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女兒節雜文隨筆

女兒節雜文隨筆

桃花

女兒節雜文隨筆

日本的女兒節又叫桃花節。“桃花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不由得讓人想到“桃花運”的由來。岡山是日本桃的產地,自然也是日本觀賞桃花的首選之地。往年桃花盛開時曾經來過,據説,一百多年前日本還沒有食用桃,直至1876年,日本岡山縣才從我國引進了上海和天津的水蜜桃,經過不斷改進栽培技術,培育出了一些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新品種。如今的岡山縣,已是滿山遍野桃樹成林,被譽為日本的“桃鄉”。

桃花盛開在春日裏,桃花水漲起的時候,滋潤了廣袤的大地,白雲青山都好像少女般臉上泛起了紅暈。宇宙間充滿了生命的色符,處身其間,沒有人生的詠歎、沒有超自然的宗教氛圍。讓人覺得:多少英雄豪傑的美夢,這時都飄失在了往昔的深處,晚春的桃花流水在暮靄中,把握不住、也無需刻意把握的,卻正是自己。

桃花也總是和美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傳説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樹千株,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於桃園,每次皇帝都要摘桃花插於寵妃頭上,説“此花最能助嬌態”,桃花如此嬌美,因此古時有人用桃花洗面,認為這樣可使容貌更加美麗。日本的女兒節自然也離不開觀賞桃花,在花瓶裏插上幾朵桃花。

這次到岡山來故地重遊,除了想看看女兒節時的桃花,還因為想看看這裏“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後樂園”。沒有想到的是:從2月中旬開始,日本有女孩子的家庭,開始忙着準備過3月3日的女兒節了。不過在她們在偶人壇上擺上心愛的偶人娃娃的時候,我卻先看了一回岡山西大寺男子們的“裸祭”。

“裸祭”,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現在被定為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的夜裏舉行。岡山縣西大寺的“裸祭”,則是日本三大裸祭之一。自1300年前從奈良東大寺的一名高僧,來此傳教並建立此寺廟以來,就與唐昭提寺一樣,西大寺就成為了日本著名寺院,它也是中國高僧鑑真東渡傳教的重要場所。

“裸祭”的正式名稱為“會陽節”,活動的獨特之處是,男人們除了胯下丁字形的兜襠布:“褌”,身體其他部位要全部裸露着,在人堆裏搶奪一根“神木”。我腦子裏突然閃過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在成都開酒家時,他穿着“犢鼻褌”,是不是也就是這個模樣?

任何男人都可以參加“裸祭”,我注意到有很多小學生也參加了,顯然要他們去和成人們搶奪“神木”是困難的,但他們的家人都帶着他們來參加,併為他們來助戰來了。下午6時,人們一起就聚集到了寺廟大殿和院內,只見到處人山人海,儀式開始前,參加者要更衣、喝酒,還要在寒風中接受冷水潑灑的“潔身”。

一直等到午夜時分,燈光突然全滅,人聲也開始鼎沸起來,因為“神物”已經降臨,主持從殿堂上拋出了兩根6寸長、3寸粗的“寶木”。於是密集的閃光燈下,只見人頭攢動,此起彼伏,搶奪場面異常激烈,庭院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勇士們在虎視眈眈的在搜尋目標,伺機下手。也感染了我們這些場外觀眾跟着激動不已,家長們更是喊着:“左邊!”、“右邊!”在興奮地助戰。大家都在尋找和搶奪那根“寶木”。一直爭搶了30分鐘過後,喇叭裏傳出“寶木已經物歸其主”,勇士們才停下來一齊鼓掌祝賀。有的人還受了傷,但山門之內是不受世俗法律約束的,活動的公告裏也寫明瞭“一切傷亡事故責任自負”,所以每一個參加者是都要拿出足夠的勇氣的。

孔夫子曾經問他的弟子們各自的志向,曾皙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我一直懷疑:為什麼他喜歡在暮春的“祓禊”時,帶着童子去洗澡?看了“裸祭”才略有所悟:成人們是有義務帶着童子們,讓他們也從小就習慣、參與的。不同的只是現在日本“裸祭”斗的是力;曾皙説的是“詠而歸”,斗的是文。也許古人是鬥力、鬥文,兼而有之的。

雛祭

現在日本女兒節的正式名稱為“雛祭”。因為這天的主角除了女孩子就是偶人娃娃了。走到街上可以看到賣各種各樣他們叫做“雛人形”的“雛屋”,琳琅滿目的偶人娃娃,被鄭重其事地陳列在玻璃罩中。走近一看:價錢竟要十幾萬、幾十萬日幣!曾經有日本人送過我兩個,當時只是覺得日本人的小玩意做得確實精緻,就隨手轉送了別人家的小孩當玩具了。

這一天我應邀去田中家去看他們家的偶人壇,看到花瓶裏插上桃花、偶人壇上半個月前就擺上心愛的偶人娃娃,這天還供上了米酒、粽、紅白綠三層的菱形糕點。女孩子們穿上漂亮的和服,接受家人的祝福。並邀請來親密的夥伴,一起盡情度過這個屬於她們的節日。

那是母親和外婆們每年都要為未婚女兒舉辦的節日。如果家中有未滿週歲的女兒,當母親的就得準備“散壽司飯”和蛤蜊湯,招待來慶祝節日的親朋好友們。“散壽司飯”因為看上去鮮豔華麗,很適合作女兒節的主菜;蛤蜊湯中的.蛤蜊,因為兩扇貝殼是唯一可以配成一對的,所以象徵着女孩子能過找到那個唯一的一半,也表示從一而終的貞操。這個時期也恰好是蛤蜊盛產的時節。

偶人娃娃是由母親孃家的外公外婆贈送的。但現在一般家庭都是外公外婆事前先包好紅包,讓女孩子們自己買中意的偶人娃娃,其他伯叔姑姨等長輩也會在當天給個紅包。偶人壇上的偶人娃娃,大約擺飾飾一個月後,才被小心翼翼地收存起來,等第二年再拿出來重新擺飾。一過3月3日,就要立即把它們收拾起來,據説可以避免將來女兒在家裏呆的時間太長,找不到婆家。等到女孩子做新娘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木偶連同父母多年來的祝福都帶到自己的小家庭,然後傳給自己的女兒,如此代代相傳下去。

田中告訴我:他們日本關西地區製作的偶人,是模仿宮廷生活的,以宮廷中紫晨殿為主要襯托。過去,一對“親王偶人”的擺放方法是男左女右。因為人們認為左比右的地位高。然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偶人的擺放也改為了西式的男右女左。此外,日本江户時代偶人為長臉,最近改為圓形臉了。

偶人壇上一對親王偶人端坐於鋪設了紅色絨毯的階梯的最上層,第二層是3個女官,第三層是5個宮廷樂師,第四層是左右大臣。最近開始出售7層、8層的偶人壇,再配上各種道具。雖然各家陳列起來,競相鬥豔,並以擁有精緻的偶人而自豪。但是由於價格昂貴,和日本住房狹窄,置辦起來也是不容易的。為了解決問題,現在有些家庭就只擺設類似無錫泥人的簡易“變形偶人”了。

田中外婆家的祖先是貴族世家,偶人娃娃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有幾件甚至可以列為指定的特別文物了,除了偶人外,壇上還陳列着一些其它古董,據説都是有來歷的。而大多數人家的偶人,做得都十分精緻、華麗的偶人娃娃的頭部、髮型、身軀、手足、裝飾品,都是由專家分工手工製成的,所以每一具偶人的表情都不同;衣裳由衣裳手藝工匠負責分工製作,價格也就自然不菲了。這些造型各異,妙趣橫生的偶人娃娃不僅成為每個家庭裏珍貴的藏品,走在古色古香飛騨的“古町並”街上,可以參觀裝飾了代表各家貴族家徽的偶人。它們都是難得的民族藝術珍品。一身金線織花的錦緞,搖曳於兩旁的紙罩蠟燭燈,襯着嬌豔的桃花,還有春季應時的盛宴,象徵着美好、富足。希望讓自己的女兒將來能像偶人公主那樣幸福。

上巳節

女兒節也叫彌生節、上巳節,上巳、彌生,講的都是陰曆3月的事,上巳是陰曆3月的第一個巳日。當春天即將過去,桃花水發時,古人有去水邊舉行“祓禊”的活動。和原產於中國的桃花一樣,這個3月3日的上巳節日也來自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魏晉時期固定為三月三日,杜甫的名句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王羲之他們這一天在蘭亭水邊的“曲水流觴”,可是現在被日本人變成了更加寒冷的陽曆3月了。

不用説:這一天的水邊是很熱鬧的。《風俗通祀典》中説:“女巫掌歲時,以祓除與浴,故與水上輿潔也”。人們來到河邊,在女巫的帶領下,一起洗手、洗腳、灑水沐浴。古人相信:這樣可以把罪孽、污穢、厄運洗去,求得平安。

日本的神道認為:就是人工的東西也都是具有靈魂的。曾經見他們連用壞了的縫衣針,都要插在豆腐上供養一下,偶人娃娃當然就更具有魔力了。和歌山的淡島神社由大神官將全國供獻的,不再被陳列的,或者已經損壞了的,那些已經完成使命的偶人供養之後,放在白木船上讓其飄到海里。而從前日本各地都有,現在只有鳥取縣的稻草編成圓盤裏放流的偶人的“雛流”,仍然每年都在舉行着。自飛鳥時代起,就有了這種傳統,那時人們為了解厄,放流的時候還要對偶人吹口氣。曾經在京都上賀茂神社,看到一大羣身著豔麗和服的女子,在鼓樂尺八的演奏聲中緩緩走向河邊,從懷中掏出小小的紙人,在身上拂幾拂,再拋向河水中。在樂聲的縈迴中,紙人隨著水波流向了遠方。古人相信:巳日是個災難的日子,這樣做可以把自己的災難轉移到偶人身上去。

最早的偶人娃娃是用紙或稻草做成的站立式簡單小人,上面寫上出生年月日,然後在陰陽師的祈禱後,把它們和供物擺在用草編的織物上放入河中,任其漂游遠去。人們相信這樣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和罪孽轉到偶人身上。據説這種傳統也來源於中國。

前幾天看到鳳凰台裏李敖在講到《詩經。溱洧》:那時人們手拿着香草,一個女子主動邀請男子一起去洧水邊遊玩並一起戲謔、贈之以古人用來避邪去毒的芍藥(見《癸辛雜識》)。女子説:“且去觀乎?”他們去觀的,顯然也就是那裏正在舉行“祓禊”活動的熱鬧場面,所以男的説:“既且”,雖然他已經去過了,但女子還是要他一再去看的,很可能和這種流放偶人也有直接的關係,這一古風在中國早已失傳了,但在日本的這個女兒節中,還可以尋找到一些它往日的影子。

標籤: 女兒節 雜文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dodq2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