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小學數學教師的時間隨筆

小學數學教師的時間隨筆

人教版新教材如今已接觸到第七冊,從使用過的這七本教材來看,每冊的編排結構都是相同的,內容形式也是固定的,分四個方面的內容:空間與圖形,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在每冊書中,每項內容都化整為零地編排在不同的章節,同樣每冊包括總複習都有八個單元,這八個單元是大小單元(通常我習慣把課時多的稱大單元,課時少的稱小單元)分開編排,大單元大多數與計算有關,其中包含一部分解決問題,小單元大多數空間與圖形、統計等內容。就拿正在使用的第七冊教材來説吧,有這樣幾個內容:大數的認識(11課時)、角的度量(4課時)、三位數乘兩位數(9課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6課時)、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15課時)、統計(3課時)、數學廣角(4課時),課時多一些的只有三個單元,其餘幾個單元課時相對都比較少,前幾冊教材的情況基本相同。

小學數學教師的時間隨筆

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出現了多的課時用不了,少的課時又不夠的情況。比如:正在教學的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參上教學時間的安排是6課時,可實際上教學這一內容我已經用9課時了,教材上最少還有一課時的練習沒有完成,如果要加上覆習及測試的課時,本單元最少要13課時,這樣一來,真正的教學時間相當於規定課時的兩倍。在這一冊裏,不此這一內容,《角的度量》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實際教學時間是規定時間的兩倍。但有些內容如《統計》、《數學廣角》雖然還沒有教學至此,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兩個內容在規定的時間裏完全能完成教學內容(不包括複習和單元測試)。可有些大的單元,如《大數的認識》、《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規定的時間裏不僅能完成教學內容,就連複習檢測都能全部完成。

按理説時間用的多,每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比較少,學生學得肯定不錯,教師教的也會比較輕鬆,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往往大單元的知識點就集中在某兩、三節課上,只要學生能掌握這些重點內容,這一單元也就沒有什麼難點,學生學得也不錯,即使碰到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在重點部分稍加輔導,單元基礎知識也能過關。而小單元的教學可就困難的多,我似乎感到每節課都在跟學生在戰鬥,往往弄得兩敗俱傷,怎麼會這樣呢?在小單元裏,內容主要集中在一起,使每節課都有不同的重點,一節一個新內容,優生沒問題,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都是平平的,為了這部分同學,只能多花時間,原本規定一節課的內容,只好進行分解,變成兩課時或更多的課時,還不能包括另一部分學生,他們還得留在課後單獨輔導,並且輔導的難度特別大,又費時,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不戰而退。

面對這些內容,每學期末,辦公室的老師經常開玩笑説:碰到這些內容就噁心。但卻不得不面對,為了能讓學生掌握好一些小單元的內容,我自創了一種“冷處理”的方法,所謂“冷處理”,説白了就是“炒冷飯”,方法是:先在規定的時間內,適當增加一點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剩下的'什麼也不做,等新課結束後,將複習的重點放在這些小單元上,每天一個知識點,不斷的反覆、輔導,採取個個依次過關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刺激學生,促使其掌握這些“小”而難的內容,這種方法實用性是不錯,但總得不是什麼上乘之作,每每用之,心裏總不是滋味。

請看一筆流水帳:第七冊練習十二有這樣一些題目:動手剪(第3題)、判斷(第七題)、探索四邊形內角和(第八、九兩題),這三題我整整用了兩節課(前兩項一節課)。第七題中有兩道判斷題:兩個高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可以拼成一個大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學中我將這兩個題目與第3題整合在一起,先用課前準備的學具不斷地拼,發現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好能解決判斷題中的兩個題目。這樣一來,連同生成性的一些內容,一節課就結束了,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也一樣,因為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所以量的角比較多,且都在不同的方向,難度也比較大,一節課下來,還有些學生沒有量出正確結果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n3wz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