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童年的油燈的生活隨筆

童年的油燈的生活隨筆

20世紀的油燈,隨着時代變遷,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那城鄉每家每户離不開的油燈,曾經點亮人們的生活,照亮苦樂人生

童年的油燈的生活隨筆

那是計劃經濟年代,人們生活的油鹽、砂糖、火柴、布匹等必需品,按人頭平均分配。國家分給各家各户煤油票、食鹽票、火柴票、砂糖票、布票、糧票、肉票等票據,憑票購買物品。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而在當時,這關乎民生大計,是維繫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兒時的山村,人多地少,經濟匱乏,供給不足,每家頂多靠父母兩人出工掙工分,一年下來分得麥米、高粱等主糧各百餘斤,要養活四五個孩子,支撐一家全部開銷;若遭歉收年份,遇青黃不接當口,僅能靠野菜填補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辛。

每次放學回家,父母很晚收工,我們姐弟四人,力所能及地幫大人做些拿柴火、掃地、餵雞等小活兒;三餐重複着紅薯煮包穀麪糊糊,或高粱芋頭飯,很少有細米白麪,一年四季極少吃肉,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幾塊肥肉。

難熬的夜晚,一家人僅有一盞油燈。由於父母白天出工沒時間幹家務,靠晚上閒下來打理。一家人圍着昏暗油燈,父親編織籮筐、葦蓆,製作木桶等家用品;母親做起洗衣、紡線、織布、做鞋、縫補等活計;我們姐弟圍桌做家庭作業,生活十分簡單。

油燈是父親做的,用一個空醬油瓶,在瓶蓋上打個小孔,找來一小塊鐵皮,捲成三釐米長的細筒狀,俗稱燈芯,把燈芯用鐵絲固定在瓶蓋中間,燈捻用母親的手紡棉線合成數股,線捻穿進燈芯,一盞家制油燈即成。

點燈需要煤油,那時人們不叫煤油,叫“洋油”,因為當時的煤油靠國外進口,洋人賣給中國人的物品,人們通常叫作“洋貨”。像火柴不叫火柴,叫“洋火”;鐵釘不叫鐵釘,叫“洋釘”,等等,在今天聽起來,令人啼笑皆非。

煤油由生產隊按人頭統一發油票,每人一年半斤,用完不再補發。很多家庭不夠用,經常發生鄰里相互借煤油的`事。為節省煤油,各家儘量讓油燈的線捻只露出一點點,如豆子般大的昏暗燈光,點亮貧困的生活。

我常去夥伴們的家中玩,凡看到長輩添加煤油時,最多加半瓶,從未見過添滿。我家也如此,見父母小心翼翼添燈油,生怕灑出半滴。我問,為啥不添滿瓶?他們總會回一句,添多了浪費。其實非也,是節儉。父母的節儉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形成一種家風,讓我一生秉持。

煤油燈用了很長一段時間,隨着國家經濟好轉,農村又興起汽油燈、電燈、沼氣燈;尤其是電燈的出現,讓油燈淡出了人們視線。如今,全國各地再也見不到昔日的煤油燈,它已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

遠去的油燈,記錄着童年太多的窘困。活在當下的人們,沒有理由不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標籤: 油燈 隨筆 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r4lg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