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優美段落 >

資本論經典段落

資本論經典段落

《資本論》,是西方哲學大體系締造者中的最後一個人——卡爾·馬克思經濟學説中最主要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本論經典段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本論經典段落 篇1

1、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生產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現代生活史。

2、如果撇開商品流通的物質內容,撇開各種使用價值的交換,只考察這一過程所造成的經濟形式,我們就會發現,貨幣貨幣是這一過程的最後產物。商品流通的這個最後產物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

3、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4、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資本,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定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這後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照它的使命來説,已經是資本。

5、在W-G-W的循環中,始極是一種商品,終極是另一種商品,後者退出流通,轉入消費。因此,這一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總之,是使用價值。相反,G-W-G循環是從貨幣一極出發,最後又返回同一極。因此,這一循環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

6、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佔有者變成了資本家。他這個人,或不如説他的錢袋,是貨幣的出發點和復歸點。這種流通的客觀內容——價值增值——是他的主觀目的;只有在越來越多地佔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因此,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只是謀取利潤的無休止運動。這種絕對的致富欲,這種價值追求狂,是資本家和貨幣貯藏者所共有的,不過貨幣貯藏者是發狂的資本家,資本家是理智的貯藏者。貨幣貯藏者通過竭力把貨幣從流通中拯救出來所謀求的無休止的價值增殖,為更加精明的資本家通過不斷地把貨幣重新投入流通而實現了。

7、要從商品的消費中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佔有者就必須幸運的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因此,它的實際消費本身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佔有者在市場上找到這樣一種獨特的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8、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9、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決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佔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因此,資本一出現,就標誌着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

10、勞動力這種獨特商品的特性,使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買者和賣者締結契約時還沒有在實際上轉到買者手中。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它的價值在它進入流通以前就已經確定,因為在勞動力的生產已經耗費了一定的社會勞動,但它的使用價值只是在以後的力的表現中才實現。因此,力的讓渡和力的實際表現即力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在時間上是分開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一切國家裏,給勞動力支付報酬,是在勞動力按購買契約所規定的時間發揮作用以後,例如是在每週的週末。因此,到處都是工人把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預付給資本家;工人在得到買者支付他的勞動力的價格以前,就讓買者消費他的勞動力,因此,到處都是工人給資本家的信貸。這種信貸不是什麼空虛的幻想,這不僅為貸方碰到資本家破產時失掉工資所證明,而且也為一系列為持久的影響所證明。

11、現在我們知道了,貨幣佔有者付給勞動力的這種獨特商品的佔有者的價值是怎樣決定的。貨幣佔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使用價值,在勞動力的實際使用即消費過程中才表現出來。這個過程所表現的一切物品,如原材料等等,是有貨幣佔有者在商品市場上買來並且按照實足的價格支付的。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勞動力的消費,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費一樣,是在市場以外,或者在流通領域以外進行的。

12、一離開這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斷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佔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佔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蹂。

資本論經典段落 篇2

1、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

2、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説罷!

3、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説,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4、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5、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資本論簡介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內容介紹

《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祕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瞭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資本論》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週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説是第三卷的引言,因為第三卷考察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的分析為基礎和出發點的。

《資本論》第三卷是對資本運動總過程的分析,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因為這裏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質的層次上。而是上升到社會的表面。由此,把資本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從裏到外清楚地再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前兩卷暫時存而未論的問題在這裏得到了回答,前面做過的許多分析(如價值、貨幣等)在這裏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更加具體的論證。

創作背景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鋭,呈現複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着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隨着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説:“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閲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馬克思在閲覽室裏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後,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對於馬克思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保爾·拉法格回憶説:“工作變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他是如此地專心工作,以致廢寢忘食。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幾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嚥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閲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誌,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文件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主題思想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係的,而生產關係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關係的總和。《資本論》正是系統地分析資本主義的全部生產關係,而且這種分析是辯證的,由簡單到複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本質到現象。《資本論》第一卷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係,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一般本質。《資本論》第二卷分析作為生產和交換的統一的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在流通中的表現。《資本論》第三卷分析了作為生產、流通、分配的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一步重點揭示了接近社會表面的分配領域的資本主義剝削關係。至於資本主義的消費關係,一、二、三卷都作了有關的分析。

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論》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而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勞動的二重性學説。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處處都碰到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勞動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正是由於《資本論》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所以《資本論》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全部《資本論》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展開分析的。《資本論》第一卷着重闡明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二卷着重闡明剩餘價值的實現,第三卷着重闡明剩餘價值的分配,第四卷着重闡明剩餘價值學説的歷史。所以,剩餘價值是貫穿在整個《資本論》中一條主導的紅線。正因為這樣,四卷《資本論》構成一部全面反映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完整的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着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以無可懷疑的知識所作的絕對認真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

儘管馬克思破解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祕密”,但是為了徹底克服抽象的統治,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過渡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實現人類解放。所以,雖然《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但是,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它並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科學認識”,更是一種“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的武器,是“一種關於人類解放的學説”。所以,馬克思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發現了問題所在,他不是“簡單地確認一種經濟事實”,而是“把理解全部資本主義生產的鑰匙交給那個知道怎麼使用它的人”,“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在這一意義上闡釋《資本論》的“科學性”,不僅彰顯了其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論述了它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標籤: 資本論 段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youmeiduanluo/mx3z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