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當我們談論青春的時候在談些什麼美文

當我們談論青春的時候在談些什麼美文

我的南方臉在暖氣洋溢的房間內渴望更多水分。看片現場一片漆黑,我只能伸手摸到桌面上的那串葡萄。葡萄很甜,葡萄皮找不到垃圾桶,我就把那些果皮和果核捏在手上,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看完了整部還未完成後期製作的影片。

當我們談論青春的時候在談些什麼美文

女主角李珥,一個平凡的高中女生,看似過着循規蹈矩的生活,但卻暗自喜歡學校的校草級別的男生,還愛寫博客,文藝女少年一枚。

校草男生,許弋,陽光,帥氣,成績好,人緣也好。如果不是因為另一個女主角的存在,你幾乎認為他才該是完美的男主角。

另一個女主角,叫黎吧啦。好看是好看,説髒話,穿着暴露,沒啥教養,婊去掉綠茶兩個字之後來形容她都不過分。一開始,她過着和好學生們毫無關係的生活,在酒吧唱歌、抽煙喝酒和其他社會青年調情逗悶子。説白了,她就是仗着自己有幾分姿色,瞎混日子的社會閒散人員一枚,還特別臭美愛折騰,眼影和指甲都被她折騰成綠的。直到遇到男主角張漾,佯裝的傲氣和老辣潰不成軍,説到底就是一位隨時準備為愛痴狂的小女孩。

説到男主角張漾,不得不説,他是近幾年華語青春類型片裏最特殊的男主角。壞,壞極了:壞到為了報復一個假想中的敵人,利用自己的愛情;壞到為了過上一種所謂體面人的生活,利用一個一心想當明星的單純富家女。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由這四個人圍繞一個陰謀展開:為了讓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許弋身敗名裂,張漾利用瘋狂愛上自己的黎吧啦去接近許弋再拋棄他,只為換來他的“身敗名裂”。

陰謀的主使者張漾,幻想在這個陰謀得逞之後,他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卻沒想到,他因為真的被黎吧啦所吸引和愛上,又反被發現他不忠的富家女蔣皎所利用,成了不折不扣的犧牲品。

於是,誤會了愛人的吧啦死了,一直默默關注着這一切的`吧啦的好友李珥目睹了吧啦的死亡而久久難以從抑鬱和懷念中走出,本來陽光的許弋因為被吧啦的愛情玩弄而徹底墮落,而深愛着吧啦的黑人因為自己參與了蔣皎的“局”而斷掉一根小指。張漾,則成了這一局面的最大輸家。心愛的人死去,關於未來的規劃全部改寫。他別無選擇地重新投入到蔣皎的操縱中,繼續不知所謂的人生

就像他對蔣皎説的那樣:我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殘酷青春,至此進入高潮。而影片的上半部分到此戛然而止。

吧啦死了——

按照古典戲劇的處理方式,悲劇發生後,所有人都會一一給出反應,作為悲劇的結局——完美的化身死去,留下的痛苦和傷害令人清醒。然而故事沒有結束,吧啦的死是一刀,影片用了剩下的全部力氣來拔出這把刀,讓血一點點流出來。

導演只讓一個人發泄了這種痛苦:身着白衣的李珥站在海邊,發出慘叫,好像在跟大海要回吧啦的生命。

説到這裏,不得不説,非常喜歡影片對李珥這一角色的表現方式。無論是影片上半部分,她獨自學習抽煙,失敗之後蹲在牆角啜泣的畫面;還是影片下半部分,她獨自發短信、獨自斜倚着窗台和牀,她總是選擇讓自己和嘈雜以及充滿生活氣息的女生宿舍保持距離,甚至她始終不肯摘下圍巾這一細節,都似乎有意無意地在詮釋着“旁觀者”的這一角色定位。

然而非常顯而易見的是,當《左耳》的小説轉換為電影時,它無法做到像小説一樣,任意轉換主要敍事人。在時間和空間的同一性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導演如何讓李珥這一角色,既是旁觀者,又是女主角呢?

影片後半部分的結構,必須面對這樣高難度的挑戰。

不同於眾多由三角戀、四角戀串聯起來的愛情小品般的青春片的結構,《左耳》的難度顯得尤其高。

影片下半部分,故事分為了兩條線——

上海:李珥、許弋。

北京:蔣皎、黑人、張漾。

在上海,李珥跟許弋的感情延續發展。“屬於青春的愛情終將是短命的”似乎是這一類青春片的永恆主題。這一點《左耳》也不例外。李珥終於和當年暗戀的白衣少年許弋走到一起。然而兩人都不是當初的兩人。因為吧啦的死,李珥無法停止對孤獨青春裏這唯一的一位朋友的懷念,也無法停止追問當年陰謀的始作俑者張漾。

那一刀之後,血仍在她心裏流。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張漾,努力重建生活的標誌之一,是他努力的擺脱蔣皎的金錢施捨。他自己掙錢,努力求生,然而卻偶然在街頭遇到了同樣討生活的黑人。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就是在小火鍋店裏。

少年和少年對坐。時光輾轉,兩人都無比回憶往事裏那個自己,以及永遠留在過去的黎吧啦。黑人不斷叩着桌面的斷指,張漾一瓶又一瓶地喝啤酒,吐了、接着喝,吐了,接着喝。影片在這裏表現得特別節制——男人們通常不會選擇像女人一樣流淚。

但這是他們表達痛的方式,如此真實。

那一刀之後,血也仍在他們心裏流。

而對此時的許弋來説,高考的失利,媽媽的離去以及本來就懦弱和嬌生慣養的個性,讓他自己飽嘗痛苦。

“你總是讓我想起過去的自己。”這是他背叛李珥之前對李珥説出的藉口,也是他厭惡自己,無法從陰影中走出的例證。

整個故事發展到此時,其實進入了暗巷,人物都是困獸,很難找到出路。如果不是張漾的父親,輕描淡寫地敍述出真相,大概張漾一輩子都無法直面自己當年犯下的愚蠢錯誤。

原來當年懷着許弋的許弋媽媽只不過把自己的父親當成情感寄託,父親選擇成全她的真愛,而張漾則不過是一個孤兒。原來,他和許弋從來不是同父異母。原來,這個陰謀的基礎本身就是子虛烏有的。

直到李珥帶着張漾來到吧啦的墓前,終於出現張漾痛哭流涕的那一幕時,觀眾心中的巨石才得以安放。吧啦死亡的那一刀這才終於停止讓所有人的心流血,給了他們痊癒的可能。

做錯事的人,終於前來認錯。

荒煙蔓草中的張漾,終於正視了這永遠無法起死回生的愛情以及因自己的荒謬所帶來的全部代價。

非常喜歡片中的小鎮場景,無論是破舊的石板路,雨天的街道,還是當相愛的張漾和吧啦相繼跳入的碧藍大海,甚至李珥在鏡中看到自己變為吧啦的幻覺以及張漾救人時在水下把所救之人誤以為是當年的吧啦的幻覺,都展現了電影重新創造的才華,都再現了小説中所無法展現的動人生活場景。

畫面,這正是電影所特有的表現形式,給這部饒雪漫紅了將近十年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而我,選擇清空自己的記憶,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當成毫不知情的觀眾。

從始至終,我都沒有站在小説的角度上去解讀它。因為《左耳》不同於所有的青春片,無論是人物的設定,還是對故事結構的處理,它都太獨特了。

如果説最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它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

當我們談論青春的時候,我們還在談論人性。我們談了成長,我們就要談代價。我們既然談愛情,我們就要談背叛。所有的東西,並不是因為罩着記憶的迷霧,就可以被我們美化成年少無知的一笑而過。發生過的事就會有結果,做錯的事情就要去承擔。

在那些波濤洶湧的愛情和青春之後,我們還要站穩腳跟,帶着希望,踽踽前行。

這是我作為一個腦袋清空,對原著的好感清空,而單純把它視為一部電影時,所感受到《左耳》最大的誠意和價值。

PS:和很多人的哭點不一樣,當我看到吧啦從李珥的碗中抓取香菜的那一幕時,我幾乎哭了出來。在當年雪漫的書裏,是我貢獻了這一情節。這場景使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歲月,那些最美好的年華,那些吃過的拉麪和那個馬尾跳躍的個性的女孩。

無論如何,我們都愛過。

就像吧啦説的: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

黎吧啦,我永遠懷念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n299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