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遊記隨筆:石龍洞遊記

遊記隨筆:石龍洞遊記

春天到了, 該放鬆心情吧,讓我們放下手中的一切,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走進大自然,貼身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氣吧。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燕子石龍洞村來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吧。記得葉聖陶先生這麼寫到: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以一個“迎”字,走進石龍洞來領略“寬、窄;緩、急”、奇與傳説仙境吧 。

遊記隨筆:石龍洞遊記

燕子石龍洞村離鶴峯縣城10公里處,海拔約1000米左右。具傳:古代石龍洞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 石龍洞頭,故名“石龍洞”。傳説,古代容米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石龍內洞,石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而石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龍洞的山山水水算不上險峻奇絕,但有他獨特的風景。特別在炎熱的季節裏,石龍洞的大洞小洞都是自生的天然空調,則有過之涼爽矣,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傳説:石龍洞長廊下臨深澗清溪,憑欄南眺,可見峯巒絕壁,壁上叢生翠本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橫空探出,狀如披廈,崖下原有佛殿,時有嵐煙薄霧繚繞。佛殿西側石壁上,蘚苔碧綠,石縫中清泉漱玉泄璣,緩緩滑動,滴落於白石小潭內形成一泓泉水,名曰:“翠泉水”,又因水甜如甘乳,故又名“蜜月泉”。昔日神仙......寺內僧人即以此水烹茶為飲。每年三月布衣百姓都來洞口聽仙人是否飲酒唱歌?如果聽見洞內有眾多的仙人在飲酒唱歌,來年一定是平安豐收年。如果聽見仙人砸碗的咔嗒聲,來年水災多,收成不好。

柘溪,石龍洞,溪坪,燕子坪,百順橋,五峯,宜都,武漢,是容美土司時期的古棧道,是通往武漢的“絲綢之路”。也是清末著名詩人顧彩從屏山,新寨,石龍洞,溪評,燕子坪觀景作賦的地方。可惜這條古棧道,至今沒有打通縣城的`公路,沿途近十個村莊,“唐家埔村,新寨村,巖屋村,石龍村,白古村,溪坪村,瓦窯村,蔡坡村,程豐村。這裏人口密集,卻沒有很好利用發展,無法拉動村級經濟。加之公路從朝上坡繞險峻高山而行,增加里程,對居民諸多不便,險惡的道路,給車輛運行造成了很大安全隱患。不打通這條景觀通道真可惜啊。

可惜歸可惜,卻改變不了我們觀景遊覽的興致 , 也只能在這裏變換欣賞的角度,觀山閲覽,遊玩穿行在兩山間,從山下往山裏走,邊走邊欣賞兩邊山峯景色,沿途景點很多,只要你有興致想象,每一座山峯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説中的故事,人如行走在詩畫般的畫廊中,故十里畫廊的美名由此而來。 我從小就跟着父母走過這條道,記得六月的一天,天氣十分炎熱,走到石龍洞的一條小路邊,有一口小洞,洞內向外吹着強勁的涼風,站在洞口邊吹分把鍾,渾身透涼,軀體發冷。傳説:古代石龍洞是一個“輕舟仰卧人回溪”,洞內就宛如置身仙境地天然龍宮。內洞更大於外洞,面積很大,可容納萬人,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鍾、地下泉水眾多。與紅魚潭,溪坪,石龍洞,哈湖露連成一片,“神龍見首不見尾”,洞內有兩條龍身、龍爪、龍尾,“象牙石”等數十多個巖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可是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天上雷轟火閃,把一座座大山轟倒,把石龍洞埋藏,只有雷打巖依然聳膊成山。至今沒有倒塌。打杵壩的小溪在朝石龍洞流淌,左邊四座小山丘和右邊四座小山丘排列整齊,中間的小山像轎子,這裏的前輩稱這裏是轎子山。是塊風水寶地。

如今的石龍洞改成了石龍村了。新農村的建設突飛猛進,石龍村像一條甦醒的巨龍在騰飛,我們順着村級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桃樹也正開蕾,地上的綠草這兒一叢,山花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楓葉,樺葉籽葉,水紅樹葉,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來。

那溪流就是從山裏出來的。抬頭望去,溪情水淡,很有氣勢。雖現在見不到石龍洞洞口了,可是還能感覺到石龍洞依然那麼美,那麼神奇。似乎傳説的石龍洞又重現在我的眼前,似乎蜿蜒在洞頂的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還有石鐘乳和石筍,神仙、以及宮室,都藏在我們腳下。如果石龍洞不被天雷把雷打巖轟倒。該有多美啊! 可惜!可惜啊!

標籤: 石龍 隨筆 遊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77ng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