛情,翠翠她用光陰守候的是她那份執着,翠翠她用一生守候的是她那份真誠與思念。

願這萬千輪迴之中,你們終能再次相遇!

讀《邊城》有感6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閒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説《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説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説裏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為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為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為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並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遊刃有餘。

有人將《邊城》譽為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説裏面,對於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户、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伕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後,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裏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説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羣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説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裏面的人物着急!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話咱就不能直説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麼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於啟齒。所以,為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説裏,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後,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説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説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才可以稱之為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製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為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並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後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着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為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為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説清楚的,但是為什麼就這麼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説,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於感情,還是別的什麼,有話直説,好嗎?老百姓常説一句話:“我不是你肚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你不説,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麼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説,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讀《邊城》有感7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此刻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期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那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我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我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夢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完美的感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完美感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完美的事物自我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杯具。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讀《邊城》有感8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合上手中的書,古樸的封面,單一的色調,正如沈先生的文字一般,有着讓人在紛亂中心安的作用。讀了沈先生的《邊城》之後,我好像也變得如茶峒人那樣安靜、和平了。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茶峒人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翠翠與二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老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驚慌之中雖未向他人表明她的心意,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悄然出現的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碾坊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同於當地風情。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一直來的`擔憂,他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

翠翠嫁給已請人説媒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説,他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來。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在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之前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到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在恬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接着是二老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

可不管經歷多少狂風暴雨,翠翠性格中茶峒人的向上永遠不會改變,對美好明天的嚮往永遠不會改變,宛如那座白塔,永遠在翠翠心中屹立不倒!

讀《邊城》有感9

煙雨朦朧的古城,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時有小木船劃出一圈一圈漣漪的碧水,纖細的吊腳樓,小販的輕聲吆喝,山林裏悠揚的高歌對唱……

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像是蒙着面紗的少女一般秀美的地方,帶着與當時動盪社會完全不符的渾樸温柔與淡淡的憂傷。

處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有着大自然特有的淳樸氣息,秀麗的自然風光哺育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和那條通人性的黃狗。年邁的老人雖年事已高但依舊容光煥發,他年幼的孫女在茶峒風日的長養下充滿了靈氣和快樂,祖孫倆就這樣輪流幫助人們擺渡過溪,與遊客的談笑聲、老屋後的白塔、温柔的河流、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和那振盪在空氣中的歌聲一起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如果那個意外沒有發生,如果那個雷聲震耳的雨夜沒有到來,也許翠翠還會和她的老祖父一同過着恬靜的生活,那個歌聲縈繞的曲折愛情,故事也不會消逝在萌芽中。

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流水潺潺,翠翠和她的祖父就在這個畫一樣的地方過着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渡船上的茶香、過溪人的笑聲和老人慈祥的笑臉都是祖孫倆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被夕陽鍍上淡紅色光芒的白塔還是給他們的日子染上了一層孤寂淒涼。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被巧妙地融在了渾樸自然當中,無不將翠翠孤獨的心靈、淳樸的心境描繪到了極致。而翠翠那淡淡的少女情懷、悲劇式的愛情、悽慘的遭遇和最後那份小小的對愛情的期待都令人無比動容。直至那給人無限遐想和點點憂傷的結局出現在末尾,我們仍不忍合卷。

翠翠和二老還沒能開始的愛情因大佬的死戛然而止,而那個能將翠翠靈魂托起的悠揚歌聲也因二老的出走從此不會出現在她的夢中。爺爺在雨夜的離去將翠翠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徹底擊碎;老屋後的白塔也因為一夜雨水的衝擊轟然倒塌。翠翠就帶着對二老的愛和思念在溪邊無盡的守望和等待。

沈從文的文章劇情並不跌宕起伏,但他巧妙地將人物的心情與淳樸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我們無法不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爺爺對於翠翠愛情的木訥與猶疑源於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和沒有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和二老對爺爺的誤會更是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和二老還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悲劇並不十分具有戲劇性,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那些還未來得及追趕就與我們失之交臂的事情一樣,平凡而又悲傷。我們能在書中感受到那個時期的人們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但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們,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懂得在命運的打擊面前依舊不能放棄希望。

好在沈從文並沒有將我們完全隔閡在悲傷中,正當我們擔心翠翠的人生是否會像屋後的白塔一樣因為打擊而崩塌不起時,沈從文又留給了翠翠,也留給讀這本書的我們一份希望——老屋後的白塔被重新建起,就像翠翠沒有放棄希望一般依舊堅定地守着二老的歸來,並給予了我們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我看到了愛和希望的樣子。

白塔依舊矗立在溪邊,守護着翠翠和那個寧靜安然的湘西小鎮,陽光給它白色的塔身添上了一抹柔和的光彩。黃狗依然懶洋洋的躺着,望着坐在溪邊向遠方凝視的女孩。

他在尋找,她在守候。他還未回來,她仍在等待。

因為愛,所以相信愛。

讀《邊城》有感10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迴盪於我心。無疑,它已儼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歷朦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隨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諦,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牀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致虛篤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恆地修養,去塗構堅固的心城。

於道,誠多在於堅守;於生命,莫過於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麼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

是誰説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着,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並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竇初開,因為壓抑而衝動,因為快樂而戰慄;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穫。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悦讓位於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於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遊蕩的安和讓位於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麼戰死,要麼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着儺送,亦像是向着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爭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顏,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只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説,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麼面對幹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將歸於何處?

讀《邊城》有感11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户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脱,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説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讀《邊城》有感12

人嚮往着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着什麼?人心究竟追求着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裏人家的完美,連接城裏城外人們的心。”那裏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裏,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裏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裏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終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終,子孫後代,指着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積的污濁的河流罵自我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能夠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夠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能夠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脱,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裏的人兒,完美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眾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完美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啟發着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我――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説説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完美。

讀《邊城》有感13

初讀《邊城》,還是在初中那會兒,由於一個偶然的契機,我有幸得以在07年寒假隨家人去到那個民風淳樸的湘西小鎮。初聞沈從文先生的名字也是那個時候,竟而知道了《邊城》,知道了鳳凰,知道了翠翠和那段與她有關的青澀愛情。

當我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小説時,就被封頁上邊城特有的湘西風韻所深深打動着,心想着原來這就是我即將踏上的旅途。就這樣,懷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走遍了鳳凰。不知道是否因為這種先入為主的人文情懷的沁潤,抑或是湘西秀美的邊城小鎮的景緻之美實在讓人難以抗拒,我對邊城的印象依舊是清晰的秀麗,時至今日,我彷佛仍能夠想象到煙雨朦朧的小巷裏,雨滴淅淅瀝瀝打落石板的輕脆;餘輝斜照的渡河邊,年老的風車靜聽時光裏細水的長流。守着這樣的澄澈純靜,人性也會變得美好善良,難怪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給人的感覺亦是如此細膩真實。

是的,小説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篇散文。閲讀小説的感受,就像品味一杯回味清醇香甜的美酒,讓人從頭到腳都散發着那麼一股醉人的氣息。沈先生的筆觸如玉的温柔,感情充沛而濃郁,不矯飾,不冷漠,就是以一種有温度的口吻把故事娓娓道來。開始兩章的環境設計就美得讓人不忍錯過任何一小段,“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蓬船。”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腦海中就會不停地編織邊城的環境,一面編織,一面想象,想象有關那裏的一切人和事。

在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裏,似乎不能指責誰是誰非,更多的悲劇,源於善良樸實的湘西人民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讀完《邊城》,會有一種淡淡憂傷的氣味縈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知道儺送的回與不回,這個等待的結局,有心的留白,作者留給讀者的,關於團聚或離散的思索,似乎在每個人心裏都會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正如沈先生最後寫道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媽媽一點懷古的幽情,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也許就是這樣一部小説,它以湘西的美麗風貌為背景描寫了一段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沈先生用純簡的筆觸,直達人心的句子,平靜温婉的描述,觸及着不單單是讀者的感觀,更觸及到了讀者心中最敏感温柔的地方。

讀《邊城》有感14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張兆和,據説就是書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傾心的年華遇見了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不僅是作者沈從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們。

邊城,由書中所説,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説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着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伕管着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藴藉温婉的意象之後,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為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為茶峒人的質樸潔淨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歎,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裏?“邊”,就意味着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裏有高腳樓和船伕,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雲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於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淒涼。走過那麼多路,行過那麼多橋,看過那麼多次雲,喝過那麼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讀《邊城》有感15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着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裏、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題記

一個多雨的江南……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着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彷彿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着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着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着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裏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並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裏。這竹林更彷彿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徵。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説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種莫名的喜悦,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歎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標籤: 邊城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xmo2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