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寄語 >

經典畢業寄語推薦

經典畢業寄語推薦

願你是風,鼓起白色的帆;願你是船,剪開藍色的波瀾。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的走上前去,將彩色的人生擁抱。下面是相關的畢業寄語範文,快來圍觀吧。

經典畢業寄語推薦

【浙大校長吳朝暉2016畢業寄語:人格魅力塑造美好人生】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初夏六月天,畢業離校情。告別的季節如期而至,啟真湖裏淡荷隱隱,碧水迢迢,映襯着同學們身着學位服的身影,成為浙大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

數年的時光,轉眼即逝。我非常欣慰地看到,我們同學們當中,有人在國際大賽的舞台上勇奪桂冠,有人在科學研究中嶄露頭角,有人在創業實踐中點燃夢想,有人在祖國西部無私奉獻,有人即將邁入世界名校繼續深造,有人即將步入社會開啟職業人生,你們身上湧動着青春的風采、求是的精神、創新的力量!作為校長,我為大家圓滿完成學業感到由衷地高興!更對同學們的美好未來充滿着期待!

遠去的行囊,已經背上。你們今天走出校門,一定滿懷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我必須告訴你們,校門之外的世界遠超想象,你們所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如果沒有健全人格的統領,將難以確保大家抵達理想的彼岸。今天,我特別想在這樣難得的場合跟大家分享人格養成的重要性,在今後的生活歷練中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個性氣質、人生智慧,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這將是更具決定性的成功因素。希望同學們用一生的努力,去修讀人格養成這門核心課程。

知識因厚德而至善。古希臘哲學認為“美德即知識”,至善是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知識要引導人的德性。中國哲學則強調“知行合一”、“止於至善”,追求良知與善行的統一。東西方的智者聖賢,不約而同把知識和德行聯繫在一起。今天的人類社會,知識和科技的大爆炸,使人們掌握了改天換地的手段,核技術、基因技術、信息技術等帶來激動人心的新希望,但僅僅如此終究無法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唯有重構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注重內在精神的豐富和昇華,用正確的方向指引知識的運用,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希望同學們自覺加強品德的修養,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人。

能力因氣質而卓越。法國思想家、大文豪伏爾泰曾説過:“氣質的優雅使人心靈入迷”。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人格影響力,彰顯着一個人的修養和能力。能力與氣質相輔相成,能力是氣質形成的根基,氣質是能力釋放的催化劑。作為典型的非智力因素,氣質更取決於後天的養成,樂觀開朗的精神面貌,堅毅果斷的意志品質,開放包容的胸懷氣度,優雅沉穩的個性特質,這些均需要在實踐歷練中塑造,在能力運用中提升,在品鑑反思中凝鍊。只有具備非凡氣質的人,方可發揮極致的才幹,最終實現遠大的理想。希望同學們,不斷增進氣質的修煉,努力成為人格健全、能力卓越的人。

素質因智慧而閃光。中華傳統文化充滿着人生智慧,尤其是為人處事創業之道,正如《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樣的人生大智慧,來自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存的洞徹、對生活的感悟,是面對磨難時敏鋭豁達的心胸格局,是歷經滄桑後從容睿智的精神境界。人生智慧是個人素質的昇華,唯有以大智慧來駕馭素質能力,才能最終擁抱夢想和遠航。漫漫人生路,我們面臨無數選擇,必須取大智慧、舍小聰明,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路才能越走越順、越走越寬。希望同學們勇敢接受人生的錘鍊,努力成為智慧富足、素質全面的人。

長期以來,浙江大學致力於立德樹人為導向的全人教育,近年來尤其強調人格塑造的KAQ2.0教育模式。但學校的培養只是開啟一扇大門,關鍵是你們領先一步的持續探索和持之以恆的真實行動。那麼,人格魅力究竟如何塑造?結合最近風靡世界名校和頂尖企業的《魅力》一書,我想和大家分享塑造人格魅力的三個要點:一是終身學習,堅持學習鑽研的良好習慣,注重向擁有人格魅力的傑出人物學習;二是融合知識能力素質,與人格塑造互動,兼具強大自信的力量和善良正義的品性;三是保持陽光心態,讓內心深處時刻充滿着正能量。我相信,只要認真思考和實踐人格養成,你們每個人都會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你們的人生也會由此而改變。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人格魅力並非天生,你們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質和潛力,通過正確的努力到達魅力的巔峯。衷心祝願同學們以浙大人獨有的人格魅力,塑造更加美好的人生,構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畢業寄語:法律人的選擇】

親愛的法學院的畢業生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校友: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和大家一起見證這個美好的時刻,非常激動能夠與各位同學們一起分享此時此刻的心情,恭喜各位同學們在今天成功地“依法畢業”了!今天,我再次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裝進這件特殊而又神聖的導師袍中,感慨萬分,似乎人的一生就是根據自己角色的變化在不同的時刻把自己安放在不同的情景當中。當然,在人生不同的境遇中,最為關鍵的是,在正確的時候,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畢業典禮在英文中叫做commencement,這個詞語本身就有開始、開端的意思。在各位同學結束一段人生旅程,開啟新的征程的時候,大家一定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演講題目就是《法律人的選擇》。

法學院見證了、見證着以及將來也註定會見證從這裏走出去的法律人的選擇。若干年前,你決定選擇了法學專業從而進入法學院,那一次的決定可能是你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我想説的是,當你走進了這個位於上海市東北角的法學院時,你其實選擇了將自己的生命軌跡安放在了法學院的歷史之中,法學院的記憶中保存着每一位或偉大、或平凡的法律人的名字。

從1914年春季復旦公學增設法科以來,復旦大學的法學教育已經擁有了百年的悠久歷史。在復旦法科成長的路上,許多偉大的和著名的法律人都曾為這所法學院效勞。被尊為“民國法學第一人”的王寵惠教授就是最優秀的代表之一,他橫跨公法和私法,留下了比較憲法的經典著作,1928年,他主持起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頒佈的法律——《中華民國刑法》。王寵惠首次在亞洲把《德國民法典》從德文翻譯成英文,他參與編訂了《中華民國民法》,王寵惠還曾參與起草1945年《聯合國憲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志讓先生從復旦園挺身而出,成為了營救愛國人士的“七君子”之一,張志讓教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了新中國第一任大法官。1946年,復旦法學院梅汝璈教授正是從江灣機場起飛前往東京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工作。我們的法學院還湧現了一大批學術卓越而又淡泊名利的學者,他們包括打通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比較法學大家楊兆龍、著名法律史學家葉孝信先生、憲法學和基本法學家李昌道先生、國際經濟法學家董世忠先生。今天法學院的“志讓講壇”、“汝璈講壇”就是在延續着那個古老和光榮的法科傳統。只要法學院在,這份厚重的傳統就永遠還活在每一位復旦法律人的心中。法學院的先賢、前輩、學長們用他們的選擇,成就了法學院的今天。我們今天這一代人其實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能做出更多的選擇。

我想,至少有三種根本而又迫切的選擇支配了一位法律人走完他或她一生的法律道路。首先是職業謀生的選擇,其次是自我救贖的選擇,最後是救贖他人的選擇。

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律人的選擇意味着我們將法律作為我們職業或者是志業。一旦學習法學專業,我們面臨着專業和職業的選擇,也會面臨着就業和生存的選擇。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快速變革的社會中,法律人的就業市場早已多元化。但是,無論法學的就業市場競爭多麼激烈、淘汰多麼慘烈,以法律為職業仍然是多數法學院畢業生的選擇。幸運的是,從這所法學院走出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能獲得財富和機遇的垂青,它足以支撐我們在這個城市過上一種體面的生活。以法律為職業,它就成為一份謀生的工作,是一個job。但是法律人可能還需要更多,那就是要以法律為志業,這就是一份事業,是一種vocation。誠然,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需要為它的成員提供生存的機會、提供一個人人皆可力爭上游的通道,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提供的。同學們,想想我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想想我們所經歷的和正在經歷的各種困境,什麼是我們生活和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和東西呢?什麼是法律人所看重的意義世界呢?除了職場中的財富、權力、名譽和妒忌外,法律人還應該將法律作為一種事業來追求。這種追求至少在今天還影響着以立法者、法學家、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務和法律愛好者為代表的“法律共同體”的思維習慣和行為選擇。

法律人的選擇意味着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救贖自己、反求諸己。“法律人共同體”本身應該是法治中國的最佳實現羣體。法律人可能經歷無數的困難--物質的匱乏、環境的糟糕、江湖的`險惡,法律人可能借助專業主義的知識頤指氣使的站在道德話語的高地指着對方的鼻子説:“看,這就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法律人運用法律知識的本身不僅僅在於救贖他人,或者對他者的規制,法律人更應該轉向自我內心世界的純化和對自我的規誡。忙於救人、疏於律己,忙於救贖世人,卻唯獨不救贖自我的靈魂,這幾乎已經成為流行法律文化中法律人人格塑造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它導致的後果可能有兩種,要麼是法律人獨立人格的分裂和毀損,要麼是醫治人類疾苦的無力和無效。

法律人的選擇意味着我們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守護正義。德國著名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曾説:“很多詩人是法學院逃逸的學生”。英國著名詩人莎士比亞卻這樣詰問:“在面臨暴君之政、法章之慢、貪官之侮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默然的忍受坎坷命運的無情打擊,還是與深如大海的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這兩種抉擇, 究竟哪一個更高貴?”,的確,古老的問題仍然顯示了它新鮮存在。“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法律人不相信“強權就是公理,實力就是正義”。在面對強權肆意橫行的時候,法律人選擇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法律人選擇了為那些道德上、法律上和事實上弱勢的人們而奮鬥,不僅僅因為他們需要得到幫助,更在於他們也是人類的一部分。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説:“只要有下層階級,吾即儔儷;只要有刑科罪犯,吾即其一;只要有獄底魂靈,吾定非自由!”別林斯基(Belinsky)也説:“如果別人的自由被剝奪,如果我的同胞兄弟仍然生活於窮困污穢之中,如果他們還生活在腳鐐手梏之中,那麼,我也不要自由,我用雙手拒絕這些自由,我寧願和我的同胞兄弟同甘共苦。”從唐福珍抵抗拆遷自焚案到唐慧勞動教養案,直到今天的聶樹斌案,法律人的吶喊在步履蹣跚地推動法治中國的進步。正如英國著名法官休厄特勛爵(Lord Hewart)在一份著名的判決書中所宣示的“Justice must be done; Jus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正義必須被實現,正義必須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被實現。也許我們的行動是點滴的,也許我們的進步是緩慢的,正義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無論如何,法律人呀,你何曾放棄過我們所追求的人權、民主和法治。法律人永遠選擇站在公理和正義這一邊,法律人對現實的迴應是:“強權並非是公理,實力也並非是正義”。

法學院是無數法律人作出他們人生選擇的起點。哈佛法學院的優秀校友霍姆斯大法官説:“一所法學院的任務並不是要講授成功的祕訣。因為,使得一個人在一羣人中與眾不同、鶴立雞羣的能力和潛力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與生俱來的,它並非來自教育。法學院的目標應當是,使人們在他們的職業中變得有智慧(wise)——讓他們走上一條通往大師的道路,而不是使他們變得精明(smart)。……是的,這所法學院一直都是、現在是、我希望將來也一樣是一個偉大的法律人完善其成就的中心,在這裏年輕人不僅接受了他們的教誨,而且更為他們的榜樣所鼓舞,他們接着前行,不是要模仿他們的師長已經做過的事情,而是為了他們在這裏所得到的激情而自由地過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法學院並不僅僅是一個培育無數職場高手的加工車間,它還要把對知識和真理的探討交給每一位熱愛思考的法律人,它要讓法律人成長的根基紮在知識和美德的沃土之中。法學院並不是要在千千萬萬個法律難題和道德困境中為法律人提供一個像教科書一樣的標準答案,法學院是要為變革社會中的法律和倫理難題的解決提供言論和思想自由交流的場所,它要用思想的大手去撫摸國家和社會的疾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永是消逝、法律人似乎註定忙碌。法律人在忙碌中走進法學院、走出法學院。每天早上七點半,當我站在校門口地鐵站,面對進入學校和離開學校的兩撥洶湧的人潮時,我深深地感覺到,一坐偉大的城市需要有偉大的大學,一所偉大的大學需要偉大的法學院。

復旦法學院,在我的心目中,不僅要為莘莘學子和他們含辛茹苦的父母提供一個學生事業成功的平台,更應該成為每一位法律人完善其一生成就的中心。就如我們永遠也走不出父親和母親期盼的眼神,法學院應該成為一個我們永遠也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既然是演講,總要有結尾。最後,我想説,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在大變革時代做一名法律人,我們必須擁有選擇的勇氣和智慧,為這個時代貢獻最大的力量。法學院必定會見證我們這一代法律人的選擇。因為,你——屬於法學院,更屬於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謝謝大家!

標籤: 寄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yu/kxnv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