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與頭髮無關心情隨筆

與頭髮無關心情隨筆

早晨起來,妻子又在梳洗她的頭髮。一些年輕漂亮的女子,可以花上幾百元,去髮廊打理她的頭髮。而我已經不用那麼麻煩了,甚至一年中也去不了幾次理髮店。年輕的時候,我是有着一頭烏黑的頭髮的,又濃又密。

與頭髮無關心情隨筆

男人之於發,雖不及女人那樣珍愛如斯,但它的重要程度絕不亞於穿着打扮。李白詩云:“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看來發與“愁”之間有聯繫。三國時曹操的坐騎踐踏了莊稼,本該割頭以正軍法,只因眾多文官武將苦諫,才割發以代。古時認為頭髮來自母體,可與“卿卿性命”相提並論。

頭髮還與年齡相關,李白《將進酒》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明陳汝元《金蓮記?捷報》:“殢紅顏悽楚風塵,挽青絲齠齔年華。”滿頭的青絲,那自然是青春妙齡了。古代男女長大成人,男子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漢樂府《羽林郎》中“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 ”形容胡姬極致之美;庾信《春曉詩》中更甚,“縈鬟起照鏡,誰忍插花鈿”,寫發鬟之美使這個女子連花鈿都不插了;蘇軾《洞仙歌》中“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是何等的風情;司馬光一句“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粧成”,亦曾令我羨極那樣淡定嫻雅的美麗。

女子的青絲,縈繞的是女人的情思。最早的《詩經》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凌亂的髮絲,那是對遠行的良人的思念;如果男女相互愛慕,就剪一縷頭髮寄贈:“青絲一縷隨身寄,妾身如絲永相隨。”長亭送別,鶯鶯送給張生一縷青絲,讓他貼身收藏。及至成婚,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謂之“結髮”, 清陳夢雷《青青河畔草》詩:“結髮與君知,相要以終老。”

頭髮還與一個人的尊嚴、心情慼慼相關。我們常在影片、圖片上看到,古之囚徒,大多蓬頭垢面,今之囚犯,一律光頭。(當然,是對男性來説)。古代女子的髮型非常多,丫鬟是把髮辮梳成圓環狀,左右各一,像樹丫型,你一眼看去,是無論如何不會把她認作千金小姐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有段描寫:“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直譯為白話文是:“非常憤怒以至於頭髮豎起將帽子頂了起來。”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頭髮,岳飛也就不可能“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了。

不過,現在對頭髮的珍愛與過去大不相同了。現在在對待頭髮的問題上,都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的。有的喜歡波浪形的,有的偏愛亂草蓬式的,有的甚至喜歡理光頭。當然,還有羨慕西方髮型的,就染成紅色的、棕色的',甚至染成白色的。

隨着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的頭髮會漸漸脱落。脱髮的形象有多種,有的整體慢慢稀疏,像一片歉收的麥田;有的頭頂成真空,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局面;有的從額前禿起,這在網絡上有個名字叫做“前禿光明”。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華浮影愧成詩。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頭髮常被人們稱為“三千煩惱絲”。去網上查一下,我們就知道,一般人的頭髮在十萬根左右。古人為什麼説“三千”,我不知道。按理説,“煩惱絲”少了,煩惱事會少一些。那些“削髮為僧”“削髮為尼”的佛家子弟,也許就是基於這個願望,以消除煩惱,消除紅塵俗念,達到修身養性、以成正果的目的。

其實恰恰相反。現代科學證明,頭髮的脱落、稀少,就是因為與煩惱有關。焦慮不安會導致脱髮,壓抑的程度越深,脱髮的速度也越快。就如我,或許是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 或許是因為“為伊消得人憔悴”,或許是因為“心有千千結”,我的“三千煩惱絲”漸漸進入了倒計時。

少就少吧,反正我本來就無數次產生過理光頭的想法,問題是,我年輕時候遮蓋着的許多“缺點”,也漸漸暴露了出來。一次是兒時與同伴玩蹺蹺板,一個不慎從高處跌落,在頭上留下一個疤。後來家裏造房子,在碼磚的時候,上面的人一把沒有抓住,磚塊掉下來,把我砸成血人兒,同樣是在頭上留下一個疤。

是自己留給自己的“紀念”也罷,是別人贈送給我的“禮物”也罷,反正就這麼實實在在地刻在我的腦門上了。年輕時怕難看,可以用頭髮遮蓋。但現在我也不那麼計較了,最美好的東西也慢慢失去了,還會在乎一點點小小的瑕疵?我現在最不能釋懷的是遠在故鄉的耄耋老父老母。現在的他們,已經不是“霜鬟雪鬢”這樣的詞可以形容的了。

睹發思人。每每看着家人“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每每想到自己“業未終而鬢已秋”,我都能坦然處之,繚繞心中的始終是“白髮高堂”。我深深地祈願他們,即使“蕭疏鬢已斑”,總要 “歡笑情如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p07p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