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勵志成功 >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

想要在創業行業中站穩腳跟,一定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要用自己的創意去創業,爭取更多的成功契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一)

80後留學生回家創業 只為安全健康的鮮牛奶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縣城萬和城沿街,有一處“奶吧”十分顯眼。奶吧老闆是一位80後女性,叫薛靜。她曾在日本留學,原本有更大的空間繼續發展,但卻毅然決然地返回家鄉莒縣,做起了牛奶事業。近日,來到奶吧,見到了這位80後創業者,傾聽她與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決然回家創業 與牛奶結下不解之緣

走進匯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幹練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斷後擦拭着不鏽鋼的奶罐,她就是薛靜。薛靜出生於莒縣夏莊鎮,今年29歲,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活力的80後。

據薛靜介紹,2015年,還遠在日本留學的她就聽同學説國家正大力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就愛折騰的她,這次按耐不住了。同年四月,拿到大學畢業證後,她就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與牛奶結緣,開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為豪的“折騰”。

做牛奶事業,源於薛靜從小對牛奶就產生的深厚情感。據薛靜介紹,她小時生活在農村,最愛喝的就是牛奶。那時的奶製品,濃香、掛壁,不含防腐劑、添加劑,更別説添水、加糖這樣的做法了。但現在,這種“原生態”的奶製品,在市場上十分罕見。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靜開始頻繁地接觸牛奶相關的知識。

精益求精,只為做一杯健康、安全、營養的新鮮牛奶

創業自然是又歡喜又疲憊,好在付出總有回報。在經過一年的學習、考察、交流後,山東省奶業協會和莒縣豐陽奶牛專業合作社遞給了薛靜邁上希望的橄欖枝,省奶業協會領導及專家多次親臨指導,在他們的精心策劃和耐心幫扶下,成立了莒縣第一家大型原生態規模化巴氏鮮奶吧,也是目前整個日照市環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奶吧。

據瞭解,薛靜經營的匯和奶吧堅持製作精益求精的高標準生態奶。奶吧每天從遠離工業污染的果莊鎮豐陽奶牛養殖合作社提取優質、新鮮奶源,經專業人員嚴格化驗,各項指標達標後,再冷藏運送至奶吧,然後再經巴氏低温消毒殺菌灌裝銷售,每一道工序的嚴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從源頭到成品的品質安全與質量安全。

採訪中,記者忍不住品嚐了一口鮮牛奶,確實奶香醇厚,與平時超市內購買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顯的區別。薛靜自豪的説,不管是從擠奶、運輸、透明且自動化的生產加工還是到儲存,匯和奶吧都有嚴格的品管工藝流程。

奶吧嚴格採用巴氏低温滅菌方式,巴氏低温滅菌在殺滅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牛奶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鮮,在保證牛奶品質的同時,更減少對奶品的外圍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給奶品五星級保護。

“賺錢只是一方面,年輕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精神追求。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讓莒縣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營養的鮮牛奶。”薛靜告訴記者。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二)

廣州19大學生創業開理髮店 半年眾籌到100萬

來自廣州4所高校的19名在校大學生,邊讀書邊開理髮店,豪言要顛覆高校及周邊的傳統理髮體驗,打造中國高校第一個互聯網理髮體驗平台。這個通過眾籌打造的“發學院”創業項目,在短短半年時間籌集到了超過100萬元的資金。

他們自主開發了網上預約平台,嚐到了高校“互聯網+理髮”的頭啖湯,一口氣開了3家理髮店,目前粉絲達到了3萬多人,理髮店已經實現了盈利。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在今年7月完成廣州五山、大學城、龍洞3個高校區的店面佈局,完成發學院平台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的孵化並公司化運營。

然而這個項目的創新點或者核心競爭力在哪?不管是創業者本身還是創業導師,對項目容易複製都心存擔憂。這就意味着,店面快速擴張後的管理可能是個大問題。

高校理髮店:邊喝咖啡邊讀書,還有駐場歌手

手機連接免費Wi-Fi,坐在“書吧”安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在“水吧”點一杯咖啡度過難得的悠閒時光,耳邊還有駐場歌手的表演……這裏並不是咖啡館,也不是休閒書店,而是一間開在高校裏的理髮店。

最近,廣州天河的五山高校區,接連出現了3家名為“發學院”的理髮店,顧客可以通過網上預約理髮時間,並進行在線支付,主打社區友好環境體驗,受到高校學生的熱捧。

23歲的楊偉傑是“發學院”的聯合創始人和CEO,他同時還是華南農業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楊偉傑告訴南都記者,“發學院”創業項目的想法來自於女同學呂永青的一次抱怨。呂永青是華南農業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發學院”的首席運營官。

“呂永青是一名典型的工科女,平時也有美美噠的需求,但是學校裏的理髮店比較簡陋,滿足不了需求,外面的理髮店又遠又貴,於是我們就想,如果開一個屬於學生自己的理髮店會怎麼樣。”楊偉傑這樣告訴南都記者。

經過調研走訪,楊偉傑發現,同學們對高校周邊的理髮店普遍“吐槽”很多,很多同學都不滿意校門口的理髮環境、態度、技術,也不滿意昂貴、質量不高的洗護用品,“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業努力,革新同學們的理髮體驗。”

Crazy的目標:中國高校首個互聯網理髮體驗平台

大學生開理髮店,並不是高大上的創業選擇,“我們開始也遇到了很多不理解的聲音”,楊偉傑回憶説,但最讓他意外的是,他們的眾籌項目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成為在校大學生“雙創”的明星項目。

“我們100萬的啟動資金,完全沒有去任何網絡平台運作,全部來自身邊的朋友、同學。幾乎所有的眾籌人都是身邊認識的朋友,要麼線上要麼線下,都認識的。”

學校的鼓勵和支持,讓楊偉傑和呂永青最終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2015年10月底,第一家“發學院”理髮店在華南農業大學正式營業。呂永青建議,就用英文crazy作為理髮店的LOGO。

很快,理髮店就盈利了,嚐到創業甜頭的團隊一口氣就開了3家連鎖店。“我們的目標是改變高校及周邊的傳統理髮體驗,建設最受高校學生喜愛的美髮中心,打造中國高校第一個互聯網理髮體驗平台,進而成為引領高校潮流的風向標。”呂永青説。

美髮業“小白”:請來的髮型師7天就走人了

不過,創業不可能一帆風順。雖然有着不錯的點子,可對於美容美髮行業而言,楊偉傑、呂永青等學生無疑還是一羣“小白”。

“我們去招聘髮型師,很多髮型師都看不上我們,因為覺得我們不懂行,有些則是糊弄我們,我們自己一路摸索過來,也吃了很多虧。”楊偉傑説,隔行如隔山,再加上學生創業,給出的待遇標準不可能跟市場上的理髮店相比,髮型師隊伍極其不穩定。

“最初,髮型師隊伍極其不穩定,有個髮型師呆了7天就走了,很尷尬。”楊偉傑説,直到最近,髮型師的隊伍才算得上真正穩定了下來。“現在我們一共有17位髮型師,最長的工作資歷有15年。”

逐漸穩定的不僅僅是髮型師的隊伍,短短半年時間,“發學院”的聯合創始團隊就達到了19人,他們分別就讀於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等4所高校。呂永青説,大家都是90後,年齡最小的生於1996年,年齡最大的就是CEO楊偉傑,今年23歲。

項目目前也已經實現了學生公司化自主運營。2015年12月,他們還成立了美髮公司,由學生擔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還設立了董事會、經營管理委員會、股東代表、各門店店長以及員工等機構以及人員,建立健全了風險與財務監控機制。“我們現在採用的是輪值CEO的制度,讓有能力者都有機會得到鍛鍊”,聯合創始人楊偉傑介紹説。

未來的“生意經”:高校美髮市場的潛力巨大

楊偉傑告訴記者,團隊自行開發了理髮店網上預約平台,在不到半年時間裏,粉絲就達到了3萬多人。通過網上預約平台,實現了“互聯網+理髮”的運營模式,同學們可以通過線上進行預約和支付,減少了剪髮所需的等待時間。

呂永青對“發學院”的未來發展有着清晰的思路,“我們的理髮店不僅僅是理髮服務,還提供了免費W i-Fi、書吧、產品展示區、水吧、駐場歌手等多種大學生喜歡的服務內容,社區型良好的理髮環境是我們追求發展的方向。”

目前,這三家理髮店都已經開始盈利。楊偉傑認為,高校美髮市場的潛力巨大,“我們計劃在今年7月完成廣州五山、大學城、龍洞3個高校區的店面佈局,預約平台的用户突破5萬,完成發學院平台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的孵化並公司化運營。”

雖然當下的路走得很順,但這樣的理髮店模式擔不擔心被人複製?對此楊偉傑坦言,説不擔心是假的。“從我們來説,只能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門店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創業成功人士勵志案例(三)

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個後知後覺的人。

他2006年就參加過第一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當時只覺得是一次尋常的越野活動而已。此後幾年,他看到很多去過的人淚流滿面地回憶這一活動,而且飽含深情地大談感悟,説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覺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點倉促了。

“我既不愛音樂,也不愛電子產品,當時創辦一家音響企業,是覺得這個行業能賺錢。”和大部分中國企業家一樣,周航的創業動機並非愛好,而是賺錢。

1994年,21歲的周航剛剛大學畢業,就創辦了佛山天創電子企業有限公司。十年後,這家企業在國內專業音響行業排名第一,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其他國內大型活動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響設備。剛剛30歲出頭的周航如願以償,過上了富裕而穩定的生活。也許是因為成功來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從容。

“早上起牀開一個小時車去高爾夫球場,一場球打4個多小時,再開車回來,晚上和朋友吃頓飯,一天就過去了。”周航這樣描述當時的生活。

當他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高爾夫球場就成了一個貌似健康的避風港。他內心裏隱隱地覺得,30歲剛出頭就過上這樣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麼動力改變自己。周航把泡高爾夫球場看作是一種逃避—逃避自己內心的衝動。其實,從2003年起,他就想再創業一次,做點兒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但是,人總是有惰性的,惰性總有藉口,反正也不缺錢,拖拖拉拉一直沒有做。”周航説。一旦想幹點事情,他的理性就會反過來權衡,給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着失敗了怎麼辦,還會想着現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説,企業家去高爾夫球場多數是為了逃避什麼。他的一個球技最好的朋友當年曾在海南做房地產,海南地產崩 盤後,這個人欠了一屁股債,為了躲債,只好天天泡在高爾夫球場裏。泡了一年多,練出一手驚人的球技。

入學長江

那幾年,周航一直在玩。2004年入學上長江商學院EMBA第四期,他從高爾夫轉向出國旅遊—從“玄奘之路”開始,他又愛上了玩户外。長江商學院成立了高遠户外俱樂部,而後2008年汶川地震,參加玄奘之路的企業家們自願成立了第一家民間救援隊,這些事情周航都曾參與過。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認識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揚帆,到騰衝清明追古,走訪汶川、玉樹災區,還有每週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覺得做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義或者目標姑且不論,至少眼界打開了,做了一些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健康起來。

“玄奘之路”是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曲向東創辦的一個項目,他現在的身份是行知探索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2005年10月,他策劃了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活動。據考證,玄奘西行時最困難的一段路是從今天甘肅瓜州到新疆的哈密,被稱為800裏黃沙,玄奘在這一路上曾多次想要放棄,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玄奘之路的來源。

曲向東將這段路分成A、B、C三段,A段從敦煌塔爾寺遺址到白墩子,全程110公里,準備徒步走4天,當時邀請了王石、劉東華、馮侖、張維迎、齊大慶、周國平、葛劍雄、王小丫等20多人。

就在臨行前不久,王石的祕書打電話給曲向東,説王石臨時有事,可能去不成。曲向東急了:“這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王石。誰都可以不去,他不能不去。”最終王石在曲向東的軟磨硬泡下還是來了。再後來,王石成了這個項目的一個招牌,此後每年,他都會為這個活動寫一篇文章,稱這段路是他的精神之旅。玄奘之路將來參加活動的人稱為“戈友”,每人有一個編號,王石的編號是00000T01。

徒步結束後,時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張維迎和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跟曲向東提議,可以把這個活動向商學院的EMBA學員推廣,搞一個商學院之間的挑戰賽。曲向東接受了這個建議,註冊了一個公司,寫了幾個商業贊助方案。

“戈壁挑戰賽”的羈絆

2006年初,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睿決定贊助這個項目。王睿是長江商學院的學員,她覺得EMBA學員們需要開個運動會,通過競賽去交流,所以這個項目有前途。2006年5月,第一屆“玄奘之路”國際商學院戈壁挑戰賽就辦起來了,一共有長江、清華、北大、復旦等6所商學院參加。

比賽分為A、B組,A組分出勝負,B組重在體驗。除了強烈的對勝利的渴望外,體驗也是活動的一個賣點。2005年的第一次活動曾經出了很多名言,比如王石的“讓靈魂跟上腳步”和馮侖的“偉大是熬出來的”。此後來參加活動的不少企業家,也確實希望在這條路上找到一點和靈魂、智慧相關的體驗。

其實曲向東最初辦這個活動,純粹是為了讓學員們增長見聞、加深友誼、鍛鍊身體。作為組委會祕書長,他不斷強調重在參與、重在體驗、“每一個人都是贏家”。而王睿的進入,使得這個調子變了。她深知那些企業家或有商業理想的年輕人們充滿好勝心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出來創業和在商場參與競爭的前提。有一次,王睿很嚴肅地對曲向東説:“你不能培養鼓勵弱者的文化,輸贏很重要。”

第一屆戈壁挑戰賽的冠軍是長江商學院,曲向東準備了6個一模一樣的獎牌,説“每個人都是贏家”。結果在頒獎儀式上,伴隨着汪峯的《飛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一個長江商學院的男學員哭着衝了出去—獲得第一名的長江商學院因為得到和別的學校一模一樣的獎牌,成了整個頒獎晚會上最不快樂的一羣人。

“很多人為了學校的榮譽,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進行訓練,戒掉了大酒大肉,每週跑10公里,北京的訓練點就是奧體公園。”“玄奘之路”的一位工作人員説,很多四五十歲的企業家為了“玄奘之路”而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去參加馬拉松。連續三年得第一的中歐商學院因為學員對户外運動的熱衷,被戲稱為“中歐體育學院”。

但周航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在城裏,就天天爭名奪利。好不容易給了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跑到幾千裏之外的荒煙大漠裏,結果還是爭名奪利,那我們幹嗎去了呢?”他希望自己能夠從活動裏獲得一些不同的體會。

“很多企業家登山也是為了標榜自己的身份或者僅僅是獲得競爭的快感,不是真的為了愛好。比如登七大洲的最高峯和去南北兩極點,需要有錢、有閒、身體好—這不就是成功人士的標籤嗎。”

每年的戈壁挑戰賽結束後,主辦方都會製作一些印刷品,各個商學院也會製作一些小冊子,裏面都是一些參與者的體會,其中充滿了《衝刺!感謝!淚奔!》、《為了信仰執着前行》、《要感悟,不要趕路》、《生命不息,腳步不止》這樣的標題。“每個人都寫得特有感覺,但是仔細一看又都差不多。”

2006年初,周航還在長江商學院上課的時候,就聽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講過“玄奘之路”—當代名人、孤煙大漠、挑戰徒步讓他覺得很酷。於是懷揣着郊遊的心,他參加了第一屆的正式比賽。結果,周航看到很多人淚流滿面甚至號啕大哭地衝過終點,但自己既沒有特別想要爭勝的心,也沒有什麼刻骨銘心的體驗,僅僅是覺得很累。

“放下”是另一段遠行的開始

“很多人走完玄奘之路後改行、辭職、創業,本來不想結婚的人結婚了,不想離婚的人離婚了,也有不少人皈依了宗教。總之就是做了一個對人生很重大的決定。”一位“玄奘之路”的工作人員説。

周航一直是個很理性的人,總是在別人慷慨激昂時,説一些玩笑的話語,把場面給攪和了。周航後來承認,每每聽到人們在戈壁灘上激情萬丈、超越自我的故事,他心裏其實也渴望這樣的體驗,他渴望哭一次,渴望體驗一下什麼是挑戰極限,甚至渴望自己能夠性情大變。

“玄奘之路”項目除了用於比賽的A段112公里,還有給挑戰過A段之後不過癮的人準備的B段和C段,路程更長,條件更差。B段有130公里,還是分4天走完。2010年,周航準備前往B段,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一共有14個。周航嘗試着問他的同伴,為什麼要再來,這些人都用一個在“玄奘之路”裏很流行的“禪語”回答他—“放下,放下。”

“放下”這個字眼是在2005年那次“玄奘之路”中誕生的。在一個篝火旁,王石和王小丫等幾個人聊天,當時王石正處在把企業放下的階段,實際上就是為萬科建立一個健全的企業管理機制—他開始主動遠離公司的管理層,下放權力。王石對外界説:“我登山越來越頻繁,企業就越來越好。”那一晚,王石對圍坐在篝火邊的人説:“你看最後誰能放得下,就是我。好幾個人説好來又沒來,馮侖下了飛機到了敦煌的.賓館跟我們吃完飯就又走了。要説最後能放下的,還是我。”

從此,“放下”成了企業家們一種時髦的表達,能“放下”也成了一種成功的標誌。

2010年的“玄奘之路”,周航決定改變以往稍有疏離之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走。

“第三天的34公里,我只休息了3次。當我面對龍捲風幾乎無路可逃,當我頂着烈日狂風而淚流不止,當我在無路的茫茫戈壁蜿蜒迷路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而無法停下疾速狂奔的腳步。終於在下午4:50第三個抵達營地。這時候,我覺得我很強,我覺得我做到了自我的承諾,我的內心很驕傲。我知道,從此刻起,我有一顆強者之心!”周航回憶説。

周航在這段行程中一直試着去思考“放下”,也有很多心得,但始終沒明白到底應該“放下”什麼,他仍然沒有哭。

2011年,周航又回來參加C段的徒步,C段有167公里,要走5天,只有9個人一起走。這一次,他終於體會到了“弱者”的感覺—臨出發前,他有點感冒,上了路後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最後在隊友的幫助下,完成了徒步。

周航説,第三天下午,他看着GPS上顯示自己的時速已經降到每小時不到兩公里,雙腿怎麼也邁不開,看着一望無際的大漠上,自己和隊友的距離越來越遠,估計自己回到營地至少也是半夜了。他的精神崩潰了。

大部分忽然開始熱衷户外運動的企業家都是處在人生或事業的瓶頸階段—王睿曾經問過長江商學院中參加“玄奘之路”的4個女學員,發現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婚姻和家庭上出了些問題。有些失意者會在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重新找到自信,有些失意者則會在被大自然征服的過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城市裏,常常會產生自大的情緒,覺得一切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樓很快就修起來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處在事業上升期的人,會覺得競爭啊、輸贏啊、征服啊很重要,他們看不到風景,充滿了對自己的自豪感。”周航説,很多中國企業家或者商人,都是靠利益驅動去創業的,因為不是自己的興趣。但僅僅是為了錢,這樣是做不出好企業的。

易到用車

“這兩年我都沒怎麼玩了。”周航説。2010年,他終於開始了自己等待已久的第二次創業,開辦了易到用車網,這個網站能為消費者提供帶司機的租車服務、這次創業確實是出於愛好或者説需求—因為周航自己不是很愛開車。

“以前的生意,面對的都是大客户,都是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獲得生意,裏面難免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周航説,他其實一直想做的是能給更多人帶來方便的生意。“汽車租賃業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年了,但是非常小和零散,大多是幾個人幾十個人,每家幾十上百輛車,經營的地域也不廣。能不能把現有資源整合起來,快速形成一個有統一標準的服務網絡?”

周航做這個生意一輛車也沒買,而是專心開發技術平台。“我們跟租車公司簽約,給每一輛車做車載終端。過去一個車載終端可能很貴很龐大,還得固定安裝,現在只要在智能手機上做一個客户端,利用已有的數據地圖和定位技術,就很容易知道每台車的位置和狀態了。”

易到用車網的辦公室裏,掛着大大的北京地圖,一輛輛移動的汽車小標在上面跑來跑去。同樣的地圖也顯示在易到用車的手機客户端裏。“我們跟原來的經營者沒有競爭關係,這是我們商業模式設計精妙的地方。車輛永遠不可能飽和,誰都願意提高自己車輛的利用率,一旦有空閒,就把狀態釋放出來,加入到我們的匹配系統裏。我們系統有一個內部算法,基於位置、經濟性等,算出該派哪台車,有訂單就推送過去,就像搜索引擎一樣。”現在,周航的團隊已經擴張到300多人,除北京外,上海、廣州、深圳各站也已建立。

這次創業,周航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反對,原因是周航沒有做一個互聯網企業的經驗和團隊,他們中一些人還擔心中國人可能不需要這樣的服務。但他還是做了。

“你要接受自己本來的面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周航説,“我們做判斷往往太理性,所謂理性,就是利益和得失的判斷,其實你內心早就有個聲音,但是我們平時雜音太多,內心的聲音聽不見了。當你真的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會變得更勇敢。”

也許,出走,就是讓他聽見這個聲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lizhichenggong/xyrx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