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不提問的學生的美文

不提問的學生的美文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超過20%的中國學生從未在課上提問或參與討論,而有這一做法的美國學生只有3%。同時,只有10%的中國學生經常提問或“很經常提問”,美國學生則約有63%經常提問和“很經常提問”。

不提問的學生的美文

上述兩項數值差異明顯,不僅反映了中美兩國教育和學生的兩種狀況,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現實。那中國學生的不提問是如何養成的呢?

調查和分析稱,有些學生不願提問是怕自己提的問題很“愚蠢”。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積極提問有可能會帶來風險,如冒犯教師和得到不好的評價等。

學生不願提問其實是不敢提問,這主要是不敢提出與教師和教材不同觀點的問題。在不少高校,尤其是人文和社科專業,有些問題是禁區,連教師都不敢觸及,更何況學生?一些高校的教師就曾對學生講,對於“板上釘釘”的問題,沒必要再去討論和提問,更沒必要作為研究課題和畢業論文選題。

不願和不敢提問的學生步入社會後,很可能成為不願和不敢多事的.人,即使從事科學研究,也會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不願提出問題對於科學來説,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和真相長久得不到確切的認識,由此阻礙科學成果的發現和應用,不利於科技造福社會;於社會和文化來説,則會阻礙真相的認知,造成民智低下,延緩人類文明的發展。

遠的不説,2003年中國爆發的非典,人們應該記憶猶新。當時,最高權威機構的權威專家提出非典的病原體是衣原體,建議用利福平治療,因為該藥對衣原體來説是特效藥。但另外一些專業人員通過研究認為,非典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可由於不敢冒犯權威,他們不敢公開提出不同意見。結果,這樣的舉動不僅讓他們失去了首先發現冠狀病毒的機遇,還讓不少患者在“藥不對症”的治療中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同時引發公眾和社會恐慌。

中國有些學生不願和不敢提問,這固然與性格和文化有關,但也與多年的教育有關。許多孩子從啟蒙之時起就被要求做一個聽話的孩子,要服從父母和老師,要遵紀守法,卻很少了解一個人應有的權利。

如此的結果便是,學生在學校不願和提不出問題,等走上了社會便既沒有自主性,更談不上創新,變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人。

標籤: 學生 提問 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427lp7.html
專題