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美文賞析:愛不等於教育

美文賞析:愛不等於教育

有些教師和家長往往存在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把愛和教育等同起來,認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就有了一切,甚至認為“愛是教育的最大境界”。這是錯誤的,甚至有害的。

美文賞析:愛不等於教育

愛不等於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更好的教育,但教育不等於愛,教育更是智慧,是技巧,是方法,是策略,是一門科學。

看兩個社會場景:

公交車上,白髮蒼蒼的老奶奶一手提着書包,一手扶着柱子踉蹌站着,小孫子一邊吃着零食,一邊坐在座位上東張西望。小孫子心安理得,老奶奶習以為常。有人感慨道:“昨天入城市,歸來淚滿襟。坐着小孩子,站着白髮人。”

孩子考住大學了,報道的日子,舉家請假出動,叔叔開着車,爸爸扛着包,媽媽提着兜,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跟着贊助,前呼後擁,莫不排場,而那考住大學的主兒,卻在一邊做甩手掌櫃。大家有説有笑,並不覺異樣。

不客氣地説:現在很多的家長壓根不會做家長!僅僅有家長之名,卻無家長之責,“養”大了孩子,卻並沒有“育”成孩子,雖然不要求每個家長都能像岳母、孟母那樣傑出,但起碼對“怎樣做家長”略懂一二吧。大多數家長不經培訓就上了崗,倘屬無奈,有了孩子也應該立刻去補課,補上“做家長”這個課。孩子的人生可不是電腦遊戲,從來不可能失敗了重新來過,每天面對的可都是孩子的現場直播。無數個“每天”就是孩子的成長曆程,做為教師和家長必須要重視孩子的每個“每天”,這就要孩子的老師和家長都要做稱職的導演,而莫做蹩腳的指揮家。

龍應台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幼稚園大學》,裏面寫到兩個女大學生扭傷了腳踝而無措的例子,寫道“她們今年20歲,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學教育。她們獨立處事的能力,還不到5歲。”父母過濫過溺的.愛,已經將孩子們培養成了温室的花朵,培養成了金絲籠中的鳥雀,壓根就經歷不了自然界的風雨,壓根就不能進行獨立地展翅高翔。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長的“愛護”下,心理年齡生長停滯。當他們沒有了家長這根枴杖,他們發現不會走路了,對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滿迷惘。當他們看着扶着自己上馬,並牽馬墜鐙一直不肯撒手的父母離開,壓根就不敢自由馳騁。這種幼化教育的影響,這種錯愛的後遺症,讓他們的心理年齡在童年期或少年期徘徊不前。

孩子跌倒了,我們的家長,往往趕快跑過去,拉起來,噓寒,問暖,擦淚,包紮,然後緊緊抱在懷裏,再也不讓孩子奔跑。為了孩子的所謂安全,寧願不再春遊,不再踏青,不再登山,不再遠足,不再社調,不再去大江大河中搏擊風浪,不再去自然界中去親炙自然。把他們統統禁閉在温室裏,莫管窗外絢爛景,一心只讀聖賢書。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因噎廢食的懶政。

孩子倒了,無他,引導他自己爬起來,“讓孩子的腿上傷痕累累”,並不是一件壞事。“世事洞明皆學問”,社會更是廣闊天地,無字句處亦是絕佳課堂,想想前人的“遊學”,多有味道。想想那司馬遷,弔古跡,探禹穴;想想那,走瀟湘,採民聲。何其快哉!

世界上有兩種人不會嫉妒你的成長和優秀:一個就是自己的老師,再一個就是生身父母。

很多教師説:“我對孩子們付出了全部的愛,愛是我的教育主題。”很感念。確實很多做教師的,對待學生往往比對自己的孩子更有耐心,他們關心學生們的寒暖,關心健康,關心學習,關心成長。事無鉅細,不厭其煩。

很多家長説:“為了孩子碎了心,寧願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也先為了孩子。”有錢沒錢,先供孩子上學,莫不如此,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之愛總是最純潔、最偉大、最無求、最不可逆。

但是這瓢冷水還得給這些可親可敬善良的老師和家長潑在頭上!為了孩子,委屈讓您的一顆熱心且打個冷戰。這瓢冷水就是人人應該得而知之的一個共識。那就是: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優生優育優教”成了大課題,“優教”成了不僅是教師同時包括家長在內的必修課。我們如果今天還把教育簡單歸結為一個“愛”字,以為只要愛了,就足夠了,這是遠遠不夠的。愛,只是只是一個很初級、很淺層、很基本的教育要求。李鎮西説:“不希望人們把愛心當成一種模式,一種手段,一種技巧。”不要因為有了愛,就覺得有了一切,老母雞也會護雛,老牛也會舐犢,愛而無法,形同異類,是教師之惰,是家長之責。

愛,有一個帶着糖衣的變種,叫溺愛。這種溺愛對孩子,更無異荼毒。有個“歪脖樹”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故事説,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因為中年得子張毅,他們嬌慣孩子,以至於孩子後來在十五六歲就成了人們公認的一害,後來張毅因為父親赴宴沒有帶他去,“殺父”(其實沒殺死)逃走,在外漂泊,力盡千辛萬苦。終於回頭,還做了某莊主的上門女婿。後來父母逃難到張毅的莊園,張毅執意不見父母的面,父母要求與張毅見面,張毅讓其父母把歪脖樹移直,張毅父母困惑,張毅説出原委與雙親相認,從此一家人快樂地生活並從嚴教育浪子的兒子。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裏的事有是有不是,慶幸這個故事是採取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的文學結局方式,可是,我們所見到的,更多的並不是大團圓結局的現實版本。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智慧,而不僅僅是愛心。將兩者等同的觀點,有害無益。

愛在教育上的異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賞識教育的泛濫。現在我們倡導賞識教育,確實是對學生個體的尊重。“數子千過,莫若褒子一長”。但是,有些地方又表現為極端化,時時表揚,處處誇獎,班班有紅旗,人人有獎狀,好像所有的孩子一下子變得全部完美無瑕起來了。不但沒有人再動體罰這跟高壓線,就連起碼的批評教育也似乎少有人提及。教師愛着,長輩崇着,家長護着,親戚捧着,在一片頌揚聲中長大的孩子,今後走上社會,社會還會給與他總是充滿讚揚的陽光和温情嗎?如果沒有,他們將怎樣抵禦挫折?怎樣適應新環境?怎樣心理去調試?怎樣做派來轉型?教育應該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而非越學越萎縮,越學越自閉,越學越自大,越學越脱節。

用例鎮西的話結尾:“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qo49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