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水與竹的依戀雜文隨筆

水與竹的依戀雜文隨筆

六月是桂林的雨季,每年端午前後灕江都會“發大水",江水漲了利於賽龍舟,更利於農事和蓄水,以備旱季農田灌溉及灕江航道不受影響。當然只要不過警戒水位,漲水都是好的,畢竟桂林水源較少的,僅兩江四湖。

水與竹的依戀雜文隨筆

徒步遊灕江,這個時節別忘了備上傘。

按理漲水了,江水就會混濁了,不過灕江有竹子的地方卻依然清澈,青山、碧水、綠竹,河邊綠茸茸的草坪,偶爾可見水牛悠閒地啃着青草。身臨其境中,總令人有想立即撲上去擁抱美景的衝動。

灕江兩岸,水與竹,就如花與蝶。蝶戀着花,竹依着水。

竹青翠如玉,身姿搖曳,既像美麗的鳳凰舒展着自己迷人的鳳尾;又像妙齡的少女,一襲青衣,秀髮飄逸,輕舞着長長的綠裙,靈動精緻。

水明澈如鏡,温婉流轉,就象是帶着翠竹繞着青山轉成九曲十八彎,幽幽迷人,婉轉而温柔。

沿岸的竹,不似山林中的竹一根根直立,它是一簇簇、一叢叢的,如九尾狐的毛茸茸狐尾,裊裊婷婷,如詩如畫。灕江的意境中,便是這青青翠竹將灕水的'氣質體現得更清秀靜謐、温婉修長。

它們依於水畔,靜的時候,林立青天,玉潔高貴;動的時候,手拉手依偎水上,微風一過,便如“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陽光下,竹影婆娑,那斑斑點點的光透過竹葉空隙,輕輕灑下,在水面上,在遊人們的臉上、身上,好一幅“花影相和滿客衣”的畫面。

細雨中,薄霧輕繞,雨淋着竹,竹依綴着水,宛若沐浴的少女,那鳳舞般的竹尾如少女的秀髮,水輕揉她的發,如此愛戀,仿在靜聽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更或想“竹林聽雨聲,月下靜品茗”。

雨霧、遠山、竹影、碧水,更將煙雨灕江的意境體現淋漓盡致、如夢如幻。

桂林山是峻峭秀麗;水是綠波悠悠;竹是婀娜多姿,青山、碧水、綠竹共同組成和諧悠然又醉人的美麗。讓人貪戀地醉在其中不願醒來,就像疲憊勞累的遊子回到母親的懷抱,舒適得讓人不願離去。

灕水三千,就想取上一瓢。

斜依船欄,或是獨坐船尾,或是赤腳漫步河灘,心靜如水,抑或心曠神怡,欣賞着這江水悠悠,竹韻依依,如在人間仙境。

城市的忙碌、渲囂,人世間的紛爭、煩擾都被灕水洗淨,被竹霧飄散。只有這青的山,綠的竹,碧的水,呈在眼前。而搖曳多姿,裊裊婷婷的竹,鮮活而豐富,掩不住的蓬勃生機,既如山水之精靈,看護和守衞着這一江綠水;又如山之裙,水之帶渾然一體,為灕江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美麗,造物主的高明。

桂林人都喜歡種竹,在小塊荒坡,在小河一岸,只要種一根竹,不用特別護養,甚至可任其自生自滅,竹就會很快地長起來,然後發展成一個大家族。

竹一生不開花,它若開花就意味着生命將盡。用盡一生的精力去開一次花,然後慢慢變黃,乾枯的竹杆在風中搖曳着,最後橫於水上,經久不腐,少了秀美,多了悽美。

可誰又知道灕江的竹並非大自然天成,而是在周恩來總理的指導下,多年來經灕水兩岸人們的雙手而種成。

據説1960年5月,周總理與陳毅副總理和張茜同志來到灕江。當時正值一場洪水退去,灕江兩岸許多沒有竹子的地方,被洪水沖垮塌方,露出一塊塊斑剝的傷痕,而有竹的地方,不僅河堤保護得很好,風景也很美……

於是總理建議灕江兩岸多種竹子,以保水土,美化風光。從那時起,沿岸人們便在灕江邊掀起了種竹扮靚灕江的熱潮。“那幾年,灕江兩岸一到植樹季節,成千上萬的羣眾就湧到江邊,揮鋤挖坑,植竹種草……”灕江邊便從此多了這一道畫龍點睛的美景!

自此竹與灕水兩岸人家的生活緊密相連起來。灕江裏的竹船、竹劃;岸旁的竹樓、竹廳,以及灕水人家中的竹籃、竹椅、竹笛、竹傢俱……從工藝品到實用傢俱,從棟樑之材到小巧玲瓏的美妙竹笛……無不包含着竹奉獻給人們的悠悠美意,款款深情。

灕江邊的竹,品種較多,以鳳尾竹為主,還有大量的毛竹、筒竹、撐杆竹、油墨竹等。它們攜手江邊,與水互相依偎,和平共處,以山風而舞,聽水韻而訴,同經風雨,共享歡樂,在陽光和雨露中茁壯成長,就像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在母親的環抱中發展壯大一樣,和諧、美麗而富饒。

桂林,灕江,青山作證,水與竹,就如花與蝶,蝶戀着花,竹依着水,呤一曲千古絕唱,畫一幅美麗家園。

標籤: 雜文 依戀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wnlk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